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1马可福音 > 正文

马可福音05--SDA圣经注释

第 5 章

提要:1 基督拯救被群鬼所附的人,13 群鬼进入了猪身。25祂医好患血漏的女人,35 使睚鲁的女儿起死复生。

[ 格拉森被鬼附的人:可5:1-20=太8:28 to 9:1=路8:26-39。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见本卷注释219页地图;231页图表;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1 他们来到海那边格拉森人的地方。

  那边。在这个神迹的三份记录中,马可的记录最生动,马太的记录最简短。加利利湖“那边”指东岸,在低加波利地区(见本卷注释第46页;见太4:25注释)。前一天耶稣在海边讲道,大都是用比喻(见太13),地点在加利利湖岸,与革尼撒勒平原接壤(见太13:1注释)。这里湖宽约11公里)耶稣就是在这条水道上平静风浪的(见太8:18注释)。当时祂渡到人口较少的东岸,是为了稍事休息,摆脱人群。他们已经逼得祂很少有时间甚至没时间吃饭睡觉了(见可3:20)。

  格拉森。有文本为“加大拉”。太8:28为“加大拉”,但也有文本为“格拉森”。路8:26为“格拉森”,但也有文本为“加大拉”。抄写和编辑人员显然努力使这三份记录中的名称保持一致。多数证据证明是格拉森,也有证据表明是加大拉。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一般认为基督遇到格拉森被鬼附的人是在离现今的柯西(Kursī)村不远的地方。那里通常被认为是古时的格拉森。加大拉是在这里以南约19公里的一座城市,离加利利湖南端约10公里。它曾经是低加波利的首府(见太4:25;可5:20注释)。当时可能是这个地区的主要城市,这个地区或者就以它的名字命名。格拉撒城在加利利湖东南56公里,几乎不可能是这个神迹记录中的地点。也可能有一个同名的村庄离格拉森不远,或者格拉撒和格拉森指的是同一个村庄,现在叫做柯西(Kursī)。

2 耶稣一下船,就有一个被污鬼附着的人从坟茔里出来迎着祂。

一下船。柯西村(见1节注释)南边不远处,有一个陡峭的绝壁,骤然下降到一个狭窄的海岸(见13节注释)。耶稣和门徒们可能是在这个绝壁的南边上岸的。那里海滩宽阔,离山较远。

污鬼。关于鬼魔附身的性质,见《马可福音》第1章补充注释。

一个被污鬼附着的人。马太说是两个人(太8:28)。但显然有一个特别凶悍。同样,马太说到耶利哥的两个瞎子(太20:30),马可(可10:46)和路加(路18:35)却只说一个。这可能是出于相似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马太无疑是这两个事件的目击者,在这两个事例中都提到两个人。关于同一事件在各福音书记录之间的差异,见《马太福音》第3章补充注释二。参可10:46;路5:2;7:3;《路加福音》第7章补充注释。

坟莹。柯西(Kursī)附近的石灰石山冈上有许多洞窟和凿成的石室。这些石室是在较软的石灰石里凿出来的,在古代巴勒斯坦通常被用作坟墓。

3 那人常住在坟茔里,没有人能捆住他,就是用铁链也不能;

  坟莹。见第2节注释。根据摩西的律法,尸体是不洁净的(见利21:2注释),坟地也不洁净。这种考虑显然与被鬼附身没有什么关系。

  没有人能捆住他。马太说没有人能从“那条路”经过(太8:28),暗示这些被鬼附之人的出没离一条可能通向东海岸的道路不远(参《历代愿望》338页)。

  铁链。halusis,常常特指镣铐或手铐。

4 因为人屡次用脚镣和铁链捆锁他,铁链竟被他挣断了,脚镣也被他弄碎了;总没有人能制伏他。

  脚镣。pedē,源于一个意为“脚”或“脚背”的词。英语的“Fetters”(脚镣)来自盎格鲁撒克逊语的“feter”,是一种脚镣。

5 他昼夜常在坟茔里和山中喊叫,又用石头砍自己。

  砍自己。他在盛怒下常常猛砍自己的身体,可能伤痕累累。

6 他远远地看见耶稣,就跑过去拜祂,

  他远远地看见耶稣。他和他的同伴可能在陡峭入海的低坡上,所以能看到船只驶近。

  跑过去。他们可能想袭击耶稣和陪伴祂的人,在下到海滩时,无疑疯狂地尖叫。

  拜祂。当被鬼附的人跑到耶稣站的地方时,门徒们已经吓跑了,只有救主独自与那两个被鬼附的人在一起(《历代愿望》337页)。不知怎么,他们似乎朦胧地感到面前是一位朋友,而不是敌人(见《历代愿望》337,338页),于是他们在耶稣脚前俯伏在地。祂最凶恶的敌人也为祂的临格深深震撼(见太21:12,13;约2:15)。

7 大声呼叫说:“至高上帝的儿子耶稣,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指着上帝恳求你,不要叫我受苦!”

至高上帝。见徒16:17;见创14:18,22注释。邪灵似乎直接通过加大拉一个被鬼附的人对基督说话,因为耶稣是对“污鬼”而不是对这个人说话(见可5:8)。所以承认耶稣是“至高上帝的儿子”代表的是邪灵的认识,而不是被鬼附之人的认识。

儿子。见路1:35;约1:1-3。

  与你有什么相干?这是对耶稣权威的挑战(见可1:27;见可2:10注释),真正的意思是:“你有什么权利干涉我?”见约2:4注释。

  恳求。horkizō,“起誓”。路加的语气比较平实:“求你”(路8:28)。

  受苦。basanizō,原来的意思是“用试金石测试(金属)”。在《新约》中basanizō指带来痛苦或折磨。

8 是因耶稣曾吩咐他说:“污鬼啊,从这人身上出来吧!”

  是因耶稣曾吩咐他说。耶稣吩咐邪灵从这个人身上出来。邪灵令人吃惊地打断祂并向祂挑战。

9 耶稣问他说:“你名叫什么?”回答说:“我名叫‘群’,因为我们多的缘故”;

  你名叫什么?不清楚基督为什么问附在这个人身上的邪灵,即那群邪灵的代言者的名字。有人说是为了门徒的益处,使他们可以更充分地认识这个神迹有多么伟大,并更好地认识他们必须对付之势力的本质与能力。

  群。罗马军队的一个师,满员约为6,000步兵和700马兵,总计约6,700人。但是象现代的军队一样,一个师并不一定满员。虽然鬼魔用“群”可能真的指一个师,但决不能确定其准确的数目。“群”最好理解为泛指许多鬼魔(见路8:30)。

10 就再三地求耶稣,不要叫他们离开那地方。

  再三地求耶稣。这个挑衅的魔鬼现在采取恳求耶稣怜悯的态度。可能因为他担心自己丧命(见可1:24注释)。

  离开那地方。路加是说:“不要吩咐他们到无底坑里去”(路8:31)。“无底坑”的原文是abussos(见启20:1注释)。在七十士译本创1:2和7:11中的abussos译自希伯来词tehom(中文为“渊”;见创1:2注释)。abussos在七十士译本的伯28:14中表示“沧海”,在申8:7和诗71:20中表示地的“深处”。abussos在罗10:7中译为“阴间”,特指基督的死。在启9:2,11;11:7;17:8;20:1,3中,abussos译为“无底坑”。在古希腊语中,该词用作形容词意为“无底的”,“无边的”。Abussos在用来指有理智的生灵时,似乎暗示与其他生灵隔绝,并无力摆脱这种状况,就像一个人死了或被单独关在地牢里。

11 在那里山坡上,有一大群猪吃食;

  在那里山坡上。就是离基督和被鬼附之人站立的海滩有些距离的山坡上(见太8:30)。在那一带,放猪的人无疑总是对这些被鬼附的人保持警觉,所以看见他们奔向基督,听见他们怪异的尖叫,并目睹他们的外貌上所发生的荣耀变化。

  猪。虽然有些犹太人为获利而养猪,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这群猪的主人就是犹太人。然而他们确实专注于生意和利润,不注意属灵的事物。

12 鬼就央求耶稣说:“求你打发我们往猪群里,附着猪去。”

  鬼就央求耶稣。见第10节注释。

  打发我们。撒但的目的是把财产损失的责任推到救主身上,从而使这一带的人反对祂。当时的后果似乎符合魔鬼邪恶的期望。但这两个当地众所周知的疯子改变之后传讲,以及那群猪淹死在海里的消息证实了他们的故事,都可能使这一带的人归向基督(见19,20节注释)。

13 耶稣准了他们,污鬼就出来,进入猪里去。于是那群猪闯下山崖,投在海里,淹死了。猪的数目约有二千。

  准了他们。参约伯的经历(伯1:12;2:6)。伤害约伯的建议是魔鬼提出的,上帝只是许可,但祂仍控制着一切,以帮助和鼓励历代的基督徒。

  闯下山崖。离据认为是古代格拉森的柯西村不远处(见1节注释),有一个陡峭的绝壁,那里的山冈下到水边,整个海岸只有这里准确符合圣经上描述。这个下坡很陡,可以称为悬崖,但不是悬垂型的。悬崖脚下的海滩非常狭窄,猪群无法立足。

  淹死了。pnigō,“窒息而死”。

14 放猪的就逃跑了,去告诉城里和乡下的人。众人就来,要看是什么事。

  乡下。直译是“农田里”,与包括整个地区的“那地方”(见10节)相对应。放猪的人前往格拉森村,可能离悬崖北边不远(见13节注释),向所遇到的所有人报告了所发生的事。

15 他们来到耶稣那里,看见那被鬼附着的人,就是从前被群鬼所附的,坐着,穿上衣服,心里明白过来,他们就害怕。

  坐着。显然镇静,轻松,安详地坐着,与不久前来到耶稣面前时的疯狂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穿上衣服。与“少行神迹”的原则一致,意思就是在采用比较自然的方法可以取得成效时,上帝通常不施行神迹;祂自己通常不做人力所能完成的事。给这两个人穿上衣服不大可能出于神迹,而更可能是门徒们提供的,或应邀将他们的衣服分给这两个人。

  心里明白过来。在《新约》所记载被鬼附身的事例中,患者的思想已经变得疯狂(见《马可福音》第1章补充注释)。

  他们就害怕。担心猪群损失的思想暂时主导了当地大多数人。他们无疑想知道接下来还会有什么超自然能力的显现。他们显然害怕更大的物质损失。

16 看见这事的,便将鬼附之人所遇见的和那群猪的事都告诉了众人;

  看见这事的。可能指讲述了这件事的放猪的人(见14节),也可能指门徒。门徒还讲述了前一夜在海上平静风浪的故事,但他们的话就象是落到了聋子的耳朵里(见《历代愿望》339页)。

17 众人就央求耶稣离开他们的境界。

  央求耶稣。或“乞求祂”,“哀求祂”。

  离开。他们的选择是依据物质上的考虑。他们自愿放弃类似于临到被医好的疯子身上的任何福惠,免得遭受财产的损失。与耶稣自己不久就要打发十二使徒去传道医病时所吩咐他们的一样(见太10:14,23),耶稣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只是转身离开了。现今有多少人步加大拉人的后尘,担心救主的临格会妨碍他们自己的计划啊!

  境界。horia,“边界”,“界限”。horia在这里不是指湖岸。

18 耶稣上船的时候,那从前被鬼附着的人恳求和耶稣同在。

  耶稣上船的时候。耶稣正要上船,被医好的人恳求他。

  那从前被鬼附着的人。这两个人与耶稣一起度过的短暂时间,一定是他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他们看到祂上船要离开,就意识到自己将与使他们恢复了心智健康的主分开了。他们可能一时担心祂不在了群鬼会回来,他们无疑感到那比死亡更可怕。他们非常希望继续与耶稣在一起。

  恳求。见17节注释。

19 耶稣不许,却对他说:“你回家去,到你的亲属那里,将主为你所做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样怜悯你,都告诉他们。”

  耶稣不许。耶稣所做的对所有相关的人都是最有益处的。低加波利的居民需要这两个人的服务。此外他们的外邦人身份(见太4:25注释;参《历代愿望》339页),可能会妨碍耶稣在加利利的工作。

  你的亲属。或“你的亲友”。

  告诉他们。耶稣常常告诫领受神迹的人不要把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告诉别人(见可1:44,45),但是这不适于低加波利的状况。可能有少数文士和法利赛人在加利利传播过有关耶稣活动的虚假消息。而且耶稣不打算留在这个地区,就不会有支持祂的民众起义妨碍祂的工作了。此外,这种神迹可能不会在这里引发关于弥赛亚的错误盼望(见太3:2;4:17;5:2注释)。

20 那人就走了,在低加波利传扬耶稣为他做了何等大的事,众人就都希奇。

低加波利。见本卷注释第46页。低加波利的各城自亚历山大大帝起归属希腊,但后来被马加比所领导的犹太人所征服。罗马将军庞培把他们从犹太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将这个地区分给了他部队的老兵。

  传扬。kērussō,直译是“通报”,“宣告”。在耶稣与这两个人相处的短暂时光里发生了大事。他们有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要讲述。在人们从城里出来之前,耶稣无疑教导这两个人福音信息的基本真理。当他们在低加波利各处传扬自己的信息时,他们所讲述的事被放猪的人证实了,这必定以闪电般的速度传遍了格拉森地区(见1节注释)。当这个神迹的两个受益人带着福音故事来到时,各处的人肯定以热切的兴趣倾听。这两个人从前是疯子的名声肯定是广为人知的(见太8:28)。

  众人就都希奇。当这两个现在受上帝的灵控制的人讲述他们的事迹时,各处的人都惊讶地倾听。他们宣讲的结果应该给那些感到自己能力和训练不足以使他们为基督作有效见证的人带来极大的鼓励。凡真爱基督的人,生命已被祂的能力所改变,只需要告诉别人“主为他们所做的,是何等大的事”(19节),就会争取人归向基督。

这件事可能发生在公元29年秋末(见路8:1注释)。耶稣约在9或10个月之后回到低加波利(见太15:32注释)。有数千人聚集来看祂并听祂讲道(参《历代愿望》340,341页)。那一次来听耶稣讲论的人几乎全是外邦人。

[ 患血漏的女人;睚鲁的女儿:可5:21-43=太9:18-26=路8:40-56。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见本卷注释219页地图;231页图表;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21 耶稣坐船又渡到那边去,就有许多人到祂那里聚集;祂正在海边上。

  又渡到那边去。患血漏女人的医治和睚鲁女儿的复活发生在治好两个被鬼附的人以后不久(见太8:18;12:22;13:1注释)。这里所说的“渡”,是从东岸的格拉森一带(见可5:1注释),到西北方向约八、九公里以外的迦百农。

  有许多人聚集。在耶稣传道的这个阶段,无论祂到哪里,他们总是聚集(见可3:7,20,32;4:1)。

  正在海边上。人们看见耶稣乘着一只船驶近了,就开始聚集到岸边。祂暂时留在上岸的地方,进行教导和医治,就像人们聚集到祂周围时,祂平常所做的那样。然后耶稣与一些门徒一起,到利未马太的家参加为祂举行的筵席(见可2:15-17注释)。睚鲁就是在这里找到了耶稣(见太9:10,14,18;《历代愿望》342页)。

22 有一个管会堂的人,名叫睚鲁,来见耶稣,就俯伏在祂脚前,

  一个管会堂的人。管会堂的人主持公共礼拜(见本卷注释第56页)。不知道马可笔下的睚鲁是这个会堂的几个管理者之一,还是属于管会堂的阶层,每一个会堂只有一个。

  睚鲁。可能来自希伯来词Ya'ir,就是《旧约》中的睚珥(见民32:41)。

  俯伏在祂脚前。就像在君王或某一个具有很高权威的人面前那样(见斯3:2;参太2:11;8:2注释)。这个骄傲的拉比如果能因此救自己唯一女儿的性命,他愿意在被他那个阶层的大部分人所轻视和憎恨的耶稣面前自卑。

23 再三地求祂,说:“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愈,得以活了。”

  求。或“央求”(见17节注释)。

  小女儿。有关这件事的三份福音书记录中,只有马可了姑娘的准确年龄(见42节),因此他在用“小女儿”一词。

  快要死了。每一位福音书作者都没有说明是什么病。姑娘已经病入膏肓。如果耶稣不干预,她必死无疑。

  求你。原文没有这两个字。

  按手。耶稣的亲手抚摸似乎一直祂关怀每一位患者的标志(见可1:31注释)。

  得以活了。在父亲的心中,无疑认为耶稣有能力使他的小女儿恢复健康。在迦百农及其附近,有数十甚或数百人的生活明确见证了耶稣的能力。这些人中有大臣的儿子(约4:46-54)和百夫长的仆人(路7:1-10)。

24 耶稣就和他同去。有许多人跟随拥挤祂。

  拥挤。sunthilibō。路加的相应记录用了一个更为形象的词sunpnigō,有“阻塞”之意。在去睚鲁家的路上,耶稣被那么人拥挤着,道路也“阻塞”了,几乎走不了。

25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

  有一个女人。关于这个神迹的背景,见21节注释。这是三位同观福音的作者都记载的少数神迹之一。马可的记录比马太和路加的更为生动,含有其他福音书作者省略了的许多形象的细节。

26 在好些医生手里受了许多的苦,又花尽了她所有的,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

  反倒更重了。因为这种慢性病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她的钱财消耗在无效的治疗中。这个女人无疑越来越灰心了。

27 她听见耶稣的事,就从后头来,杂在众人中间,摸耶稣的衣裳,

  耶稣的事。可以预料,消息迅速传开了(见可1:28;路7:17,18;4:14注释)。

  在众人中间。这个女人打算接触耶稣可能已有一段时间。但是祂第二次加利利旅行传道时不在这里,似乎一度使她的计划破灭。当她获悉耶稣已回到迦百农时,就急忙到祂进行教导和医病的湖边(见21节注释)。但是她扑了空。最后她得悉祂在马太家里(见21节注释),就前往那里,盼望能接触祂,可是她又来得太晚了(见《历代愿望》343页)。现在由于耶稣前往睚鲁家的速度很慢,她终于赶上了祂。

  然而她的疾病削弱了她身体所必需的血液供应,她的身体可能已很虚弱了。此外她多次向医生求治无效已使她灰心意懒。况且疾病本身所涉及的仪文不洁,也使她十分困窘。她犹豫不决,不敢向耶稣提出请求,尤其是在这么多陌生人面前,唯恐祂会询问她疾病的性质。祂有时似乎会这样做的(参可10:51)。

  摸耶稣的衣裳。路加说这个女人摸了耶稣衣裳的“繸子”(见路8:44)。许多人只摸了耶稣衣裳的“繸子”,“就都好了”(太14:36;参徒5:15;19:12)。

28 意思说:“我只摸的衣裳,就必痊愈。”

  摸。拉比们会认为使这个女人得医治的抚摸给基督带来了仪文上的不洁。

  痊愈。直译是“得救”;就是治好了她的病。

29 于是她血漏的源头立刻干了;她便觉得身上的灾病好了。

  立刻。“马上”。

  觉得。直译是“知道”。她知道从基督身上涌出的能力之流(见30节注释),在她抚摸祂衣裳的那一刻进到了她里面。她知道这能力进入她虚弱的身体并带来了痊愈。

  灾病。mastix,“抽打”,“鞭打”或“瘟疫”。治不好的病一般被认为是上帝对生活中所犯罪恶的报应(见可1:40;约9:2)。

30 耶稣顿时心里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众人中间转过来,说:“谁摸我的衣裳?”

  觉得。epiginōskō,“完全知道”,因此意思是“意识到”或“感觉到”。耶稣知道这个女人在摸祂衣裳的那一刻发生了什么。圣经的记录并没有说明耶稣是否预先知道这个女人会摸祂。天父的旨意藉着祂应允了这个妇人没有说出口的请求。要记住基督所有的神迹都是“凭着上帝的能力并藉着天使的服务作成的”(《历代愿望》143页)。

  能力。dunamis(见可2:10;路1:35注释)。Dunamis常译为“异能”,如可9:39;6:2,5,14。关于《新约》中表示神迹的不同词语,见本卷注释第208页。

  谁摸我的衣裳?后来可能因这件事,许多人摸“祂的衣裳繸子: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可6:56)。

31 门徒对他说:“你看众人拥挤你,还说‘谁摸我’吗?”

  拥挤。sunthlibō(见24节注释)。

32 耶稣周围观看,要见做这事的女人。

  耶稣周围观看。译成“祂继续观看”更好。耶稣似乎没有立刻指出这个女人,可能是为了给她一个机会先说话。耶稣不让这个女人不受关注地悄悄走掉,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1)与那位百夫长的信心一样,(见路7:9注释),耶稣希望这个女人的信心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2)祂希望她带着持久的喜乐离开,知道耶稣亲自注意并承认了她。(3)祂希望消除她心中的迷信思想,免得她以为医治仅仅是抚摸的结果(见可5:34注释)。(4)为了她自己的利益,祂希望她承认自己所获得的福气。单从疾病中“得救”(见28节注释),而没有从罪病中“得救”,只能获得暂时的利益。

33 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惧战兢,来俯伏在耶稣跟前,将实情全告诉祂。

  恐惧。她现在可能感到自己先前的担心有充分依据的。

34 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

  你的信。耶稣希望这个女人明白:是信心,而不是暗中的抚摸,给她受苦的身体带来医治。如果人们以迷信的敬畏看待祂,就会违背祂行神迹的真实动机(见可1:38注释)。祂公开宣布是信心带来医治,就会有效地排除靠魔术得医治的谣言。不论这女人的信心多么不完全,它却是真诚的,是一种与她对上帝旨意和道路的有限认识和理解相称的信心

  平平安安地回去吧!见耶6:14注释。这个女人要带着身体和心灵的“平平安安”(见可2:5,10注释),在蒙上帝悦纳的喜乐中离开。她的康复证明了上帝的悦纳。

  痊愈了。就是“保持健康”。不要以为她的病这时才痊愈,像有些人所推测的那样。她在此就已经好了,因为她知道自己已痊愈(见29节);耶稣也已感到有医治的能力从祂身上出去(见30节)。

35 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

  还说话的时候。马可这时继续讲述因这个病妇的故事(25-34节)而打断了的睚鲁女儿复活的事。关于这件事的背景,见21节注释。

  你的女儿死了。如果按太9:18的推断,睚鲁的女儿已经死了,送信的人就没有必要把这消息带给他了(见太9:18注释)。马可显然暗示这个不幸的消息是在众人面前悄悄地告诉睚鲁的(见可5:24注释)。

36 耶稣听见所说的话,就对管会堂的说:“不要怕,只要信!”

  听见。有文本为“无意中听到”。“耶稣听见”(《历代愿望》342,343页)别人悄悄对睚鲁所说的话“。

  不要怕。哪里有惧怕,哪里就没有信心。信心会驱逐惧怕。睚鲁曾有足够坚强的信心,所以他不难相信耶稣能医治他的女儿(见23节注释)。现在他蒙召运用更大的信心,相信死亡的毒钩能够打破。当恐惧萦绕我们的心并奚落我们软弱的信心时,但愿我们像耶稣吩咐睚鲁那样──“只要信”,因为“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9:23)。

37 于是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同去,不许别人跟随他。

  不许别人。(见太19:14注释)。除了这里提到的三个门徒之外,姑娘的父母也陪耶稣进入她躺卧的房间(见可5:40)。哭丧者的哭号(见38,39节注释)和聚在家里不信的群众怀疑的喧嚷(见40节),与那位“在自己有生命”的主即将彰显神圣能力的严肃尊严完全不相称(约5:26;参约1:4)。

  彼得,雅各和约翰。原文使用定冠词,把这三个门徒视为一个单位。这是第一次把三个人从十二个人中挑出来,与耶稣同享祂在地上生活某些更亲密的经验(见太17:1注释)。可能这次的房间太小了,容不下十二个人。

38 他们来到管会堂的家里;耶稣看见那里乱嚷,并有人大大地哭泣哀号,

  乱嚷。马太特别提到“吹手”(aulētai,见太9:23),甚至今日东方的丧礼也有他们参加,并吹出哀婉的曲调。他们的哀乐在过去和现在都被视为不可少的。著名的拉比犹大用下面这句话指出了以色列人的责任:“在以色列,连最穷的人也要(为妻子的丧礼)提供至少两只长笛和一个哭丧的女人”(《密西拿》Kethuboth 4. 4,《塔木德》松奇诺版第266页)。

  哀号。这里指雇来哭丧的人单调的哭号。如果丧家富有,哭丧的人就会很多,比如这一次。

39 进到里面,就对他们说:“为什么乱嚷哭泣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

  乱嚷。thorubeō,“喧嚷”,“扰乱”,“混乱”或“号啕”。在徒17:5中,thorubeō译为“耸动”。

  睡了。把死比作睡是最合适不过的。睡眠往往意味着解除疲劳,辛苦,失望和疼痛。就象一个疲倦的孩子在夜晚闭上眼睛睡了,那些爱上帝并盼望祂在那大日用声音唤醒他们进入不朽生命的人,是怀着信心在安宁平静的死亡中入睡的(见林前15:51-55;帖前4:16,17)。基督似乎一直特别喜欢用“睡”表示“死”这个安慰人的比喻(见约11:11-15注释)。死亡乃是睡眠,但它是一种只有赐生命的主才能唤醒的沉睡,因为惟有祂拿着阴间的钥匙(见启1:18;参约3:16;罗6:23)。

40 他们就嗤笑耶稣。耶稣把他们都撵出去,就带着孩子的父母,和跟随的人进了孩子所在的地方,

  嗤笑。katagelaō,“嘲笑”,不单纯的笑。怪不得耶稣在把这个姑娘从死亡的长眠中唤醒之前,把他们赶出屋子。

  跟随的人。就是彼得,雅各和约翰(见37节注释)。

41 就拉着孩子的手,对她说:“大利大,古米!”(翻出来就是说“闺女,我吩咐你起来!”)

  大利大,古米。这是亚兰语,可能就是耶稣在这次所说的原话,证明祂是说亚兰语的。参耶稣所用过的其他亚兰语,例如“以法大”(可7:34)和“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可15:34)。

42 那闺女立时起来走。他们就大大地惊奇;闺女已经十二岁了。

  立时。见可1:10注释。

  闺女起来。这是三部同观福音都记录的从死里复活的唯一神迹。拿因城青年人的复活只有路加记录(见路7:11-15)。拉撒路的复活只有约翰记录(见约11:1-45)。在这三个事例中,复活都是立时而完全的。

  十二岁。只有马可记载了这个细节。

43 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不要叫人知道这事,又吩咐给她东西吃。

  切切地嘱咐他们。就是严严地嘱咐他们(参可1:43)。不很清楚为什么耶稣嘱咐孩子的父母保持沉默。但这个告诫与基督多次的做法是一致的。在基督传道的这个阶段,要避免过急的公开(见可1:43,44;参太8:4;9:30)。

  给她东西吃。这是一个温柔的证据,证明耶稣的体贴。这个嘱咐也说明,姑娘所患的疾病已耗尽了她的体力。她可能好些日子没有吃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