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1马可福音 > 正文

马可福音06--SDA圣经注释

第 6 章

提要:1 基督被家乡的人蔑视。7祂授权十二使徒赶鬼。14 对基督的各种看法。27 施洗约翰被斩首,29 被埋葬。30 使徒们传道回来。34 五饼二鱼的神迹。48 基督在海面上行走:53 治好凡摸祂的人。

[ 第二次在拿撒勒遭到拒绝;可6:1-6=太13:54-58。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见本卷注释220页地图;221页图表] 。

1 耶稣离开那里,来到自己的家乡;门徒也跟从祂。

  耶稣离开那里。根据马太的记录,耶稣第二次被拿撒勒人拒绝发生在海边布道之后,但没有说多久以后(见太13:53,54;参《历代愿望》241页)。马太将耶稣在拿撒勒第二次遭到拒绝与施洗约翰的死紧密联系在一起(见太13:53至14:12)。马可将第三次加利利旅行布道与施洗约翰的死联系在一起(见可6:1-30;参《历代愿望》360页)。施洗约翰的死一定发生在开始这次旅行布道前后不久,因为正是十二使徒在加利利第三次旅行布道的工作,使希律以为施洗约翰复活了(见14节注释)。所以这最后一次访问拿撒勒(见《历代愿望》241页),可能发生在公元30-31年冬天。

  自己的家乡。关于耶稣在加利利传道期间第一次访问拿撒勒的大概时间,见《路加福音》第4章补充注释。显然只有确认两次访问,才能把福音书的记录协调起来。关于这第二次访问,马太和马可都没有提拿撒勒的名字,但是这里所说耶稣“自己的家乡”无疑是指拿撒勒(见路4:16;参路2:51),因为耶稣是在拿撒勒长大的,祂曾住在那里,开始祂毕生的工作(见可1:9)。那里也是祂父母的家(见路2:1-5)。耶稣离开拿撒勒进行传道以后,直到祂开始在加利利工作,才再次访问拿撒勒。时间已经过去大约18个月(见路4:16注释),大概从公元27年秋到公元29年春(见太4:12注释)。在加利利的传道大体上从公元29年春持续到公元30年春。所以这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访问拿撒勒发生在这段时间的最后(参《历代愿望》241页)。

2 到了安息日,祂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听见,就甚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些事呢?所赐给祂的是什么智慧?祂手所做的是何等的异能呢?

  安息日。与前一次访问一样(路4:16)。

  在会堂里。与上一次一样(见路4:16注释)。关于犹太会堂及其崇祀,见本卷注释第56,57页。

  甚希奇。拿撒勒人显然难以相信一个曾住在他们中间的人是上帝的儿子。

  这人。一种轻蔑的称呼。

  这是什么智慧?见赛11:2,3;50:4注释。犹太领袖和拿撒勒居民似乎都有想要否认耶稣无限优越的知识,悟性和智慧。因为这太明显了;实际上这正是令他们感到不安的原因。

  何等的异能。见本卷注释第208页。拿撒勒人不能否认耶稣所行的伟大神迹,也不能否认祂的智慧。无论是祂的教训还是祂所行的神迹,他们都不得不承认“祂所做的事都好”(可7:37)。

3 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祂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他们就厌弃祂。(“厌弃祂”原文作“因祂跌倒”)。

  那木匠。《马太福音》为:“木匠的儿子”(太13:55)。虽然在希伯来文和亚兰文习语中,“木匠的儿子”只是“木匠”的委婉说法,但似乎没有理由怀疑约瑟曾从事木匠行业;耶稣在开始祂一生的工作之前,也从事木匠行业(参《历代愿望》109页)。这确实是《新约》中关于从耶稣童年访问圣殿到祂受洗这段时期里,侧面提到祂生活的少数经文之一(见路2:51,52注释)。

  马利亚的儿子。这里说耶稣是“马利亚的儿子”而不是“约瑟的儿子”,有力地暗示约瑟已经去世(参《历代愿望》109页)。关于约瑟为耶稣的“父亲”,见太1:21;路2:33注释。

  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关于耶稣的兄弟,见太1:18,25;12:46注释。许多人曾把这个雅各和亚勒腓的儿子雅各混淆起来,大都是由于早期教父们断章取义的记录,或他们自己根据加1:19和2:9作出的推论。耶稣的弟兄们悔改以后(见徒1:14;参约7:5),唯一明确地提及这个雅各的经文是加1:19,可能还有犹1。不要把“主的兄弟”雅各与亚勒腓的儿子雅各混淆起来(见可3:18注释)。

  犹大。可能是《犹大书》的作者,因为他被确认为雅各的“兄弟”。在《新约》中,只有这个犹大有这种明确的身份界定(见犹1;见可3:18注释)。

  他妹妹们。复数形式表明至少有两个,也可能更多。

  因祂跌倒。skandalizō,直译是“被绊倒”(见太5:29注释)。

4 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先知。见创20:7;申18:15注释。

  本地。拿撒勒人很熟悉祂(见路2:52注释)。祂与他们所有的日常接触,都证明祂品格的完美,这是他们所讨厌的,因为这使他们处在一种不愉快的亮光中。在祂模范的品格中,他们看不到有什么特别吸引他们的地方。他们也不赏识或考虑这种品格在达到他们的生活目标方面对于他们的价值。

亲属。甚至一年以后,祂的兄弟们还没有相信祂(见约7:5注释),但在祂受死和复活以后,他们悔改了(见徒1:14注释)。

没有不被人尊敬。基督的话似乎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谚语。如果耶稣自己的兄弟们都不相信祂是弥赛亚(见约7:5),怎么能指望祂从前的乡邻们相信祂呢?

5 耶稣就在那里不得行什么异能,不过按手在几个病人身上,治好他们。

  不得行什么异能。耶稣受到阻碍,不是因为祂缺乏能力,而是因为百姓缺乏信心(见太13:58)。

  几个病人。耶稣显然只医治一些较小的疾病,没有施行祂在其他地方所行的显著神迹。

6 祂也诧异他们不信,就往周围乡村教训人去了。

  祂也诧异。几个月以前,耶稣曾“诧异”那个百夫长的信心(见太8:10)。

就往周围乡村教训人去了。也许是十二使徒在加利利各城市乡村旅行传道期间。马可在提到十二使徒之前记录了耶稣个人的传道活动(见7节)。马太则颠倒了这个顺序(见太11:1)。

[ 第三次在加利利旅行传道:可6:7-13=太9:36 to 11:1=路9:1-6。注释主要的《马太福音》]。

7 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差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出去,也赐给他们权柄,制伏污鬼;

  叫了十二个门徒来。关于这十二个门徒最初的蒙召与任命,见可3:13-19注释。

  两个两个地。见可3:14注释。

  权柄。exousia,“权威”(见可2:10;路1:35注释)。

8 并且嘱咐他们:“行路的时候不要带食物和口袋,腰袋里也不要带钱,除了拐杖以外,什么都不要带;

  钱包。直译是“腰带”(见太10:9注释)。

9 只要穿鞋,也不要穿两件褂子”,

  褂子。直译是“外衣”或“衬衫”(见太10:10注释)。

10 又对他们说:“你们无论到何处,进了人的家,就住在那里,直到离开那地方。

11 何处的人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你们离开那里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对他们作见证。”

有文本在本节最后还有“我实在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实在。见太5:18注释。

12 门徒就出去传道,叫人悔改,

  叫人悔改。约翰(太3:2)和耶稣(见可1:15)都曾宣传这个信息。十二个使徒既提供身体的医治,也提供心灵的医治。

13 又赶出许多的鬼,用油抹了许多病人,治好他们。

用油抹了。在古代巴勒斯坦,橄榄油一般被用作药物(参路10:34),既可内服也可外用。油的实际药用可能为这里和后来基督教会中的象征性用法提供根据。抹油作为一种信心之举只在本节和雅5:14中提到。

[ 施洗约翰的殉道:可6:14-29=太14:1,2,6-12=路9:7-9。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见本卷注释231页图表]。

14 耶稣的名声传扬出来。希律王听见了,就说:“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了,所以这些异能由祂里面发出来。”

  希律王。马太提到大希律的儿子希律安提帕,是在罗马权下加利利和比哩亚的统治者(见太2:22;路3:1)。马太(太14:1)和路加都提到希律安提帕的称号:“分封的王”(见路3:1注释)。他只是罗马所任命的“王”,而且“王”的称呼只是出于一种礼仪。他在父亲大希律死后,于公元前4年到公元39年统治他的领地。他的母亲马尔塔斯是撒玛利亚人,也是亚基老的母亲(见太2:22注释)。他的官邸可能在提比哩亚,是他在加利利海西南海岸建造的一座城,以当时在位的凯撒提庇留的名字命名。见本卷注释第64页;40,234页图表。

  听见了。十二使徒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时所进行广泛工作,显然足以唤起人们对耶稣及其工作的普遍关注,并引起了希律的恐惧,以为耶稣是约翰从死里复活了。前两次布道旅行都只是一组人在乡村间活动,现在却有七组了。显然有报告从四面八方传到了希律那里,表明福音的迅速扩张。过去耶稣在当局看来只不过是一名孤独的巡回布道者,由一伙成分复杂的门徒陪伴着,现在祂则显示出远为广泛的活动范围,希律不会再听不到祂的消息了。

 施洗约翰复活了。迷信加上问心有愧使希律得出了这个结论。

  异能。见本卷注释第208页注释。约翰没有行过神迹(约10:41)。

15 但别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先知,正象先知中的一位。”

  别人说。见可8:27,28;路9:19。

  以利亚。《旧约》关于以利亚回来的预言,见赛40:3-5;玛3:1;4:5,6注释。

  是先知,正像先知中的一位。根据这些谣言,耶稣要么是一位古代的先知复活了,要么像他们中的一位。尽管约翰没有行过神迹(约10:41),连耶路撒冷的领袖们都接受他可能是一位先知的观念(见约1:19-27注释),更不要说一般的百姓了(见太14:5;21:26)。

16 希律听见却说:“是我所斩的约翰,他复活了。”

  约翰。见14节注释。

17 先是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差人去拿住约翰,锁在监里,因为希律已经娶了那妇人。

他兄弟的妻子腓力。不是腓力王(见路3:1,19注释),而是大希律的另一个儿子,为马利亚娜第二所生。希律安提帕是大希律的次子,由玛尔塔斯所生,因此与这个腓力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希罗底是大希律的孙女,其父是大希律的另一个妻子马利亚娜第一所生的儿子。希罗底原来嫁给她父亲同父异母的兄弟腓力,后来又成了父亲另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安提帕的妻子。见本卷注释40页图表。

希罗底。见路3:19注释。她原来嫁给腓力(见上文),后来因爱上希律安提帕,就与丈夫离婚了。希律则与阿拉比亚国王阿里塔斯的女儿离婚。所以希律和希罗底各有一个在世的配偶。由于希律与他的前妻离婚,他前妻的父亲阿里塔斯就向希律发动了一次战争并击败了他。这次失败被犹太人视为上帝对希律惩罚,因为他与希罗底的结合是不合理的(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xviii. 5. 1,2)。

锁在监里。见路3:19,20注释。约翰从公元29年逾越节之前(见《路加福音》第4章补充注释)到接下来的冬天,可能关在玛卡琉斯(Machaerus)的城堡里(见路3:20注释),不到一年时间。

18 约翰曾对希律说:“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

  约翰曾对希律说。希律无疑曾亲自听过约翰讲道,并一度似乎愿意接受悔改的呼召(见20节;《历代愿望》214页)。

  是不合理的。摩西的律法严厉禁止希律和希罗底的这种婚姻(利18:16;20:21)。约瑟弗斯说,犹太人很不赞同这一结合(《犹太古代史》xviii. 5. 4)。

19 于是希罗底怀恨他,想要杀他,只是不能;

  怀恨他。希罗底憎恨约翰并伺机杀害他。她知道约翰对希律安提帕的影响(见20节注释),可能担心希律接受约翰的建议而与她离婚(参《历代愿望》214页)。

20 因为希律知道约翰是义人,是圣人,所以敬畏他,保护他,听他讲论,就多照着行(有古卷作“游移不定”),并且乐意听他。

  义人。约翰像他的父母一样,“在上帝面前都是义人”(见路1:6注释)。

  敬畏他保护他。suntēreō,“保护(一样东西免于毁灭或丧失)”。希律曾阻止希罗底杀害先知的邪恶计划(见19节)。他很想在他认为适当的时候释放约翰(见《历代愿望》220,221页)。

  多照着行。有文本为“他游移不定”,与路9:7类似。

  乐意听他。约翰的信息带有神圣的凭证,要不是希罗底的影响,希律本来可能公开支持约翰的。

21 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摆设筵席,请了大臣和千夫长,并加利利作首领的。

  有一天,恰巧是。对于报复成性的希罗底来说是,这是一个有利的时机,来挫败希律保护约翰并最终释放他的意图(见20节注释)。希罗底的计划无疑是精心制定的。

  摆设筵席。可能在玛卡琉斯城堡的宫殿里(见17,27节注释)。

  大臣。这些人显然是政府各部门的高官。

  千夫长。chiliarchoi,希律部队的军官。除了政治和军事首领之外,希律无疑还邀请了社会和商界的其他显要,就是“加利利作首领的”。

22 希罗底的女儿进来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欢喜。王就对女子说:“你随意向我求什么,我必给你;”

希罗底。马可在这里强调希罗底打发自己的女儿,而不是一个职业舞者去跳舞。即使按希律自己宫庭的标准,有身份的年经女子也不会参加这种奢华的舞会。从任何方面来看,这种做法都是极不恰当的。撒罗米只是她母亲除掉约翰阴谋中的一个工具。

  女儿。即撒罗米,希罗底与前夫所生的女儿(见17节注释)。

  跳舞。希罗底充分算计好撒罗米诱人的美貌一定会迷住希律和他的客人。

  同席的人。就是他的客人(见21节注释)。

23 又对她起誓说:“随你向我求什么,就是我国的一半,我也必给你。”

  起誓。希律在所有的客人面前起誓。显然他因有幸得到王家公主为他和他的客人跳舞取乐而晕头转向了。撒罗米是哈斯摩尼安王室希罗底和马利亚娜第一(见17节注释;见本卷注释第64页)的后人,出自著名的犹太祭司和君主家系。

  我国的一半。这种夸张的说法代表非常慷慨(见斯5:3;7:2)。

24 她就出去对她母亲说:“我可以求什么呢?”她母亲说:“施洗约翰的头。”

  她就出去。撒罗米“被她母亲唆使”(太14:8),显然是在她要求之前,而不是在她跳舞之前。撒罗米在希律及其客人面前跳舞时,一点儿也不知道她母亲的险恶计划。她只是其嗜杀的母亲手中的一个工具。

  我可以求什么呢?或“我该为自己求什么呢?”如果撒罗米始终知道该求什么,这个问题就没有意义了。实际上她也不必离开王面前了。

25 她就急忙进去见王,求他说:“我愿王立时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我。”

  急忙。在希罗底的催促下,撒罗米不失时机地向希律提出了这个致命的要求,唯恐他即使醉酒的状态下,也会反省他出于虚荣的应许并改变主意。希罗底坚持立即行动可能暗示希律会犹豫不定,或者他非常敬佩约翰,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立时。exautēs,“立刻”,“马上”。

  盘子。就是“大浅盘”。

26 王就甚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辞,

  甚忧愁。希律即使在醉酒的状态下,也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对约翰的责任(见20节注释)。但是希罗底在他醉酒的软弱中控制了他。他感到无力去做他知道是对的事。要不是醉酒,希律可能会拒绝签发死刑命令。见太4:3注释。

  又因同席的人。希律觉得似乎不可能违背自己在贵宾们(见21节注释)面前公开发的誓(见23节注释)。

  推辞。就是拒绝她的要求。

27 随即差一个护卫兵,吩咐拿约翰的头来。护卫兵就去,在监里斩了约翰,

  随即。约瑟弗斯说(《犹太古代史》xviii. 5. 2),约翰被监禁在玛卡琉斯(Machaerus)城堡里(见路3:19,20注释)。约翰的斩首迅速完成,几乎可以使我们确定这次生日的宴会是在离监狱不远的地方举行的。

  斩了约翰。希律敬畏约翰(20节),怕百姓(太14:5),还怕希罗底。他是恐惧的奴隶,尽管这些恐惧是互相矛盾的。由于迷信,希律在约翰死后比约翰活着时更怕他(见可6:14,16,20)。

28 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女子,女子就给她母亲。

  给她母亲。撒罗米用不着这个可怕的礼物。但没有什么东西比这更能令她嗜杀成性的母亲满足了。大约九年以后,在公元39年,希律安提帕在希罗底的陪伴下,因贪图皇家的尊严被流放了(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卷十八. 7;《犹太战争史》卷二. 9. 6 [183])。

29 约翰的门徒听见了,就来把他的尸首领去,葬在坟墓里。

他们显然没有与他同在城堡,但可能就在附近,可以不时看望他并趁机帮助他。后来约翰的门徒们来到耶稣那里,报告了所发生的事(见太14:12),可能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布道之前不久,或在那次布道期间(见可6:1注释)。

[ 给五千人吃饱:可6:30-44=太14:13-21=路9:10-17=约6:1-14。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见本卷注释220页地图;231页图表;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

30 使徒聚集到耶稣那里,将一切所做的事、所传的道全告诉祂。

  使徒。马可只在本节使用了“使徒”一词(见太10:2;可3:14注释)。马可和路加(路9:10)在这里都用“使徒”一词,可能是要强调他们现在被派出去自担风险教导和医治的新责任。

  聚集。就是当他们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回来的时候(见太9:36注释)。他们可能在公元29-30年冬季已经分开了几个星期,现在已是公元30年早春,离逾越节不远了(见约6:4;参《历代愿望》364,388页)。这次团聚无疑是预先安排好时间和地点的。

  将一切全告诉祂。耶稣曾派遣这十二个人两个两个地出去,好使他们有机会应用他们先前在祂自己的传道中所看到的原则。现在他们详细汇报在出行期间所发生的事。

31 祂就说:“你们来,同我暗暗地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连吃饭也没有工夫。

  你们来。这十二个人特别需要放松和指导。连耶稣也感到需要暂时离开从黎明到深夜一直拥挤着祂的人群,因为无论祂到哪里,他们都跟随祂。门徒和耶稣退到伯赛大一带休息,祂行使让五千人吃饱的神迹,是祂从受洗到光荣地进入圣城之间的生平中唯一四部福音书的作者都记载的事件。

  旷野地方。就是人烟稀少的或偏远的地方(见太3:1;路1:80注释)。这次选择从加利利拥挤的大路退到加利利湖的北端的伯赛大一带(见路9:10),其东边是约旦河流入加利利湖之处,所以是在希律腓力的领土之内(见太11:21注释)。伯赛大所处的巴迪哈小平原(El Batiha),是传说中使五千人吃饱的地点。

  歇一歇。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偶而的休息不仅会带来放松,也会带来新的活力。

  连吃饭也没有工夫。和几个月以前的情况一样(见可3:20)。

32 他们就坐船,暗暗地往旷野地方去。

暗暗地。他们尽量不为人知地离开迦百农。

  旷野地方。见31节注释。

33 众人看见他们去,有许多认识他们的,就从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里,比他们先赶到了。

  众人看见他们。尽管他们的小心谨慎,还是有人注意到他们的离开,并看到了他们出发渡湖的方向。

  步行……到那里。从迦百农到伯赛大所处的巴迪哈小平原(El Batiha,见31节注释),约有6.4公里。渡湖的直线路程约有5公里。

34 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

  耶稣出来。那些步行过来的人虽然知道那只船着陆的大致位置,但显然不知道确切地的地点。耶稣暂时单独与祂的门徒在山坡上(见约6:3;参5节注释)。他们一起讨论了在加利利各城镇乡村旅行传道时所遇到的难题。耶稣给了他们纠正过去的错误所需要的建议,并预备他们将来进行更有效的传道工作(见《历代愿望》361,364页)。

  怜悯他们。耶稣自愿离开山坡的退隐地点。祂和祂的门徒在那里共渡了一段时光,现在充满慈怜地出来欢迎百姓了(参路9:11)。

  开口教训。原文的意思是耶稣持续教训百姓。

35 天已经晚了,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天已经晚了,

  天已经晚了。路加说“日头快要平西”(路9:12),直译是:“弯曲”,“弯成弓形”或“倾斜”(见12节注释)。这是下午3点左右到日落之间。这个记录暗示耶稣,祂的门徒和百姓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也没有休息。

  野地。见31节注释。

  天已经晚了。本节开头和结尾的这一句话,原文是一样的。

36 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四面乡村里去,自己买什么吃。”

  请叫众人散开。门徒们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叫众人散开。但是耶稣的“怜悯”(见34节)既涉及他们属灵的福利,也涉及他们身体的福利。

  自己买什么吃。泛指可以吃的东西。有文本在后面还有“因为他们没什么可吃的”。

37 耶稣回答说:“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说:“我们可以去买二十两银子的饼,给他们吃吗?”

  你们给他们吃吧。原文的“你们”是强调的。上帝的每一道命令都含有执行这条命令所需要的能力。在人看来,黄昏前在步行的距离之内找到食物满足这么一大群人的需要是荒谬的。耶稣在这里对门徒提出的要求显然与祂早先吩咐白天在清水里捕鱼一样不可思议(见路5:5注释)。他们如果能思考耶稣当时想要他们学习的教训,就很容易想起以前的那次经验。上帝总是藉着人作工,满足他们的同胞身体和属灵方面的需要。这是福音使命的基本原则。

  二十两银子。就是200罗马便士(见本卷注释第49页)。即使是现代,一个普通工人200天的工资也不足以购买供那么一大群人一餐所需要的食物。即使每一个人只分一点儿也不够。

38 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可以去看看。”他们知道了,就说:“五个饼,两条鱼。”

  有多少饼。耶稣曾向腓力说过向群众提供食物的问题(见约6:5,6;参约1:43)。腓力与彼得和安得烈一样,是伯赛大人。伯赛大离这值得纪念的一天所发生之事的地点很近,所以要是有人知道从哪里能获得食物的话,那大概就是腓力了。腓力是一个真诚的人,但信心比较迟钝,这是他作门徒与耶稣相处时不只一次表现出来的(见约14:8-12;参《历代愿望》292页)。基督问腓力这个问题,无疑是给他一个机会,以加强他的信心(见约6:5,6注释)。实际上是腓力宣称即使买200罗马便士的食物也不够供应(见约6:7)。

  但可能是更具务实性情的安得烈听了基督的话,去找可能找到的食物(见约6:8,9)。腓力的迟疑和安得烈的积极凭信心迈出脚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以去看看。耶稣“原知道自己要怎样行”(见约6:6)。但是象差遣十二使徒一样,祂引导他们自己去分析所面对的问题,并发现解决的方法。

  就说。安得烈发现了一个少年为自己带来的简单午餐,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耶稣(见约6:8,9)。

  五个饼,两条鱼。这五个“饼”是用大麦粉做成的(约6:9),可能是圆平形的。大麦比小麦便宜多了,是穷人的主食。鱼可能是干的,可以立即食用。在东方地区,古代和现代的情况往往都是这样。它们作为一种开胃食品与饼同食。

39 耶稣吩咐他们,叫众人一帮一帮地坐在青草地上。

一帮一帮地。耶稣吩咐百姓一帮一帮地坐下,暗示祂要求他们像在自己家里的餐桌旁一样就座,每一桌有一个位置空着,让门徒们前来服务,有点像仆人在家里做的那样。

  坐在。anaklino,“躺下”或“斜倚”,是就餐常用的姿势,至少上层人士是这样(见可2:15注释)。

  青草。只有马可提到这个事实。由于实际上巴勒斯坦地区从五月到九月很少降雨(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110页),青草只在冬天或春天生长。当时是公元30年的逾越节前不久,所以是青草长得最好的时候(见约6:4)。马可的记录得到了约翰完美的补充。见《马太福音》第15章补充注释。

40 众人就一排一排地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

  一排一排地。39节特别提到众人是按“帮”组织的,而这里提到的是各帮之间排列的顺序。在每组中各人的安排,以及每组本身的安排,都是秩序井然的。

  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为了使所有的人都能目睹这个神迹,更好地认识其重要意义,必须有次序地安排这么一大群人,而且所有的人都能很容易得到他们即将领受的“从天上……来的粮”。

41 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也把那两条鱼分给众人。

  祝福。eulogeō,“赞美”或“祈求祝福”。约翰用的是eucharisteō,“感谢”,“献上感谢”(约6:11)。基督感谢的方式似乎有某种特征(见太15:36;26:26),是门徒与祂天天相处所看到的。在以马忤斯,耶稣“擘饼的时候被他们认出来了”(路24:35)。还请注意,耶稣每次都是先把饼拿在手中才为此献上感谢的。但是“祝福”的本质在于承认食物是上帝的恩赐,并为之感谢祂。

  擘开。直译是“完全擘开”或“擘碎”。

  饼。见38节注释。

  递给。直译是“不断递给”。上下文暗示饼在耶稣手里时,在擘饼和将它递给门徒的动作之间,神迹发生了。如果不是为了满足真正的需要,耶稣是不行神迹的(见本卷注释第209页)。只要有需要,在祂手里的食物就会不断增多(参王上17:16;王下4:4-6)。

  摆在面前。是表示送上饭食的常用语。十二使徒每一个人的篮子都装满了神迹之饼(见43节注释),递给许多“一帮一帮”,“一排一排”坐在草地上的百姓(见40节注释)。然后带着空篮子回到基督身边,去领取更多的饼。每次他们回来,祂都不断分发给他们饼和鱼。整个井然的秩序,门徒的服务,以及饼和鱼不停的供应,使男女老少在短时间内都得到饱足,并且有余。

  两条鱼。见38节注释。

42 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

  他们都吃。犹太人常常用筵席的比喻来描绘弥赛亚国度的喜乐(见路13:29;14:15注释)。可以想像,当这么一大群人吃着以如此神奇的方式提供给他们的食物时,有些人肯定会想到弥赛亚的前景。在他们吃饼和鱼的那一天,百性曾下结论说耶稣是将要来到世上的“先知”(见约6:14注释;参申18:15;太11:3;约4:25)。这个不可否认的神迹必然使他们得出结论说:耶稣必是众先知所预言的那一位(见路24:27;约1:45),是那将要来的以色列王(见赛9:6,7;见路1:32,33注释)。他们试图就地加冕祂为王(见约6:15)。祂既能使死人复活,治愈病人,并为群众提供食物,显然就有能力拯救以色列脱离罗马的奴役。在祂的领导下,以色列的军队必战无不胜。那些期待政治弥赛亚的人最美好的盼望必要实现了(见太3:2;4:17;5:2;路4:19注释)。

  使五千人吃饱是耶稣加利利传道期间所行的最大的神迹,是大批人所亲眼目睹的。不管在基督的时代还是在我们的时代,怀疑论者都无法解释这个神迹。这个神迹把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工作突然推向高潮(见路2:49注释)。请对照一年以前医好毕士大池边病人的事(见约5注释)。那件事曾结束了耶稣早期在犹大的传道工作。

  吃饱了。奇迹般增多的饼,乃是神迹真实性的证据。饼分发给了那大批群众中的每一个人,不是少量的,而是完全能满足食欲的数量。这种丰盛证明了耶稣无限的能力。只有当所有人的需要都满足时,供应才会停止。耶稣既关心到祂面前的人属灵的需要,也关心他们身体的需要。但祂这样满足身体的需要,是为了向人指出那重要得多的属灵需要,以及满足这种需要的生命的粮(见约6:26-51)。

  所供应的食物乃是渔夫和农夫的简单食物,证明主是反对奢华的。提供的方式证明人类所有的需要都靠赖上帝的能力。食物的充裕证明上帝无限的资源,能提供“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弗3:20)。把零碎收拾起来,证明上帝的任何福气都不可浪费。门徒们参与分发食物,证明上天的福气只有藉着那些乐意与全能者合作的人才能得到。门徒只是祝福气的通道;他们在分发之前,必须先领受。

  使五千人吃饱是四部福音书的作者都作了记录的唯一神迹,说明它非常重要。关于这个神迹与使四千人吃饱的神迹之间的比较,见《马太福音》第15章补充注释。

43 门徒就把碎饼碎鱼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碎饼碎鱼。klasma,直译是“破碎的”,因此是“碎片”或“一小片”的意思。上下文说明这些“碎片”不是吃剩的残渣,而是门徒们起先分给各组的食物,但是后来发现超过了那一组的需要(见41节注释),所以是没吃过的。它们被称为“零碎”,是在从原来五个饼中“擘”下来的意义上来说的(见41节注释)。

篮子。kophinos,通常指柳条编成的小篮子。当犹太人旅行经过不容易得到食物的地区时,常常带着这种篮子,特别是为了避免向外邦人购买食物(见41节注释)。可8:8所提到的是spuris。这是一种大柳条筐,用来装各种东西,比如给一群人吃的食物,工匠用的一套工具等。保罗是在一个spuris(筐子)里被缒下大马士革城墙的。后来耶稣在使五千人吃饱所用的篮子(见太16:9;可8:19,kophinos)和使四千人吃饱所用的筐子(spuris,见太16:10;可8:20)之间作了小心的区别。

44 吃饼的男人共有五千。

男人。andres,与女人形成对照的“成年男子”,不是与动物形成对照的anthrōpoi(“人类”,见可2:27注释)。显然“除了妇女孩子”(见太14:21),有五千个男人在场。按保守的估计也有同样数目的妇女孩子在场,总人数会超过一万人。

[ 耶稣在海面上行走:可6:45-56=太14:22-36=约6:15-24。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

45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伯赛大去,等祂叫众人散开。

  先渡到伯赛大去。就是“在祂以先渡到伯赛大去”。

46 祂既辞别了他们,就往山上去祷告。

  辞别了他们。原文是一种礼貌的告别语。

47 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稣独自在岸上;

  到了晚上。见太14:23注释。

48 看见门徒因风不顺,摇橹甚苦。夜里约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们那里去,意思要走过他们去。

49 但门徒看见祂在海面上走,以为是鬼怪,就喊叫起来;

50 因为他们都看见了祂,且甚惊慌。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51 于是到他们那里,上了船,风就住了;他们心里十分惊奇。

  十分惊奇。就是极端惊讶。

52 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心里还是愚顽。

  不明白。他们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在刚才所见的神迹上,而是在他们自己的失望上,因为耶稣不许他们加冕祂为王(见42节注释)。

  愚顽。见出4:21注释。门徒没有心领神会五饼二鱼神迹的意义,所以说他们“心里还是愚顽”。

53 既渡过去,来到革尼撒勒地方,就靠了岸,

54 一下船,众人认得是耶稣,

55 就跑遍那一带地方,听见他在何处,便将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那里。

  褥子。见可2:4注释。

56 凡耶稣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里,或乡间,他们都将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稣只容他们摸祂的衣裳繸子;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凡耶稣所到的地方。这句话似乎暗示一段时间,要么是归纳上面几周的经验,要么是总结在让五千人吃饱后几天或几周所发生的事情。使五千人吃饱发生在逾越节前不久(见约6:4;参《历代愿望》364,388页)。那么,显然这段经文更可能指耶稣在使五千人吃饱和他启程去叙利非尼基之间所做的服务。

  街市上。直译是在城镇乡村街上的“市场”(见太11:16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