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0马太福音 > 正文

马太福音07--SDA圣经注释

第 七 章

提要:1基督结束登山宝训,责备草率论断,6不要把圣物给狗,7劝人要祷告,13 进窄门,15要防备假先知,21不但听道,也要行道:24要像房子造在磐石上,26而不是造在沙土上。

1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耶稣在这里特别指论断他人的动机,而不是指论断他人行为的对或错。唯有上帝才能判断人的动机,因为只有祂才能洞悉人的心思(见来4:12;《历代愿望》314页)。上帝就是这样观察人的内心。祂爱罪人,同时祂憎恨罪恶。人只能看到“外貌”(撒上16:7),而看不到内心,所以难免犯错。耶稣在这里不是指基督徒辨别是非的能力(启3:18;参《教会证言》卷五233页),而是指挑剔,刻薄,而往往是不公正的批评。

2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参可4:24;路6:38。我们用什么量器给别人,也必用什么量器给我们,因为不公平会引起不公平。况且一个人对同胞的不公平还会招惹上帝的惩罚,就像耶稣在不饶恕人的恶仆的比喻中所教导的(太18:23-35)。我们可以责备罪恶,但要像上帝那样,要随时准备饶恕犯罪的人。我们可以怜悯犯罪的人,但决不纵容他所犯的罪。

3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为什么看见。参路6:41。世界各国均有类似的格言。

  刺。karphos,“片屑”,“尖片”,干木屑或谷壳等。无论多小,在眼里都很难受。“刺”当然代表较小的过错。爱挑剔的人总是在寻找他人的过错,不论过错是多么微小。

  梁木。dokos,“原木”或“木板”,一块用来建造房屋的木材。

4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梁木。假冒为善的人完全忘记自己曾多少次犯错,以及自己的弱点,对犯错的弟兄没有耐性。所谓的基督徒对别人的行为,或想象中别人的行为义愤填膺,后来的事情却证明他们自己就犯有他们指控别人的罪。那些把犯了奸淫的妇人带到耶稣面前的法利赛人就是这样(约8:3-11;《历代愿望》461页)。论断马利亚的西门也是这样(路7:36-39;《历代愿望》566页)。基督徒如果发现弟兄有过错,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因为他自己也可能受试探,在这一点上跌倒,或今后有可能这样(加6:1)。

  怎能对你弟兄说。参路6:42。

  容我去掉。这种提议的动机主要不是帮助别人,而是让人注意到那根刺的存在,以及提议者的智慧和技术。

5 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喜爱批评挑剔的人总是假冒为善的。他批评别人的动机之一就是给自己的伪善披上一层外衣。见太6:2注释。

  看得清楚。只有当一个人愿意在必要的情况下自己受苦,来帮助犯错误的弟兄时,他才能“看得清楚”来提供帮助(见《福山宝训》128页)。在人际关系中,帮助别人看到和清除接着品格和生活中的缺点,乃是一件非常仔细的工作。想要做这件事的人需要有最清晰最有辨别力的眼光。

6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不要把。基督把话题从别人生活和品格中较小或假想的错误,转到了基督徒对待那些明显完全地犯错,且根本不愿离开罪恶之人的态度上。

  圣物。可能指带到圣殿献作神圣用途的祭物或祭牲。《米西拿》说:“我们不可把已经奉献的(祭牲)拿回来给狗吃”(Temurah6.5,宋西诺版224页;参《塔木德》Behoroth15a,松奇诺版105页)。福音工作者不可把光阴浪费在那些“只以福音当作辩论和讥笑对象的人”身上(见《福山宝训》129页;《教会证言》卷三450页)。

  狗。直至今日,狗在东方各地都是城镇的食腐动物,并且大部分不是家养的。犹太人视狗为仪文上不洁净的动物。因为它家养的价值很低,故十分受藐视(见伯30:1注释)。

  珍珠。margaritae,英语的名字Margaret(玛格丽特)即源于此。耶稣在本节可能指小珍珠粒,大小和颜色与谷粒相似,他可能被猪误认为饲料。

7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耶稣既阐述了天国的崇高理想(太5:21至7:6),就转到祂讲道的剩余部分,论到祂国度的公民使这些高尚的美德成为自己生活一部分的方法(太7:7-12)。祂把听众带到了交叉路口,使他们注意到,要成为祂国度的公民,需要做出重大的个人牺牲(太7:13,14;参路14:27-33),不可贸然接受这个身份。祂警告人防备他们假宗教领袖的哲学和建议。他们是披着羊皮的狼(太7:15-20)。讲道的最后是非常恳切地呼吁在生活上遵循天国的原则(第21-27节)。

  基督看到罪人靠自己无法在生活上遵循上帝律法的原则,就向听众指出了基督徒生活的能力之源。天国公民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通过祈求而获得。他们靠自己的力量所无法成就的,藉着人力与上帝的大能结合就能成就。祈求的人不会失望(第9-11节)。上帝不会扣留天国的恩赐;祂不以人彼此相待的方式对待人(第1-6节),而是既宽厚又富有同情心。

8 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9 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

  在听众中没有一位父亲会冷酷无情到这种地步。不完全的人性尚且不会这样做,他们在天上的父就更不会这样做了。

10 求鱼,反给他蛇呢?

11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岂不更。基督在教训中经常抛砖引玉。祂在这里从人间父母的爱引申到天父伟大无限的爱(见太6:30)。耶稣说到了最好的人性,然后向人指出上帝无与伦比,更加伟大的品格。

  把好东西给。我们一般不会禁止孩子们前来要东西。我们要毫不犹豫地来到那位提供“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的主面前(雅1:17)。

12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见太7:7注释;参路6:31。基督徒对同胞的态度考验了他信仰的真实性(约壹4:20;参太25:31-46)。

  这条黄金律归纳了十诫第二块法版上的各条义务,是爱邻舍这条伟大原则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见太19:16-19;22:39,40;参约壹4:21)。只有那些以黄金律为自己生活和行为准则的人,才有希望进入荣耀之国。我们对同胞的态度,准确地表达了我们对上帝的态度(见约壹3:14-16)。

  在其他的时代和文化里,也曾有大思想家发现和阐述过黄金律所体现的崇高真理,但通常是以消极的方式。比如耶稣时代之前一位德高望重的拉比希勒尔曾说过:“你所恨恶的,不要对你的邻舍做;这就是全部的《妥拉》(律法),其余的都是对它的解释”(《塔木德》Shabbath31a,宋西诺版140页)。这条黄金律还出现在圣经后典《多比传》中(4:15):“你所恨恶的,不要对别人做”,以及《阿里斯提亚书信》里(摩西·哈达斯编辑翻译,第181页):“正如你不愿坏事临到你,而希望与所有的好事有分,你也要这样对待那些服从你和冒犯你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将消极的教训变成了一个积极的教训。这就是基督教与所有伪宗教体系的本质区别,也是真基督教与只有宗教形式、却否认重要福音能力的所谓基督教之间的本质区别。黄金律把最大的自私,即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待我们,变成了最大的无私,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是基督教的光荣,是基督的生活表现在跟从祂并信奉祂名的人身上(见太5:48注释)。

  这就是律法。基督强调,黄金律所阐述的不是新的原则。它是藉着摩西赐给百姓的律法(《妥拉》)和先知书,即全部《旧约》的精华(见太5:17;路24:44注释)。凡宣称爱的律法只出于《新约》,把《旧约》贬低为过时作废的宗教体系的人,实际上是在对主进行批评;因为祂曾明确地宣布,祂来根本不想改变“律法或先知”的伟大原则(见太5:17,18;路24:27,44注释)。整个登山宝训,从太5:20到7:11,都是这个伟大真理的说明。基督既宣布祂来不是要废掉摩西和先知的教训,就藉着使律法为大为尊详细论述了祂对律法的态度(见赛42:21)。

13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你们要进。在第13和14节,耶稣正式邀请祂的听众接受祂的原则作为他们生活的指导方针,并且向他们指出从哪儿开始走。祂就是那道“门”(约10:7,9)和“道路”(约14:6)。凡愿意进天国,希望“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的人,都必须通过祂进去,没有其他的道路(约10:7-10)。参路13:24。

  窄。stenos。不要将“窄”与“直”混淆起来。门是在道路的开端,而不是在末端。门是窄的,但走路必须经过它。古代的城门在日落时要关闭。城市往往位于山上或悬崖顶部,所以向上通往城门的道路往往很窄。凡想要在关门之前进去的人,必须通过坚持不懈“努力”,行走回家的路,才能及时“进去”(见路13:24)。

  路是大的。“两条道路”的概念经常出现在圣经中(见申11:26;30:15;耶21:8;参《诗篇》第一篇)。

14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门是窄的。参太19:24。门窄就要求进去的人舍己。有文本在这句前面加上“因为”或“多么”。

  小的。源于希腊语thlibō(“压缩”,“拥挤”),所以是指一条狭窄的路,比如山岩中间的狭路,与“大”路或方便的路形成对照。

  找着的人也少。因为他们不想找着;其实凡愿意的都可以进去(见启22:17)。

15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

  假先知。参太24:5,11,24;可13:22。真先知是上帝的代言人。假先知则假装代表上帝说话,实际上只表达他自己乖谬的心所产生的乖谬念头(参赛30:10;耶14:13-15;23:16,17,21,25,30-32,38;29:8,9;结13:2,3,10,11)。参耶利米与当时假先知的经历(《耶利米书》第27-29章)。

  假先知声称人可以从宽门大路进来。他们是“贼”,唯一的目的就是偷窃,杀害和毁灭(约10:7-10)。关于使徒们防备假先知的警告,见徒20:28-31;帖后2:3,7;彼后2;约壹2:18,19。

  披着羊皮。这些“狼”只是在外表上像“羊”,内心并没有改变,而是改变了外表,其目的当然是要欺骗羊,使他们产生虚假的安全感,为更容易地吞噬他们。圣经时常把上帝的子民比作羊,把上帝比作他们的牧者(诗23:1,2;78:52;80:1;100:3;赛40:11;赛53:6;结34:10-19;约10:1-16等)。

  残暴的。Harpax(“贪得无厌”)。这些“狼”不仅居心险恶,还反对真理和坚持真理的人。他们的目的是要损羊利己。他们贪求财利和权柄,比第6节的“狗”或“猪”更加危险。见弥3:5-11注释。

  狼。参番3:3;太10:16;约10:12。

16 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

  可以认出。epiginoskō(“充分认识”)。比喻发生了变化。“羊”不是完全没有保护的。他们有能力凭着狼的行为方式发现“狼”。这些假先知的夸夸其谈不能证明其真正品格。他们的花言巧语和高谈阔论调也不能表明其真面目;他们的异能也靠不住(第22节)。“可以认出他们来”这句话可视为一个应许。凡认识牧者声音的羊(约10:4),不会被“狼”的恭维所欺骗(见《教会证言》卷五233页)。真正爱主并完全顺服祂旨意的人,只要天天藉着上帝的道和祂所赐的勉言顺从上帝对他们心灵说话的声音,就不必担心被领入歧途(《善恶之争》598页;《教会证言》卷八298页)。在我们面临的大考验时辰,惟有认识和热爱真理的人,才有把握抵制撒但的骗局(何4:6;帖后2:9,10;《教会证言》卷六401页)。参太12:33-35;路6:43-45。

  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参雅3:11,12。

17 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

  这样,凡好树。参太12:33,34。

  好果子。有好的外观,风味和滋味,各方面都有吸引力。加5:22,23列出了圣灵的果子。

  坏。Sapros(“腐烂”)。该词在太13:48中译为“不好的”。

  坏果子。加5:19-21列出了情欲的事。参以赛亚所说主葡萄园比喻中的“野葡萄”(赛5:1-7),和耶24:2,8中不能吃的坏无花果。

18 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

  好树。参路6:43。一个品格稳健的人自然会在言行中表现出这种品格。

19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

  砍下来。施洗约翰曾说过,“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见太3:10注释)。基督后来再次用了把无用的树砍下来的比喻(路13:6-9)。

  丢在火里。见太3:10注释。在末日的烈火里,坏果子即坏“行为”将被“烧尽”(彼后3:10-12)。

20 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所以。或“因此”。

  凭着他们的果子。见第16节注释。在果树和果子的比喻最后重复了开头的话,是为了强调。

21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凡……不能都。“不”和“唯独”强调了只是讲论和实际遵行上帝旨意的人之间的对比。口头的信仰是没有价值的。假装认识上帝却不遵守祂诫命的人,“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壹2:4),不论他的外表做得怎么样。

  主啊,主啊。称基督为“主”,就是承认相信祂确是弥赛亚,并暗示说话的人自认为主的门徒。

  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一了解上帝的旨意便遵行的人。信上帝必须伴随着行为,否则行为就成了形式。确实“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2:17),但同样确实的是,行为若没有真诚活泼的信心也是“死的”(来11:6)。不知道上帝旨意的人不必为它负责(路12:47,48)。但是那些已经听过上帝对他们的心灵说话的声音,却坚持走自己所选之道路的人,“他们的罪无可推诿了”(约15:22)。他们还处在冒昧的危险之中。

22 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

那日。指最后审判的大日(参太25:32,33,41)。《旧约》的先知经常提到“那日子”或“主的日子”(见赛2:11,17;珥2:1;3:14;摩5:18,20;番1:15;参玛3:17;4:1;路10:12;帖后1:10;提后4:8)。

  必有许多人对我说。耶稣在这里第一次直接提到祂将在“那日”作为全人类的审判者显现(参太26:64)。在最后的审判大日,自称为基督徒的人将这样称呼基督为主。他们在今生冒充祂的门徒,却被称在天平上显出了亏欠。

  奉你的名传道。原文问句的形式暗示说话的人希望得到肯定的答复。他们是在说:“我们难道没有奉你的名传道吗?”如果他们的话没有表面事实的依据,他们就不会在宇宙伟大的审判者面前这样说了。这就是他们的自欺欺人之处。他们仿佛在抗议审判者决定的不公,说祂不该把他们当作背道者来对待。他们难道没有一直在奉祂的名传道吗?但他们却忘记了,根据人的遗传冒充敬拜上帝是徒然的。

  赶鬼。在所有的异能中,这似乎是最困难的了(见可1:23注释),因此可以代表所有其他的异能。当七十位门徒第一次外出传道回来时,他们觉得最重要的,“就是鬼也服了”他们(路10:17)。见《马可福音》第一章补充注释。

  许多异能。甚至可能包括真实的奇迹(参《善恶之争》553,588页),以证明上帝与他们同在,并认可他们的教训(见启13:13,14;帖后2:9,10)。根据圣经,行异能本身显然不能作为神能运行的确证。今生和永生最大的奇迹就是生命依照上帝形象而改变(见《历代愿望》407页)。试验自称是先知之人的,是他们的生活(见太7:16注释),而不是他们所主张的异能。见本卷注释208,209页。

23 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明明地告诉。homologeō,这里意为“明确宣布”。

我从来不认识你们。根据该动词的形式,或作“我从来不承认你们”,“我从来不与你们熟悉”。这证明他们的教训不符合上帝的旨意;他们的异能不是出于上帝的大能。

作恶。Anomia(“犯法”)。作恶的人是“违法的”,因为他们的生活不符合天国律法的完美楷模。“凡犯罪的,就是违背律法”(约壹3:4)。基督在橄榄山上说过,在末后的日子,“不法的事”(anomia)会增多(太24:12)。保罗在几十年以后说,“不法的隐意”已经发动了(帖后2:7)。

  离开我去吧。参太25:41。罪导致最后完全与上帝隔绝。

24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

  所以。登山宝训的结论和呼吁里含有两个比喻。参路6:47-49。

  听见。基督在这里无疑不单指听见。听见的人显然明白了其意思,至少如果他们选择去行的话,他们是有足够的亮光去行的,所以他们上帝面前负有责任(见第21节注释)。

  就去行的。见21节注释;参太5:19。听见上帝的命令却不执行乃是危险的,因为既然听到了,就有责任采取相应的行动。“上帝的儿女”是随从圣灵引导的人(罗8:14)。顺从把基督的话变为个人的品格。见约5:24注释。

  好比。或“我把他比作”。

  房子。就是品格的“房子”。

  在磐石上。主耶稣基督就是那“磐石”。基督徒个人和基督教会作为品格的建筑师要在其上建造(见太16:18注释)。路6:48说,建造者“深深地挖地”,以打好坚实的根基。要造得结实,就需要化大量的时间和力气;盖一座基础不实房子就容易多了。

25 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

  雨淋。请注意这里采用短促的语句来描写暴风雨。这是一种形象的文学手法。

  风。试探和考验的“风”(《历代愿望》314页),也许特指异教之风,使人离开信仰的坚固根基(弗4:14)。

  房子总不倒塌。“与管辖这幽暗世界恶魔”争战,“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了一切,还能站立得住”的人有福了(弗6:12,13)。当人生的暴风雨结束,靠着基督的恩典,其品格已挡住“那恶者一切的火箭”(弗6:16)的人有福了。他灵魂的锚抛在基督徒伟大的盼望上(来6:19;多2:13;参来10:35),所以不会跌倒。

  根基立在磐石上。就是基督的“话”,这里特指登山宝训(第24节)。基督的话永不废去(太24:35),却要永远立定(赛40:8;彼前1:25)。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徒4:12)。

26 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

  凡不去行的。现在为了强调,从反面来重复这个比喻。重复是耶稣教训的常见特征之一。两个例子的区别只是在根基;其他的大致相同。这个人显然知道得更多(见第24节注释)。

  一个无知的人。“无知”是因为他做的比知道该做的少。比照那个没有穿婚宴礼服的人(太22:11-13)和五个愚拙的童女(太25:2,3)。

  在沙上。掩耳不听福音的人乃是在自我的流沙上建造。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福山宝训》152页),和人的理论与发明(《历代愿望》314页)。

27 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

  雨淋。干沙在晴天看起来安全可靠,在大雨中却会被冲塌。

  房子就倒塌了。见第25节注释。

  倒塌得很大。参那些以谎言为避所之人的倾倒(见赛28:16-18),和用未泡透的灰抹品格之墙的人的倾倒(参结13:10-16)。

28 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祂的教训;

  讲完了。关于对耶稣教训的类似反应,见可1:22;路4:31,32。

  这些话。记录在《马太福音》5-7章。

  教训。didachē(“道理”,见可1:21,22注释)。百姓感到惊奇,因为祂的教训与文士在会堂里的教训迥然不同。

29 因为祂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

  有权柄。祂的教训丝毫不刻板教条。祂是依仗自己的权柄,而不像拉比教训人时引用前人对律法的解释。请注意福音书中常用的语句:“我实在告诉你们”(见太5:18注释),及类似的话语:“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太11:15)。

  他们的文士。有文本无“他们的”。“他们的”指在场的人听过的(参路5:30“他们的”)。文士的教训依据古人的遗传,刻板而教条。在基督所讲的真理和祂讲道的方法中带有赐生命的能力,与文士教训死板的形式主义形成了对照。有文本在“文士”后还加上“和法利赛人”。

第七章补充注释

  在拉比学者的著作中,有许多与耶稣登山宝训等处的宗教和道德教训相似之处。问题是:它们之间有没有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引用呢?现代的犹太学者认为,耶稣的话大都引自当时各学派的犹太遗传。塔尔宣称,《新约》的道德教训显然毫无例外地都包括在《塔木德》里。《塔木德》是福音书道德教训的来源(《塔木德与福音书》Een Blik in Talmoed en Evangelie,阿姆斯特丹,1881年)。最近一位犹太学者提出:“福音书的任何一条道德教训都与《旧约》,《次经》,或接近耶稣时代的《塔木德》和《米德拉西》等文献相似”(约瑟夫·克劳斯,《拿撒勒的耶稣》,赫伯特·丹比译,384页)。他进一步指出:“耶稣的道德教训从根本上说,几乎都与犹太教相似。这种相似性导致福音书看上去像是单用《塔木德》和《米德拉西》的材料编成的”(同上388,389页)。许多基督教的注释家,虽然没有上述犹太学者那么极端,但也提出了基督的教训与拉比文学的许多相似之处,给人的印象是,耶稣所教导的只不过是犹太人所熟悉的道理。见本卷注释96-100页。

  显著的相似之处确实存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但耶稣的道德教训不一定引自拉比的文献。关于《新约》与犹太文献的对照,最详细的也许是斯特拉克和比勒贝克所写的不朽巨著,4,102页的《新约与塔木德和米德拉西对照注释》了。这两位作者无疑是这个问题上的权威,所以值得关注他们的观察和结论。这些观察和结论包含在登山宝训注释的结语中(卷一470-474页)。他们指出,除了一次例外(希列尔的话,见太7:12注释),拉比言论中所有与登山宝训的所谓雷同之处,均出自耶稣时代之后的犹太拉比。针对这一点,有人认为许多话语虽然名义上是后来的作者写的,却有更早的来源,所以有可能是耶稣取材的来源。但斯特拉克和比勒贝克却坚持一条已充分确立的规则:以某一位作者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话语实际上就属于这位作者,除非有证据证明它有更早的可靠来源。

  当这条规则用于登山宝训时,马上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大多数话都是耶稣先说的,因为祂比著作拉比文献的学者要早。不可否认,这些话中有一些可能有更早的来源,但反对者必须提供证据,证明耶稣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更早的人说过了。

  我们先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的另一面。耶稣的话在何种程度上成为拉比文献中一些话语的来源呢?斯特拉克和比勒贝克指出,有证据表明,生活在公元100年左右的年长的犹太坦拿派学者们对耶稣的一些教训十分熟悉。比如迦玛列第二(约公元90年)在与一位基督徒讨论时曾提到太5:17的话(《塔木德》Shabbath116a,116b宋西诺版571页)。我们无法估计耶稣对犹太人思想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早期犹太会堂和基督教会关系十分密切的时候。下面是对这种状况的评价:“一直有人指出,虽然永远无法证明,耶稣提出的批评意见在后来被人遗忘了来源的情况下,在《塔木德》和《米德拉西》等犹太法典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曼森和赖特《耶稣的使命和信息》304页)。

  当我们想到拉比现存的话语几乎都是源于圣经,或以经文为依据时,这些话语与耶稣话语的相似就不足为奇了。《旧约》是耶稣所赐的。历代以来,虔诚的人都受默示圣经的圣灵所感化,所以他们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天的光。这种观察实际上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属于启示宗教的哲学家,如孔子和柏拉图,往往提出崇高的观念。耶稣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参《历代愿望》465页)。

  虽然耶稣和犹太学者的话语有明显的雷同之处,但同时也存在重要的差别,正如斯特拉克和比勒贝克所指出的。后来的犹太学者没有一个像耶稣那样留下这么多宗教和道德的论述。后来的犹太学者也没有一个能像耶稣那样,说话如此简明而带有权威。最重要的,后来的犹太学者虽然与耶稣的言论有相似之处,但都没有追求耶稣的目标。这就是主要的差别。耶稣直接打击了法利赛人靠行为得救的道理,并大胆地教导说,律法主义的义是无效的。同时祂向百姓显明了一条通向更高公义的新路。拉比文献有力地证明了犹太人的宗教,就如拉比们所解释的,是一种自我救赎的宗教。在另一方面,基督教的信仰则不限于一本道德真理和教训的专集,而唯独在于耶稣,祂的品格和祂的工作中。

  耶稣教训的属灵意义不应单凭其伟大的道德原则来衡量。其中有许多已在《旧约》或那些不同程度受上天亮光照耀之人的话语中阐明了。但从来没有人像基督那样,带着一种显著的权威说话。使我们的主与众不同的是因为祂是神,而其他教师只是人。祂来不仅要告诉人怎样生活,而且是要赐给他们能力过这种生活。祂不仅来向人揭露罪恶的本质,告诉人义才是人生真正的目标,而且来涂抹人过去的罪孽并从天上将义赐给人。这是人间的教师做不到的。他们最多只能向人指出更好的道路。耶稣却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天父使祂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林前1:30)。

耶稣是“真光”(约1:9),是众光之源,而不是他人亮光的反射者(见约1:9;5:35注释)。一切良善高尚的事都源于祂并要回到祂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