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0马太福音 > 正文

马太福音06--SDA圣经注释

第 六 章

提要:1基督继续祂的登山宝训;论施舍,5祈祷,14宽恕弟兄,16禁食,19财宝应积攒在哪里,24侍奉上帝和侍奉玛门:25劝人不要为世上的事忧虑:33而要寻求上帝的国。

1 “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

  你们要小心。基督现在从讨论真正的义(第5章)转到义在天国公民义务中的实际应用(第6章;见《历代愿望》312页)。基督徒要避免炫耀自己的敬拜和善行。耶稣在三个事例——施舍(2-4节),祷告(5-8节)和禁食(16-18节)——中,将犹太教的旧习惯与天国的崇高理想进行了对比(见太5:22;可2:21,22注释)。

  善事。eleēmosunē(“施舍”)。有文本为dikaiosunē(“义”或“虔诚”)。两种意思都与上下文相符。如果采用“义”的意思,施舍,祷告和禁食就成了阐明第1节原则的具体事例。

  三个事例可能代表法利赛人之“义”三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基督决没有反对宗教活动。祂只关心这些活动须出于纯洁的动机,不是为了炫耀。

  人的面前。就是在人们面前炫耀,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钦佩(见第2节注释)。

  叫他们看见。Theaomai。这种假虔诚的行为,是想得到人的奉承。

  你们天父。直译为“从你们天父那里”。

2 所以,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前面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

  吹号。这里说到施舍吹号宣扬他们的礼物,不知该从字面上理解,还是把它视为比喻。在犹太人的著作中,并没有这种作法的实例,但在古代其他东方国家已证明有这种做法。“像那假冒为善的人”乍一看来,似乎暗示基督在说一件实际的事情。但“假冒为善的人” 吹号,也可能只是比喻。不管怎样,基督所斥责的是炫耀善行的罪恶。

  假冒为善的人。hupokritai,源于一个表示“假装”,“假冒”的动词。犹太人根据百姓的支付能力征税供养穷人。这样筹集的资金藉着自愿的捐献而增加。此外,还经常在会堂的宗教聚会和街市的露天集会上进行募捐活动。在这样的场合里,要劝诱人们承诺大额的权限,以赢得与会者的称赞。还有一种做法是让大额捐款的人坐在拉比身边尊位上。所以贪图赞美往往是这些奉献的动机。还有一种情况是,许多大额捐款的承诺后来没能兑现。耶稣所说假冒为善无疑也包括了这种虚伪的做法。

  街道上。见第5节注释。

  得人的荣耀。或“受人的赞美”。

  实在。见太5:18注释。

  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原文的意思是他们已经得到全额的工资。“已经”一词的原文经常出现在古希腊纸莎草文献的收据上,意为“已足额支付”或“已收到款项”。耶稣说,假冒为善的人已经得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全部报酬。他们行善完全是一笔交易,希望以此来是购买公众的敬仰。他们并不关心解救穷困的人。他们所盼望的,就是他们将要得到的报酬。他们所能得到的,也就是这一切。

3 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

  你施舍的时候。“你”是单数。耶稣是对听众中的每一个人说的。关于摩西律法中富人对穷人的责任,见利25:25,35;申15:7,11注释。

  你的左手。据说阿拉伯人用左右手比喻亲密的朋友。耶稣说,连最亲密的朋友也不必知道一个人虔诚的行为。在这个比喻中,基督用夸张法进行强调。祂的意思并不是说施舍总是要完全秘密进行(《福山宝训》80页)。保罗曾称赞马其顿基督徒的慷慨(腓4:16),并写信给哥林多信徒说,他们的“热心”“激动了许多人”为上帝作工(林后9:2)。耶稣的意思是,基督徒不应当为了获得人的称赞和尊荣而行善。

4 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有古卷作“必在明处报答你”)。

  在暗中。《米西拿》(Shekalim5.6,《塔木德》宋西诺版第21页)提到在圣殿里一个“秘密奉献室”。虔诚的人可以将自己的礼物暗中放在那里;有需要的穷人则可以暗中前来寻求帮助,以满足他们以其他方式无法解决的需求。

  在暗中察看。就是上帝看内心引发行动的秘密动机。人在审判的日子“从上帝那里得着称赞”(林前4:5;参罗2:16),是因为这些动机,而不是因为行为本身

  必然报答你。有文本为“必在明处报答你”。到了末日,“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林前3:13;参太25:31-46;林前4:5)。当基督显现时,祂必按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太16:27;启22:12)。基督徒们“所想到的,不应是赏赐,而应是服务”(《福山宝训》81页)。

5 “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象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

  祷告。见第3,6,7,9节注释。

  那假冒为善的人。见第2节注释。

  站在。这里指规定早晚祷告的时辰(见路1:9注释)。祷告的地方当然通常是在圣殿和会堂。不能在这些指定地点祷告的人可以在田里,家里或床上祷告。后来的遗传规定某些祷告要站着做,有些祷告可以在坐着,走路,骑驴,坐在或躺在床上时做(《塔木德》Berakoth30a,松奇诺版183,184页;《米德拉西》诗篇第4篇,第9部分[23b],斯特拉克和比勒贝克《新约注释》卷一399页引用)。

  十字路口上。是通常是进行交易的地方。到了规定祷告的时辰,如果法利赛人正好在十字路口,他们就会装模作样地祷告,大声背诵他们平时祷告的正式祷词。许多人无疑利用这些时辰张扬一番。

  故意叫人看见。见第1,2节注释。

  实在。见太5:18注释。

  得了他们的赏赐。见第2节注释。原文也是一样的。

6 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你。见赛26:20(参王下4:33)。“你”是单数,并处在强调的位置。

  祷告。这个动词是单数的。耶稣在对听众中的每一个人说话。

  你父。见第9节注释。

  在暗中。上下文暗示,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祂听见暗中所说的话”。见第4节注释。

  在暗中察看。人看不见的事情,上帝却看得一清二楚。祂看见人暗中的行为(见第4节注释)。

  明处。见第4节注释。

7 你们祷告,不可象外邦人,用许多重复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

你们祷告。下文是延续这个主题,而不是开始一个新的话题。

像外邦人。参王上18:26;徒19:34。西藏人认为参加礼拜的人可以不假思索、无须行动地把他们的祈祷重复几千次。

用许多重复话。battologeō,该词在《新约》中只出现在本节。有人提出了下列的解释:“说话结结巴巴”,“一再说同样的话”,“唠唠叨叨”,“喋喋不休”,“说话不经过考虑”。耶稣并没有禁止所有的重复,因为祂自己也曾有过重复(太26:44)。

  话多了。见上文。

8 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

  有文本在“你们”之前有“上帝”。祷告不能给上帝提供祂本来无法知道的信息,也不能作为一种手段,说服祂去做祂本来不愿意做的事情。祷告把我们与无所不知的主连在一起,并促使我们的意志与上帝的旨意进行有效的合作。

9 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你们祷告。原文的“你们”是强调的。要记住耶稣是特别对十二个使徒,即天国的创始成员所话的(见太5:1,2注释)。这里的“你们”与太6:2的“假冒为善的人”和第7节的“外邦人”形成对比。

要这样。不一定说同样的话。所效法的是内容,而不一定是形式。上下文表明,耶稣提出这个祷告的范例,是要与外邦人祷告“许多重复话”和“话多”形成对照;这也是法利赛人祷告的特征(见第7节注释)。基督吩咐祂国度的公民“不可效法他们”。“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说”(第8,9节)。

  值得注意的是,主祷文所表达的各种观念,以及表达观念的语言,往往可以从《旧约》或犹太人仪式中的祈祷《卡迪什》中找到。由于主祷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已经在当时犹太人的祈祷中流行,我们可以解释说,犹太教中所有美好的东西,包括祈祷所抒发的情感,最初都来自基督(见《先祖与先知》366,367页;《历代愿望》52页)。祂赐给祂子民的一切都是好的,并且得到祂的承认(太5:17,18);但在这些神圣真理的启示周围,却滋长了大量人的遗传和形式上的崇拜,几乎完全蒙蔽了救恩的重要真理(见太5:17,19,22注释)。拉比们所背诵并教导百姓去念的祷文更是如此。

祷告变得冗长而重复。其真诚的思想和语言被刻板的文字,华丽的词藻和诚意的缺失所蒙蔽(见第7,8节注释)。耶稣在主祷文中铲除了大量冗词赘语,恢复了简单紧凑的形式,连最愚昧的人也能明白其意思。虽然主祷文与犹太教的祷告有雷同之处,但其形式本身,却是出于灵感的原创祈祷。它的独创性在于它所选择的请求及其编排。主祷文被普遍接受,表明它比其他任何祷告都更全面地表达了人心的基本需要。

  我们的父。在每一次祈祷中,都要首先承认我们是天父的儿女。我们可能不配称祂为“父”。但每当我们真心这样称呼时,祂就乐意接纳我们(见路15:21-24),并承认我们真是祂的儿女。祂为我们的父,使我们与所有凭诚实和真理承认我们主耶稣基督之父的人,结合在基督徒信仰的大团契中。

  在天上的。上帝在地上的儿女尽管与他们的天父有亲密的个人关系,但他们仍始终敬畏祂的无限威严与伟大(见赛57:15),以及自己的微不足道(见太6:5)。“上帝在天上,你在地下”(传5:2)的意识给痛悔的心带来崇敬和谦卑的精神。这是得救的第一个条件。

  你的名。现在的名字只是个人的识别标志。但在圣经时代,名字与个人有更紧密的联系,往往“代表父母们希望在儿女身上培养的品质”(《先知与君王》481页)。上帝的名代表祂的品格(见出34:5-7)。犹太人对上帝圣名的尊重,反映在他们提说这名时的恭敬。他们往往用含糊或迂回的方式提说这名(见《SDA圣经注释》卷一170-173页)。上帝的名是圣洁的,因为上帝本身是圣洁的。我们藉着承认祂圣洁的品格,并允许祂在我们里面重塑这种品格,而尊祂的名为圣。

原文的时态表明,这个要求是一种期盼;有朝一日众生都要尊上帝的名为圣(参第10节注释)。

为圣。hagiazō,其相关的形容词是hagios(“神圣的”)。上帝的名以两种方式得到尊荣:一,上帝的作为使人承认并尊崇耶和华为上帝(见出15:14,15;书2:9-11;5:1;诗145:4,6,12)。二,人们尊崇祂为上帝,并将祂当得的敬拜和顺从归与祂(见赛58:13;太7:21-23;徒10:35等)。

10 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愿你的国降临。关于“天国”的性质及其在耶稣教训中的中心地位,见太4:17注释。关于登山宝训中的“天国”,见太5:2,3注释。基督在这里所说的,主要是荣耀之国,而不是恩典之国(《福山宝训》108页)。恩典之国是为荣耀之国预备道路的。荣耀之国是恩典之国的最终结果(见太25:31)。原文动词的时态支持这样的解释。见太6:13注释。

  世上的国最终将成为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国(启11:15)。历代以来,这个应许一直鞭策着恩典之国的公民过圣洁的生活(约壹3:2,3),并以自我牺牲的精神宣扬天国的福音(见徒20:24;提后4:6-8)。在历代真基督徒的心中,“那有福的盼望,以及至大的上帝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多2:13)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并勉励他们过更加圣洁的生活。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基督现在转向上帝的旨意,特别这个旨意对地球的影响。当人接受上帝恩典之国的管辖时,上帝对他们的旨意就实现了。原文动词的时态表明这个请求也是一种期盼;所祈求的是罪恶统治的结束,上帝的旨意普遍实现在地上,如同实现在祂所创造其他世界里的那一刻来到。

11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日用。epiousios,该词在《新约》中只出现在本节和路11:3。其准确的含义不明。在世俗的希腊文献中,该词只出现过一次,对了解其含义没有多大帮助。人们所提出的含义有以下几个:一,生存所需;二,为当天;三,为明天。太6:34肯定了每天满足生活所需的观念。见本卷注释106页。

饮食。即使拥有大量“饮食”和属世财富的人,也要记住“得货财的力量”(申8:18)是上帝所赐的。这是耶稣在无知财主的比喻中所教训的(路12:16-21)。我们的一切都来自上帝。我们心中要永远感激祂的慈爱。我们“日用的饮食”包括肉体和属灵的粮食。

赐给我们。主祷文的第一部分(9,10节)关注上帝的父亲身份,品格,国度和旨意。第二部分(11-13节)是为人属世和属灵的需要而祈求。

“众人”都喜欢听基督说话(可12:37)。他们大都是卑微的渔夫,农民和工人。在革尼撒勒平原和加利利海旁边的山坡上听耶稣讲道的,就是这样一群人(《福山宝训》39页;《历代愿望》299页)。他们中有许多人没有稳固定的职业和确定的生活状况。可能每一个都在某一段时间里品尝过因干旱,课税和其他艰难所造成的饥饿和贫乏。一般说来,没有什么属世财物的人,往往比富足有余的人更能感受到要依赖上帝供应他们的生活所需。

12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免。aphiēmi,是《新约》中是一个常用词,意为“打发”,“辞退”或“离开”(见太4:11;可4:36等)。“赦免”可能表示平安地把悔改求情的人打发走。

  债。opheile?ma,表示合法债务的常用词(参罗4:4)。但这里是指道德和属灵的债务。本节把罪说成是债,把罪人说成是债户。《路加福音》相应经文中的“罪”是复数(路11:4)。见太18:28,30;路7:41-43注释。

  如同我们免了。就是要养成宽恕的习惯;暗示我们如果还没有饶恕自己的同胞,就不敢求主赦免。见太5:24;18:23-35注释。

  人的债。指那些亏待过我们的人。

13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或作:脱离恶者)。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有古卷无因为至阿们等字)!’

  试探。Peirasmos。在彼前4:12中译为“试验”。其动词形式是peirazō,译为“试验”(约6:6),“想要”(徒16:7),“省察”(林后13:5)或“试炼”(来11:17;启2:2,10;启3:10;见徒20:19;雅1:2;参彼前4:12)。圣经说明上帝“试验”或“考验”人(见创22:1;出20:20等),但决不试探他们去犯罪(雅1:13)。

  这是一个请求(见林前10:13;见诗141:4注释),求上帝除掉我们的一切试探。但上帝的应许并不是说要保护我们免受试探,而是说要保护我们免于跌倒(约17:15)。我们往往故意置自己于试探的道路上(见箴7:9注释)。诚心祈求“不叫我们进入试探”,就是要放弃我们所自己选择的道路,顺从上帝所选择的道路。

  凶恶(或作:脱离恶者)。ponēros。这个词汇既可指恶事,也可指恶人(见太5:39注释)。不清楚这里是指哪一个。有人认为是指“恶者”,就是魔鬼;有人则认为是指罪恶的原则。如果说“凶恶”是与“试探”并列的话,那就可能指道德上的罪恶。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这是主祷文的荣耀颂。但有些文本没有这句荣耀颂。路加所记载的主祷文中也没有这句荣耀颂(路11:4)。但它所抒发的情感肯定符合圣经,并与代上29:11-13非常相似。还有一个较短的荣耀颂记在提后4:18。

  这里归于天父的“国度”,“权柄”和“荣耀”肯定包括目前在人们心中的上帝恩典之国,但主要是指基督带着能力和荣耀复临地球施行统治时所开始的荣耀之国(见第10节注释)。

  阿们(有古卷无因为至阿们等字)。见太5:18注释。

14 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

  你们饶恕。参太18:23-35;可11:25,26。见太6:12注释。

  过犯。paraptōmata,源于一个意为“掉到一边”的动词。注意12节的“债”来自另一个希腊词语。Paraptōmata暗示背离真理或正义。它在《新约》中似乎表示故意违背正义,所以是犯罪。

  你们的天父。见第9节注释。

15 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你们不饶恕。不肯饶恕别人的人就不配得饶恕。饶恕他就等于纵容他不饶恕别人的精神。自私和罪恶的本质就是己所不欲,强施于人。上帝不愿意饶恕一个怀着不饶恕精神的人,是因为他需要克服一个品格的基本缺陷。上帝饶恕这样的人,就违背了自己公义的品格。我们只有与同胞和好,才能与上帝和好(见约壹4:20;见太7:12注释)。

  人的过犯。有文本无“人的过犯”。

16 你们禁食的时候,不可象那假冒为善的人,脸上带着愁容;因为他们把脸弄得难看,故意叫人看出他们是禁食。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

  16-18节记录了这里所探讨的第三项宗教义务(见第1节注释)。

  禁食。关于犹太人的禁食,见可2:18,20注释。这里指自愿私下的禁食。为心灵的罪折磨自己的身体,实际上是避重就轻,没有领会悔改的真正精神,因为罪是心灵的疾病,而不是身体的疾病(《福山宝训》78页)。

  假冒为善的人。见第2节注释。

  愁容。耶稣并不禁止真的愁容。但祂这里指的是“假冒为善的人”虚假的愁容。

  弄得难看。aphanizō(“使认不出来”)。耶稣在这里指用忧愁的表情,掩饰真正的情感,装出一副非常虔诚的样子,就象演员把自己的脸隐藏在面具后面。“假冒为善”的人禁食的时候,通常不洗脸,不修面,带着蓬乱的头发和胡须走来走去。

  在原文中,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双关语。“弄得难看”和“叫人看出”都源于phainō。虽然译文无法完全表达原文的语气,但下面的意译大致反映了耶稣话语的本质:“他们掩饰了自己的真情实意,呈现出自己的虚情假意”。

  叫人看出。他们想引起同胞的注意,获得虔诚的名声。

  实在。见太5:18注释。

  他们的赏赐。见第1,2节注释。

17 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

  你禁食的时候。登山宝训将上帝的哲学与人的哲学进行对比。耶稣的教训——“只是我告诉你们”(太5:22等)——与拉比的教训针锋相对。天国公民的生活——“但是你们”(太6:6等)——与“假冒为善”之人的生活迥然有别。

  耶稣在这里既没有赞扬禁食,也没有指责禁食。禁不禁食只是他个人的事。实际上禁食的本质是个人意识到这方面的需要。耶稣教训的要点是,禁食应当是需要感所导致的个人经验,不应该成为表现虔诚的礼仪,或为赚取超人虔诚的名声。一个人只是因奉命而禁食,那就毫无效果。

  梳头。油是快乐的象征(诗45:7;104:15)。头上抹油比喻获得福气(诗23:5;诗92:10)。天国的公民可以禁食,但禁食时衣着打扮要与平时一样,因为禁食是个人性质的,若是“叫人看出你禁食来”,就丧失了意义。

  洗脸。与“假冒为善的人”的禁食形成对照(见第16节注释)。

18 不叫人看出你禁食来,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

  不要叫人看出。基督徒的宗教不是忧郁的。忧郁的基督徒在言语和外表上都误表上帝的品格(《福山宝训》88页)。做上帝的儿女乃是快乐的特权(约壹3:1,2),但愁容使我们看上去像孤儿而不像儿女 。

  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见。禁食完全是人与他上帝之间的事,而不是他与同胞之间的事。

  暗中的。见第6节注释。

  必然报答你。见第4节注释。

19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

  不要积攒。直译为“不要养成积攒的习惯”或“停止积攒”。积聚属世财物的动机一般是为了保险,和对于将来的恐惧及不确定。耶稣对那些将成为天国公民的人指出,拥有物质的财富会给人带来忧虑,而不会使人摆脱忧虑。基督徒不会为生活的物质需要忧虑,因为他相信上帝知道并会供应他的需要(太6:31-34)。正如保罗后来所指出的,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可以懒惰,不供养自己和家庭的需要(帖前4:11;帖后3:10;提前5:8)。太6:19-21像是一首诗,或一段格言。见箴10:22注释。

  财富。thēsaurous(见太2:11注释)。基督在这里泛指一切物质财富。贪爱钱财在基督的时代是成千上万的人主要的志趣,现在则成了数以百万计之人的主要志趣。这句话的原文中有一个有趣的双关语。

  虫子咬,能锈。象征各种损害。锈(brōsis),源于bibrōskō(“吃”),直译是某种吃,咬或腐蚀的东西。每一种物质财富都会遭受某种形式的损失,腐败贬值或变质。

  坏。aphanizō(见第16节注释)。Aphanizō在这里可译为“毁坏”。

  挖窟窿。即挖穿泥墙或干燥的砖墙。

20 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

  只要积攒。见太6:19注释;参路12:33。登山宝训并没有禁止人将所财富存放在正确的地方。基督希望天国的公民将天父在今生赐给他们的时间和能力进行合理的投资。一个人在今生所拥有的一切,都只是上帝借给他的;只有积攒在天上的“财宝”才真正算是人自己的。

  财宝在天上。这种财宝是永久的,不会受地上财宝的仇敌所影响,也不会因光阴而侵蚀。投资在天上的财宝会随着时间而增值,而地上的财宝则肯定会贬值。

21 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财宝不管其内在的价值如何,都是人心所牵挂的。一个孩子的“财宝”可能没有多少价值,但是他却很看重,就像是一笔巨款。人的财宝在哪里,他的心也牵挂在哪里。

22 “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

眼睛。即心灵的眼睛,给人以属天的视力,看见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见罗1:20;参来11:27)。正如肉眼的视力是身体的向导,属灵的视力也是心灵的向导。

  灯。luchnos,不是phōs(“光”)。Luchnos指光源或发光体,而不是光本身(见太5:15注释)。22和23节为第19-21的原则提供例证。过多关注积攒世上的财宝,证明人缺乏属灵的眼光和心灵黑暗(见第34节)。身体的“灯”指真正认识今生和永恒事物价值的眼光。

  亮。Haplous(“单纯的”,不是混杂的),“自然”,“真诚”,“绝对真实”,“没有折叠”,像一块摊开的布。本节的haplous与poneros(“昏花”,见第23节注释)相对应,意思和太5:48(见该节注释)的“完全”相似。译为“健全”即“健康”也是符合上下文的。一个属灵“眼睛”“明亮”或“健康”的基督徒,其眼光和判断力他成为一个诚实,坦率,朴素而纯洁的人。他以真正的眼光观察今生和永恒的事物。

  眼光的明亮在于目标的单纯,在于全心关注天国并实践其永恒的原则(腓3:8,13,14;《福山宝训》91页)。视力必须集中才有效力。同样,心中喜爱真光的人也必须聚焦其属灵的视力。否则他的视力就会模糊不清;他对真理和责任的认识就会错误(见启3:18注释)。

23 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

  若。参路11:34,35。

  昏花。poneros,这里指“处于不良状况”,“病态”。罗伯森说,眼目“昏花”的人,一只眼睛“看地上的财宝,另一只眼睛骄傲地看天上”。他们患有属灵上的散开性斜视,看见双重的东西,结果就心怀二意(见第24节注释),以为可以先享受地上所提供的一切,然后再享受天上永恒的喜乐。爱自己的心扭曲了他的视力,使他像夏娃那样,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见创3:6)。

  何等大。心灵的黑暗会贬损整个品性和人格。

24 “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侍奉上帝,又侍奉玛门(玛门是财利的意思)。”

  一个人不能。或,“没有人”。参路16:13。

  侍奉两个主。即两个品格和旨趣迥然不同的主(见下文“那个”的注释)。“侍奉两个主”是不可能的,就像不可能同时关注或思考同一件事物一样。侍奉上帝心怀二意的人,在他所行一切的路上都没有定见(见雅1:8)。基督教不能接受作为许多影响力中的一种。其在生活中的影响力,必须是最高的,并支配其他所有的影响力,使生活与其原则相一致。

  那个。ho heteros,即不同种类或品质的。如果指同类中的另一个,就会用希腊词allos(见太5:39)。“侍奉两个”品格和志趣相同的主也许是可能的,但侍奉两个品格和旨趣完全不同的主是不可能的。

  重这个。就是侍奉两个主中的一个。

  你们不能。没有中间的立场。不完全站在上帝一边的,实际上就是站在魔鬼一边。黑暗与光明不可能在同一时刻占据同一空间。既侍奉上帝又侍奉玛门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要求是水火难容的。侍奉玛门的人是它的奴仆,身不由己地听从它的吩咐(罗6:16)。

  玛门(玛门是财利的意思)。译自亚兰文mamon或mamona',意为各种“财利”。它不是专用名词,除非把财富拟人化了。

25 “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

  不要……忧虑。merimnaō(“关怀”,“担心”,“忧虑”)。参merimnaō在林前7:32;12:25的用法。参路12:22-31。见诗55:22注释。

  耶稣在这里不是提倡苦修,鼓励贫穷,也没有说贫穷或无牵挂的人,比勤奋富有的人更蒙上帝悦纳。耶稣自己就曾劝勉人在个人事务和业务上要审慎(见路14:28-32)。祂所谴责的是惯于为生活的物质担忧,特别是担忧那些超过生活所需的事物。祂所谴责的是任何铺张放纵的欲望。基督徒要正确识别事物的价值。他的关心要与事物的价值相称。他要认识到财富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更重要目标的手段。他人生的最高目标不是积累财富。

  生命。psuchē,这里指肉身的生命。关于psuchē的其他意义,见太10:28注释。

  饮食。trophē(“食物”,“营养品”)。包括各种食物。可包括肉食,但不限于肉食。

  耶稣说,应该更加关注的重要的事,乃是生命本身。饮食虽然重要,却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维持生命的手段。以获得衣食为主要目标的人,错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参可2:27注释)。

26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他。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看。耶稣用自然界三个例子所说明的真理是,生命的创始者上帝既供应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人就不必为获得那些东西而担忧。这三个例子是野鸟(第26节),人的生长(第27节)和野花(第28节)。

  飞鸟。野鸟不需要人照顾。是上帝养活和照顾着它们。但是祂要求它们运用祂所赐的能力去觅食。也许很少有人像麻雀那样为生存而不住地辛劳,特别是当它有一窝小鸟要喂养时。同样,上帝也要求人接受为获取生活必需品而劳碌的责任。但是耶稣说,上帝的旨意并不是要人把这种工作当作人生的目的。

  不种。创造主已经设立了主导粮食生产的自然律(伯38:41;诗145:15,16;147:9)。食物就在那儿,但飞鸟必须前去领受。

  养活它。供养这些野生动物的主也必供应我们的生活所需。如果我们愿意为此而工作,上帝就应许将它们赐给我们。过多物质财富的欲望,是恶者灌输给人的,必定引人拼命地积攒财富,超过他们应得的份。这种不正当的欲望,培养了自私的精神,导致了犯罪,暴力和战争。

  贵重得多。上帝既这么慷慨地供养祂手所造的低等生物,祂难道不会更加关心人类的幸福和利益吗?

27 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或作“使身量多加一肘呢”)?

  你们哪一个。这是解释第25节原则的第二个例子(见第26节注释)。参路12:25。

  思虑。就是忧虑(见第25节注释)。

  寿数(或作“身量”)。hēlikia,既可指“寿数”,也可指“身量”,在约9:23,来11:11中译为“岁数”,在路19:3中译为“身量”。无法确定基督是说身量的增高还是寿数的增加。

28 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

  何必忧虑呢。参路12:26,27。基督在这里指出了天父照顾祂手所造之物的第三个例子。

  百合花。krina。不知道它确切指什么。耶稣也许用krina泛指“野花”。有人认为祂是指色彩斑斓的银莲花;这是巴勒斯坦一种常见的,鲜艳多彩的野花。

29 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然而我告诉你们。见太5:22注释。参路12:27。

  极荣华的时候。所罗门宫廷的荣华是众所周知的(王上10:1-13,21;见《米西拿》Baba Mezia7.1,《塔木德》松奇诺版476页。

  穿戴的还不如。直译是“没有穿戴”。

30 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上帝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小信的人。见太8:26注释。

  草。可能与第28节的野花相联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百合花”例子的继续。

  炉。古时的炉灶常以树枝和草作燃料。

上帝还给它这样的妆饰。赐生命的上帝必赐给我们饮食和衣服等次要的礼物。祂不会袖手旁观,对我们生活漠不关心。我们完全可以认定祂对我们的关怀。

何况你们呢!基督现在对第26-28节的事例所含的原则进行总结。30-34节重复和强调25节所阐述的教训。

31 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

  见第25节注释。生命比饮食重要,但上帝的国比生命和饮食更重要。人应该只关心最重要的事。

32 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

  外邦人所求的。天国的公民不宜追求物质的财富。上帝的儿女不应转离具有永恒价值的事物,去追求寻求那犹如“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的东西(第30节)。见赛55:1,2;约6:27注释。

  知道。这是不要追求物质财富的第二个原因。上帝知道我们的需要。祂会供应我们的。

33 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你们要先求。参路12:31。人类生存的伟大目的就是“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徒17:27)。多数人都在一心一意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约6:27),为那喝了还会再渴的水劳力(约4:13)。多数人都“花钱买那不足为食物的”,“用劳碌得来的买那不使人饱足的”(赛55:2)。我们往往过于以“这些东西”作为我们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凭空想象上帝会纵容我们,在我们人生的道路结束的时候,为我们短暂的一生加上永恒的国度。基督希望我们首先考虑最重要的事情,并向我们保证,次要的东西也会按照各人的需要供给各人。

  上帝的国。见太3:2;5:13;6:10注释。

  加给你们。只有依靠上帝,做祂国度的公民,才是最安全的。对付忧虑的最好办法就是信靠上帝。如果我们忠心地尽自己的本分,在思想和生活中把天国放在第一位,上帝就会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照顾我们。祂必仁慈地用油“膏”我们的头(见第17节注释),使我们的福杯满溢(诗23:6)。

34 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见第25节注释。基督徒在最困难的环境中时仍能摆脱忧虑,完全相信那一位所做之事都甚好的主(参可7:37)会使万事“互相效力”,叫他得益处(罗8:28)。上帝知道明天的一切;我们则“一日要生何事”也不知道(箴27:1)。那位了解明天一切的主吩咐我们要信靠祂不断的照顾,不为明天的困难和烦恼“忧虑”。当明天来到时,往往证明我们所预料的困难完全是出于想象的。有太多的人在明天还没有到来之前就被明天的幽灵所搅扰了。

基督徒应始终记住,上帝在明天来到之前并不赐下明天的帮助;他们有权利天天学习基督对保罗所说的真理:“我的恩典够你用的”(林后12:9;参林前4:16)。

一天的难处。见箴27:1。

  一天当就够了。基督问道:“为什么为明天忧虑呢?明天的难处明天自会解决”。每天都有一定的辛劳和挂虑。那些学会不在今天担明天担子的人是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