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章
提要:1 向他们预言假教师,说明这些人及其信从者的不敬虔行为和惩罚;7 敬虔的人必要得救,像罗得从所多玛得救一样;10 更详细的描写亵渎色诱者的行径,使大家能够识别和躲避他们。
1 从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来,将来在你们中间也必有假师傅,私自引进陷害人的异端,连买他们的主他们也不承认,自取速速的灭亡。
百姓 就是以色列人。
有 强调上述上帝的预言(1:20,21)与使徒现在所讨论的假道之间的对比。
假先知 见太7:15注释。彼得向读者指出他们所十分熟悉的历史事实——在旧约时代出现过许多假先知(见耶14:13注释)。接着他提到巴兰的著名事例。
在你们中间 指假教师可能从信徒中兴起,也可能从外面进来。
必有 这里的将来式说明假教师还没有在彼得写信的对象中间开始他们的破坏工作。但他们已经在其他地方活动。本章10-22节采用现在式和过去式指的就是这些人。使徒写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警告读者防备这些假教师狡猾的骗局,使他的羊群可以摆脱他们的网罗。
假师傅 彼得对先知和教师作了区别。先知传达上帝的信息,教师则解释这信息。
私自引进 暗示这些引进异端的假教师悄悄地活动,就像间谍潜入一个国家那样。
陷害人的异端 即导致毁灭的异端。“陷害人的”(apoleia,“毁灭”见约17:12注释)。在这封信中,彼得好几次用了apoleia(本节两次,还有在第3节;3:7,16中)。
主(despotes) 见路2:29;徒4:24注释。这是奴隶对主人的称呼,暗示绝对的所有权,一般是通过购买的方式。Despotes特别适用于基督。因为祂为救赎人类付出了代价(见太20:28;林前6:19,20注释)。没有什么异端比像假教师那样,在生活中否认舍身救他们离罪的主更坏的了。他们不承认主,表明他们本来是基督徒,后来背道了。
不承认 参犹4的类似说法。这句话一定使彼得回想起自己不认主的事(见太26:75注释;参太10:33)。
速速的灭亡 即“突然毁灭”,或“出乎意料的毁灭”。参1:14注释。谬道的最终结局,对于其教师和追随者来说,都是毁灭。
2 将有许多人随从他们邪淫的行为,便叫真道因他们的缘故被毁谤。
随从 暗示紧密模仿欺骗者的行为。使徒勇敢地面对许多人将随从假教师的前景,希望他的警告能救他的读者脱离这致命的骗局。
邪淫的行为(aselgeiai) 该词在本节和18节中指假教师在随从者中鼓励淫乱的行为。这种道德上的宽松吸引了许多意志动摇的人。
真道 就是基督教的真理。关于“道”,见徒9:2;16:17注释。
因他们的缘故 有人认为是指假教师。更有可能是指教会中实行假教师所教导不道德行为的人。
被毁谤 外邦人无法辨别真基督徒和随从假教师而道德败坏的人。人们把堕落者的无度归咎于基督教的道理。少数人非基督化的行为给整个教会带来羞辱。
3 他们因有贪心,要用捏造的言语在你们身上取利。他们的刑罚,自古以来并不迟延;他们的灭亡也必速速来到(原文作不打盹)。
因有贪心 贪心是假教师实施欺骗,榨取大意者钱财的动机(参提前6:5;多1:11;犹16)。参巴兰的经历(民22-24章)。关于“贪心”,见罗1:29;弗5:3;西3:5注释。
捏造(plastoi) “塑造”,“编造”,“形成”。这些假教师假装自己持有秘诀,劝信徒拿钱财来与他们交换,这就暴露出他们的真实动机。
取利(emporeuomai) “交易”,“经商”。这些教师与他们的受害者交易,向他们推销假道,换取他们的礼物。那些捐献资财,肥了行骗之假教师的人,确实也得到少量的回报。
他们的刑罚……并不迟延 即“久已决定的判决并不失效的”。上帝很久以前所作的判决并不是一封死信,不会置之不理。
灭亡(apoleia,见第1节注释)指假教师最后的毁灭。
打盹(nustazo) 《新约》仅在这里和太25:5中出现该词。彼得上面的句子聚焦在判决上,现在则向忠心的人保证判决将按上帝的计划执行。
4 就是天使犯了罪,上帝也没有宽容,曾把他们丢在地狱,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审判。
天使 参犹6相应句子。作者没有指出造成这些天使堕落的罪(参犹6;启12:4,7-9注释)。彼得的推论是:上帝既然没有宽恕生活在祂面前的天使,祂也不会不惩罚那些把别人引入歧途的恶人。
上帝也没有宽容 使徒从这里开始用一系列事例阐述上帝惩罚的不可避免性,直至在第9节他总结说,上帝将拯救敬虔的人,惩罚不义的人。关于“宽容”(pheidomai),见罗8:32注释。
曾把他们丢在地狱(tartaroo) 古希腊人认为地狱(tartaroo)是恶人居住并接受惩罚的地方。这符合犹太人的地狱(Gehenna)观(参太5:22注释)。彼得的读者处在希腊文化的气氛中,所以他用一个希腊词语来表达他的思想。但他没有认可希腊人和一般犹太人的地狱观。在这里,地狱(tartaroo)只是指恶天使被限制等候将来审判的地方。
黑暗坑 有文本为“黑暗的锁链”。彼得在这里用的是比喻,而不是真的指堕落的天使所住的地方。该句用语和《犹大书》的相应句子不同(见犹6)。
审判(krisis) 指审判的举措。而第3节中的审判(krima),则是指审判的结果(参约3:19;9:39;16:11注释)。使徒在这里展望将来的审判。那时撒但和他的追随者将最后受到惩罚(见启20:10注释)。
5 上帝也没有宽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临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却保护了传义道的挪亚一家八口。
没有宽容 使徒在这里讲述有关审判确定性的第二个事例(参第4节注释)。
上古的世代 指洪水以前的世代。
洪水 见创7:17-24注释。
临到 或“带来”。
保护(phulasso)“保卫”,“看顾”,“拯救”(参创7:16)。
传义道(kerux) 见提前2:7注释。自古以来,传道者的职务是神圣而不容侵犯的。因为他们被视为受到神的直接保护。挪亚是属上帝传义道的人。他所传扬的是公义的信息。约瑟弗斯在《上古史》(i.3.1,72-74页)中记录了一个犹太人的传说:挪亚曾恳劝他那个世代的人悔改归正(参创6:3;彼前3:19,20注释)。。
一家八口(ogdoos) 见创6:10;7:7。彼得强调只有八个人在洪水时幸存下来。
6 又判定所多玛、蛾摩拉,将二城倾覆,焚烧成灰,作为后世不敬虔人的鉴戒;
所多玛、蛾摩拉 关于这两个城市的毁灭,见创19:24,25注释。
倾覆 “倾覆”和“焚烧成灰”都是惩罚的内容(见创19:25注释)。
焚烧成灰(tephroo) 参犹7的相应句子。这是上帝审判的第三个事例(参彼后2:4,5)。古典时期的作家狄奥卡西斯在《罗马史》(66章21节)中用“焚烧成灰”来描述维苏威火山的喷发。
作为 或“树立为”。
不敬虔人 平原城市的不幸是要警告别人不要重蹈覆辙,自取败亡。
鉴戒(hupodeigma) 即“警告”。
7 只搭救了那常为恶人淫行忧伤的义人罗得。
搭救 上帝怎样搭救挪亚脱离洪水,祂也拯救罗得和他家人脱离所多玛的毁灭(创19:15,16)。虽然彼得主要是在阐述上帝审判的确定性,但他也小心强调主的怜悯之举。
恶人(athesmoi) a意为“没有”,thesmoi意为“法律”,故该词意为违法之人,通常指违抗上帝命令的人。《新约》中athesmoi仅在这里和彼后3:17中出现。
淫行(anastrophe) 在彼前中出现6次,在彼后中出现2次。
忧伤(kataponeo) “累倒”,描述了罗得对所多玛人的淫行深恶痛绝,伤心之极。
义(dikaios)见太1:19注释。该词在彼后2:8中出现两次。
8 因为那义人住在他们中间,看见听见他们不法的事,他的义心就天天伤痛。
住在 彼得用一个罕见的强调词egkayoikeo来表达罗得住在所多玛的邪恶居民中间。
看见听见 罪恶的行为从四面向罗得袭来,通过他的眼睛和耳朵来攻击他的正直,使他似乎无法摆脱其有害的影响。
不法的事 即违法的行为。
伤痛(basanizo,“折磨”) 该词的时态强调天天的折磨。罗得目睹邻居的邪恶行为,天天忍受精神上的痛苦。
9 主知道搭救敬虔的人脱离试探,把不义的人留在刑罚之下,等候审判的日子。
主知道 使徒完成了从第四节开始的一系列例证,现在作出了结论:鉴于上帝眷顾挪亚和罗得,惩罚了他们时代的恶人,信徒完全可以信赖上帝的公义。
搭救 参第7节注释。
敬虔(eusebes) “虔诚”。参徒10:2,7。
试探 这里似乎指罪恶的引诱和临到坚持抵制罪恶之人的试炼(参雅1:2,12注释)。上帝保护的承诺将坚固彼得的读者抵制假教师的诱惑。
不义(adikoi) 是“敬虔”(eusebes)的反义词。
留在 或“保持在”。
刑罚(kolazomenous) 采用现在分词,表示受到惩罚。关于彼得在这里的神学观点,有两种见解:
一、把“受到惩罚”看成目的,这就把惩罚推到审判的日子。
二、把“受到惩罚”看成是不义的人今生所受到的报应。这种解释与本节前半部分较符合,即敬虔的人在今生受到诱惑与试炼的困扰,而不义的人则品尝他们犯罪的后果。同时这种解释也更加符合原文的结构。详见《圣经翻译问题》237-240页。
把这一句解释为恶人死后和审判以前要接受惩罚,不符合上圣经的整个意思。
审判的日子 在这封信中,彼得所说“审判的日子”就是“主的日子”(参3:7,10)和“上帝的日子”(12节)。关于“审判的日子”,见启14:7;20:11-15注释)。
10 那些随肉身、纵污秽的情欲、轻慢主治之人的,更是如此。他们胆大任性,毁谤在尊位的,也不知惧怕。
随 指那些受到惩罚的人(9节)。
肉身 参犹7的类似句子。在假教师的生活中,肉身是最重要的。他们随从肉身的引导(参罗8:4,5注释)。
污秽(miasmos) 《新约》中仅出现在这里,指污秽的行为(参20节注释)。根据本节和第2,12-22节,那些搅扰教会的人不仅传播假道,而且散布道德败坏的行为。在基督教的全部历史中,信仰的堕落往往伴随着品行的堕落。离开上帝真理标准的人,很容易放弃个人行为的准则。
情欲(epithumia) 见罗7:7注释。
轻慢主治之人的 “主治之人” (kuriotes)在弗1:21;西1:16,也许还有犹8中指天使。但大部分解经家认为这里是指基督的统治。在第1节中,使徒曾预言传异端的教师“连买他们的主也不承认”。11节暗示他们不尊敬主。所以说他们轻慢耶稣基督的统治。试验新道理的方法之一就是视其对上帝的态度,是真心尊重,还是亵慢藐视。
更是如此 彼得回到了现在,再次讲论假教师及其腐败的行为。
胆大 特别指违抗权威的人。
任性 “随自己喜好”,暗示傲慢。欺骗者决心自行其是,不惜违抗权威。
毁谤在尊位的,也不知惧怕 关于“在尊位的(doxai)”,有多种看法。一些人认为是指恶天使,但很难理解这些人如何毁谤他们。另一些人认为是指好天使,说假教师诋毁他们。这有一定的道理。还有人认为是指整个天庭,包括上帝,基督和天使。又有人认为是指异端分子所大胆诋毁的地方当局。如何确定,要视11节的解释(见该节注释)。
11 就是天使,虽然力量权能更大,还不用毁谤的话在主面前告他们。
就是 参考犹8,9的相应句子。彼得现在把软弱的教师与大能的天使进行对比。前者大胆妄为地指控最高的权威。天使比假教师的能力大得多,却在这些事上保持谨慎的沉默。
天使 根据上下文,彼得所指的是圣洁的天使,而不是堕落的天使。
力量权能更大 就是比假教师更有力量权能。
用毁谤的话 就是用诽谤漫骂的话语。
在主面前 就是圣天使所在的上帝面前。假教师没有意识到,他们也一直生活在上帝的面前,所以应该像无罪的天使一样恭敬。
告他们 11节的解释取决于对“他们”的理解。有人认为是指假教师。但上下文暗示是指“在尊位的(doxai)”。即传异端的教师任意诋毁有权威的,而圣天使虽然远远高过这些教师,但出于圣洁的敬畏,仍然不说指控的话。相比之下,这些教师的行为多么无耻!
12 但这些人好象没有灵性,生来就是畜类,以备捉拿宰杀的。他们毁谤所不晓得的事,正在败坏人的时候,自己必遭遇败坏。
这些人 就是假教师。参考犹10相应的句子。
生来就是畜类 即“无理性的动物”。 关于“畜类”(zoa),见启4:6注释。
以备捉拿宰杀的 彼得深刻的描述强调这些淫荡骗子的无理性和无灵性。
毁谤 即“亵渎”,“说坏话”。参该词用在本章2,10,11节中。
所不晓得的事 参提前1:7。这些欺骗者本来可以了解神圣的事物,可是他们自愿留在无知之中,并带领别人行走歧途。
正在败坏人的时候,自己必遭遇败坏 或“他们毁灭别人,也毁灭了自己”。作者可能暗示这些假教师会像畜生那样灭亡,或因自己败坏的行为而灭亡。这两种解释都对。其目的是一样的,即假教师将要灭亡。
13 行的不义,就得了不义的工价。这些人喜爱白昼宴乐,他们已被玷污,又有瑕疵,正与你们一同坐席,就以自己的诡诈为快乐。
得了不义的工价 有文本为“受亏待”。故这句可理解为“行的不义,就得了受亏待的报应”。
这些人喜爱白昼宴乐 “喜爱”(hedone)常常指放纵情欲(参路8:14;多3:3雅4:1,3)。“宴乐”(yruphe)指舒服奢侈的生活。彼得描写诱惑者放纵属于黑夜的情欲,却把它当作合法快乐的经验,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也是无可指责的。
他们已被玷污,又有瑕疵 这些教师成了世上,特别是教会里的污点。
席(suneuocheo) 是由sun(聚集)和euocheo(大吃大喝)复合而成。彼得说假教师与信徒一同宴乐,表明这些麻烦制造者仍是教会成员。这使得他们的影响更有危险性。
诡诈(apatai) 也有文本为agapai(“喜爱宴乐”。参犹12;见本书卷四45,46页;见林前11:20注释)。彼得可能故意不用agapai,因为他不能提受到假教师的狂饮所羞辱的圣洁爱宴。即使我们采用更合理的译文“诡诈”(apatai),也得参照上下文,认识到使徒想到了爱宴。参保罗对哥林多教会中在圣餐时醉酒滥食之人的描述。
快乐 与前面的宴乐(yruphe)是同一个词根。
14 他们满眼是淫色(原文作淫妇),止不住犯罪,引诱那心不坚固的人,心中习惯了贪婪,正是被咒诅的种类。
他们满眼是淫色(原文作淫妇) 这里刻画了那些终日想着淫妇的人。他们满心淫欲,对遇到的每一个女人动邪念(参太5:28注释)。怪不得他们控制不了情欲和犯罪。
引诱 就是诱惑。
心不坚固的人 主要指假教师所勾引淫乱的妇女。欺骗者参加爱宴,可能就是为了结识他们想要勾引的女人。彼得也可能指因假教师的邪恶影响而走上歧途的人。
习惯了(gumnazo) “进行专门训练”。这些假教师认真培养自己精通实现愿望的方法。
贪婪 这是假教师除了亵渎和淫乱以外所迷恋的另一种罪恶。
被咒诅的种类 即“咒诅之子”。 他们该受咒诅,因为他们的品格十分邪恶。
15 他们离弃正路,就走差了,随从比珥之子巴兰的路。巴兰就是那贪爱不义之工价的先知,
离弃 或“完全放弃”。把15,16节与犹11相应句子比较一下。
正(enthus) 见徒8:21注释。
路(hodos) 见徒9:2注释。彼得在这里宣称反对者完全放弃了基督教的信仰。
就走差了 或流离失所。离开基督教正道的人终必流离失所。
随从 指模仿(参第3节注释)。。
比珥 见民22:5。
巴兰的路 这些假教师没有走基督的正道,反而盲目追随巴兰的路。在本章中,当彼得始终以巴兰作为当时欺骗者的原型。他们贪财和怂恿纵欲,就像那位古代的先知一样。关于巴兰的行为,见民22-24章注释。
不义之工价 与13节同。巴兰和假教师眼睛只盯着他们的邪恶行为所带来的物质报酬。
16 他却为自己的过犯受了责备;那不能说话的驴以人言拦阻先知的狂妄。
自己的过犯 巴兰的罪行受到了追究和斥责。彼得暗示假教师的行为不会不受惩罚。
驴(hupozugios) 直译为“负轭的”。指东方通常用来驮物的驴。
以人言(phthegomai) 人和动物所发的任何声音,不一定是指清晰的语言。彼得在这里说驴讲人话(参民22:27-31)。
拦阻 驴讲人话拦阻了巴兰的悖逆行经,使他能看见天使,回应上帝的指示。
狂妄 即疯狂的状态。如果巴兰能保持理智,拒绝贪欲,就不会犯下如此严重的罪行。使徒再次引导他的读者把这个事例用在效法巴兰的假教师身上。
17 这些人是无水的井,是狂风催逼的雾气,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存留。
这些人 可把17-19节与犹12,13,16的相应句子对照一下。现在彼得放下刚才的事例,直接讲论假教师(参12节)。
无水的井 欺骗者自称能滋润灵性干渴的人。但当干渴的人前来时却十分失望,因为这些教师没有活水可以供应。他们在属灵上是枯竭的(参约4:14;启7:17;21:6)。
狂风催逼的雾气 有文本为“云彩”。传异端的教师自称能带来光明,却带来黑雾,遮暗属灵的景色,使基督徒看不见前进的方向。再说雾气是不稳定的。假教师的教训的随心所欲,飘摇不定的。
墨黑的幽暗 就是阴间的黑暗。参第4节注释。该处也用了zophos(黑暗)一词。
存留 参4,9节。有文本在“存留”前还有“永远”两字。参犹13。
18 他们说虚妄矜夸的大话,用肉身的情欲和邪淫的事引诱那些刚才脱离妄行的人。
说(phtheggomai) 见第16节注释。彼得不认为欺骗者说的是有条理的话语,而是像驴所发的声音(16节)。
虚妄矜夸的大话(huperogka) 可能指诺替斯派的教师所传播的哲学术语。
肉身的情欲 参第10节“污秽的情欲”(见该节注释)。
邪淫的事(aselgeiai) 见第2节注释。
引诱 与14节中的“引诱”同。
刚才脱离 假教师对用矜夸的大话,哲学的论辩和情欲的放纵来引诱他们。这些受害者有的刚接受基督教,有的即将接受基督教。他们所面的是异端教师这么多的欺骗。这些欺骗“小子”的人一定会受到救主所宣布的惩罚(太18:6)。
妄行的人 指外邦的异教徒。新信徒原来与他们关系密切,现在刚刚摆脱他们的影响。
19 他们应许人得以自由,自己却作败坏的奴仆,因为人被谁制伏就是谁的奴仆。
应许人得以自由 假教师竭力表白凡追随他们所鼓吹之道的人将摆脱一切烦人的限制。但是他们所承诺的自由是违法的,不是基督徒的自由(见林后3:17;加5:13注释)。基督徒所应该拥有的大自由,就是摆脱罪恶,欺骗者无法提供,也不想实现。
败坏(phthora) 见彼后1:4注释。表示道德败坏和毁灭。这些假教师不可能帮助别人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准。因为他们自己还受情欲所控制。
奴仆 就是奴隶。
被谁 指被败坏制服。
制伏 即在战斗中弱者被打败。
就是谁的奴仆 见罗6:16注释。假教师并不知道,他们已经被罪恶打败,成为罪的奴仆。他们怎么能给别人带来自由呢?
20 倘若他们因认识主救主耶稣基督,得以脱离世上的污秽,后来又在其中被缠住、制伏,他们末后的景况就比先前更不好了。
认识(epignosis) 见彼后1:2注释。
主救主耶稣基督 使徒在这里提到了我们主的许多称号,体现了祂大部分的荣耀特性,说明了祂的主要职能(见太1:1,21,23;路2:29;约13:13;20:28注释)。凡充分认识耶稣的人必亲身理解救主的各种能力,并在自己的生活中体验这些能力。他从经验上对基督的认识必使他逃避世界及其污秽。基督的能力将使他们完全躲开这一切。彼得看见他的羊群已经这样躲开了。他切望他们不会被假教师引诱回到世界。
得以脱离 为了严肃地警告背道的危险和后果,使徒以被引诱随从假教师的人为例。
世上的 见约壹2:15注释。
污秽(miasmata) 是与世俗同流的结果(见第10节注释)。
被缠住(empleko) 正如斗剑士在搏斗中被对方的网缠住,信徒若屈从世俗的引诱,就会被缠住,难以摆脱,很容易灭亡。“被缠住”,就是被制服基督徒的世俗污秽所缠住。
制伏 见第19节注释。
他们末后的景况就比先前更不好了 基督徒如果回到世俗中去,心地就会更加刚硬,更难对属灵的呼召产生回应,所以得救就更难了(参太12:45;路11:26;来6:4-8;10:26)。
21 他们晓得义路,竟背弃了传给他们的圣命,倒不如不晓得为妙。
晓得(epignosko) 该动词与名词eoignosis相关(见彼后1:2注释)。那些充分认识救主的人与认识以前是不一样的。认识带来责任。人要对自己的认识负责。虽然堕落的基督徒回到了世俗之中,但他还是要为他曾接受、后又拒绝的基督救恩知识负责。
义路 强调得救的唯一途径。
背弃 强调完全拒绝基督徒的生活方式。
传给(paradidomi) 参帖后3:6;见可7:3注释。彼得在这里指信徒从基督教教师所领受的教训。
圣命 彼得在这里用定冠词加单数形式指一个特殊的概念。在罗7:12中,保罗也用同样的结构表示特别的命令,就是十诫。彼得的用语似乎指引导基督徒行走“义路”的全部教训。
倒不如不晓得为妙 背道者如果从来没有成为基督徒可能还好些。这样,他们就会以异教徒的身份,得以在心中强烈感受基督教真理的美,从而更易接受福音改变人心的感化力。
22 俗语说得真不错:狗所吐的,它转过来又吃;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这话在他们身上正合式。
俗语(paroimia,“格言”) 见约16:6注释。这句格言实现在背道者身上。
狗所吐的,它转过来又吃 这句格言记录在箴26:11中,指愚昧人回到愚昧之中。彼得用这句话来说明那些本已离开世界的道德污秽,现在又迷恋上它之人的愚蠢和可恶。
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 这句格言不是圣经里的,可能流行于彼得时代的犹太人圈子,描述那些已经洗净世俗腐败的基督徒,因为背道,又回到福音救他们所摆脱的道德污秽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