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58希伯来书 > 正文

希伯来书 03--SDA圣经注释

第 三 章

提要:1 基督比摩西更加伟大,7 所以我们如果不相信祂,就比硬心的以色列人该受惩罚。

1 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啊,你们应当思想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

同蒙。metochoi,“分享”(见路5:7注释;参来3:14;6:4;12:8)。

  天召。就是藉耶稣基督得救的上帝呼召(见罗8:28,30注释)。

  圣洁弟兄。一切信徒在基督里都是“弟兄”。但《希伯来书》主要是写给犹太籍基督徒的(见本册注释第387页),“弟兄”在本节似乎是指这个比较局限的团体。下面几章的题材——源于古代以色列人的教训——对基督里的犹太“弟兄”特别有意义。他们在这里被称为“圣洁的”,表明他们的生命已经奉献给上帝,而不是说他们没有任何缺点或错误(见太5:48;罗1:7注释)。

  你们应当。鉴于第1章和第2章所说基督作为上帝的崇高地位,以及祂取了人性的无限屈尊。

  思想。katanoeō,“思考”“深思。”这里邀请“圣洁弟兄”关注《希伯来书》的主题上,就是基督作我们的大祭司在天上供职(见本册注释390页)。

  使者。apostolos,“大使”,“特使,”“代表,”“信使”(见可3:14;徒1:2注释)。基督来到地上作天父的“使者”,“上帝所差来的”(《历代愿望》475页;参约6:29)。祂来向人显明上帝(见太1:23;约1:14注释),并回到了天庭,在天父面前作人类的代表或大祭司。旧约时代地上圣所的大祭司也在百姓面前代表上帝,在上帝面前代表百姓(见利16:4注释)。

  大祭司。见来2:17注释。

  认为。homologia,“承认,”“表白”(见罗10:9;提前6:12注释)。

  耶稣。有文本为“基督耶稣”。“耶稣”是我们救主降世为人时的名字;“基督”是祂作为旧约时代的弥赛亚,为“上帝所差来”,作上帝儿子的名字。称耶稣为基督就是承认马利亚的儿子确实是《旧约》弥赛亚的预言所应验的那一位。祂虽为人子,但也真是上帝的儿子。这两个名字用在一起,肯定了对于我们救主神人二性的信念。见太1:1注释。

2 祂为那设立祂的尽忠,如同摩西在上帝的全家尽忠一样。

设立。poieō,“制造,”“作,”“履行,”“任命”(见可3:14注释)。基督忠于天父,到地上来作祂的代表(见约1:14注释)。在父与子秘密的和平会议上(见亚6:13注释)制定救赎计划的时候,基督同意来到地上。在执行这个计划的时候中,祂自愿地将神性的某些特权交给圣父。祂在地上的生活期间让自己顺服于天父,以便在人间作一个人,用祂完全的生活为人提供一个榜样,告诉他们应该与天父保持怎样的关系(见太6:9;约1:14注释;参《SDA圣经注释》卷五第918页)。天父就这样“设立”了基督在地上的使命(见约3:16注释)。基督在这服从的身份中证明自己是“尽忠”的。

  尽忠。这里指耶稣在地上服务时始终保持忠诚。祂道成肉身,放弃了神性的特权而取了人性,降卑自己,忍受了祂在地上的生活中所遭遇穷困和试探,毅然决然地走向十字架(见腓2:5-8;来2:14,2:17;12:2;《SDA圣经注释》卷五917-919页)。祂在凡事上忠于创世之先就决定了的计划(见《历代愿望》147,208页)。

如同摩西。第1-6节中将基督与摩西进行比较。摩西是伟大的立法者(约1:17;7:19),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希伯来民族的创始人。保罗想证明基督比摩西伟大得多(来3:3)。新约时代的犹太人对摩西的非常尊重,所以他们自豪地说自己是摩西的“门徒”(约9:28,29)。圣经说基督与天父是同等的(来1:8),比天使高贵(第4节)。这里说祂高过摩西。下面还说祂高过民族的祖先(约8:39;见太1:1注释)亚伯拉罕(来7:2,4;参第15节),高过利未(来7:9,10)和亚伦(第11节)——祂的祭司职分高过亚伦的祭司职分。

  摩西“照着耶和华所吩咐他的”而行(出40:16)。他是一位重视可靠的领袖。同样,基督在人间作人时,在地上忠实地代表了天父,只说只作符合上帝旨意,蒙祂喜悦的事(约4:34;6:38;8:28,29)。祂在地上的使命结束时向天父汇报说:“你所托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约17:4)。

  上帝的全家。这里把摩西与管理主人家务的管家相比(参创15:2;路12:42;16:1,2)。约瑟曾在波提乏家中担任管家(创39:1-6)。管家负责管理主人的财产和家务。这里的“家”是指上帝的选民。祂的旨意是藉着他们来实施救赎的计划。在古时,这个家是指希伯来民族,现在则是指基督的教会(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26,35页)。

  这里的“家”,有文本据上文为“摩西的家”,有文本据第4节为“上帝的家”。 如果是“摩西的家”,就要从他奉命管理的 “家”来考虑。如果是“上帝的家”,那就要视“家”为上帝的产业。其实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第2节的后面部分似乎是依据民12:7。在那里上帝称赞摩西是在祂“全家尽忠的。”

3 祂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荣耀,好象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荣;

  祂。就是“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2:5)。

  算是更配得。或“被认为配得。”

  荣耀。doxa(见约1:14;罗3:23;林前11:7注释),这里指“尊敬”或“尊荣”。“房屋”的建筑师基督比“房屋”或暂时管理房屋的摩西更配得荣耀。

  好像。这里的比喻稍有改变,但目的仍是高举基督。基督在《旧约》中被视为房屋的建筑师。

  建造房屋的。就是基督。参来11:10。

  更尊荣。一座宏伟的建筑总是博得观赏者的称赞。但更大的尊荣属于设计师和建筑师。

4 因为房屋都必有人建造,但建造万物的就是上帝。

  上帝。第3节说建筑师是基督;这里说建筑师是上帝(参约1:1,14注释)。

5 摩西为仆人,在上帝的全家诚然尽忠,为要证明将来必传说的事。

仆人。therapōn,“侍从,”“贴身臣仆。”Therapōn的服务比doulos(见罗1:1注释)或diakonos(见可9:35注释)更带有私人性质。本节的therapōn用在摩西身上,反映了犹太人对这位伟大立法者的高度尊重。他虽然伟大,但在实行上帝在地上的旨意时,他只是基督的“仆人”。然而上天所能给予人的尊荣,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呢?

  诚然。第5节前半句重复了第2节的后半句,为要回到基督和摩西为管家管理自己“家”的比喻。这个比喻在第3,4节中中断。那里说基督在《旧约》中为房屋的建筑师,摩西是房屋的管家。在新约时代,基督成了房屋的管家。

  尽忠。高举基督并不是为了贬低摩西。这里称赞摩西是完全“尽忠”的。基督超过摩西的理由是,祂后来虽然成为那个“家”的管家,但祂实际上是房屋的建筑师和所有者,而摩西只是做过它的管理人。

  为要证明。基督到地上来象摩西那样侍奉的时候,摩西的忠心生活和侍奉为祂的信实作了见证(见第1-3节注释)。事实上摩西在上帝的指示下设立整个仪文制度,都是“为要证明将来必传说的事”,证明基督为“使者、为大祭司”的工作(第1节)。见申18:15。

  将来必传说的事。就是基督在地上的生活和服务,以及祂在天上作大祭司的工作。

6 但基督为儿子,治理上帝的家;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祂的家了。

  基督为儿子。基督比摩西伟大,正如“儿子”比“仆人”大一样(来3:5;参加4:1)。摩西证明自己是一个“尽忠”的“仆人”,基督则是“儿子”。见太21:34-37;参创15:2-4;见来1:5;5:8注释。关于基督是上帝的儿子,见路1:35;约1:14注释。

  上帝的家。见第2节注释;参来10:21。

  我们……便是他的家了。摩西过去所管理的“家”是“以色列家”(参来8:8)。基督现在所管理的“家”是基督教会(弗2:19-22;彼前2:5)。

  可夸的。kauchēma,“高兴的”,”“骄傲的。”其相关的动词kauchaomai译为“欢喜快乐,”“荣耀,”“夸口”等(见罗5:2注释)。参保罗只夸(kauchaomai)基督的十字架(加6:14)。基督徒应该为自己的盼望而欢喜自豪。

盼望。见罗5:2-5;8:24;弗1:18注释。基督徒的盼望集中在“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至大的上帝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从死里复活,”和永生(来3:1;多2:13;3:7;腓3:11;林前15:12-23)。基督徒有充分的理由成为世上最快乐,最有盼望,最乐观的人。

胆量。parrēsia,“勇气,”“信心”(见徒4:13注释;参来10:19,35)。这种胆量来自基督徒确信所学有关于基督的事。信徒有特权享受现在蒙上帝悦纳的有福保证(见约壹5:10-12注释)。有“圣灵”在他们“心里作凭据”(见林后1:22注释)。他还有所盼望之事的“实底”(见来11:1注释)。

坚持。见太24:13;来10:35,36注释;参启3:11。

  到底。有文本无“到底”,但整体的证据支持保留“到底”。这个词在第14节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见太24:13;启2:10注释。

7 圣灵有话说:你们今日若听祂的话,

圣灵有话说。承认圣灵是上帝与人类交通的媒介(见彼后1:21注释),特别是关于来3:7-11所引用的《诗篇》95篇。大卫在写那首诗时受到超自然的灵感(参来4:7)。

你们。鉴于1-6节所说基督为“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第1节)和我们在祂里面的“胆量”和“盼望”(第6节)。

  今日。见诗95:7注释。大卫所说的“今日”是指他的时代。但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在圣灵的感动下宣布这里的真理同样适合于新约时代(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37页;见申18:15注释)。圣灵今天给我们带来了同样的信息(见来4:7-9注释)。这慈悲的呼吁一代一代地发出,恳请人在基督里找到心灵的“安息”。不久,慈悲的声音将要止息,拯救的日子将要结束。

  来3:7-11的观念在第3章和第4章中一再重复,形成了这里论点的基础。从这个论点所得出的结论是:“必有一安息为上帝的子民存留”(来4:9);我们应该“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第16节)。

  值得注意的是,第3章和第4章的论点在开始的时候介绍基督是“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来3:1),结束时呼吁凭着信心到祂面前来,并保证祂能够也愿意提供所需要的帮助(来4:14-16)。请注意“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来3:6),“持定所承认的道”(来4:14),“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宝座前”(第16节)等句把思路联系在一起。

  若。ean,“如果,”“当……的时候,”“每当。”这里明白无误地指出人类有选择接受或拒绝上帝慈悲呼召的自由。上帝并没有预定一些人要接受,而另一些人要拒绝祂的怜悯(见约3:17-20;弗1:4-6注释)。

  听祂的话。显然指不单用耳朵听,而且听了产生效果,导致适当的行动。参太7:24-27;启1:3注释。

8 就不可硬着心,象在旷野惹祂发怒、试探祂的时候一样。

就不可硬着心。就是不要拒绝或忽略上帝的慈声呼吁(第7节)。关于“硬着心”,见出4:21;罗9:18注释。

旷野。加低斯位于寻的旷野(民20:1;27:14)。

  惹祂发怒。直译是“反叛,”“造反。”这里特指在加低斯巴尼亚的背叛(见民14:1-35)。但根据来3:9的暗示,它也可以泛指加低斯危机之前百姓的各次背叛(见民14:22)。在加低斯,百姓不肯进入迦南的“安息”(见来4:11注释),结果几乎一代成年人都不得进入应许之地(民14:22-35)。

  试探祂的时候。见第9节注释。就是指“惹祂发怒”,并解释了背叛的性质。以色列人曾多次试探上帝(见出17:2,7;民14:22)。

9 在那里,你们的祖宗试我探我,并且观看我的作为有四十年之久。

  你们的祖宗试我。或“你们的祖宗试探我”。以色列人一再埋怨背叛,试探上帝的忍耐到了极点。祂对古代以色列人的无限的忍耐,成为现代迷路之人盼望的泉源。但我们绝不可滥用上帝的怜悯和忍耐(见罗6:1,15)。“我们不至消灭,是因耶和华的怜悯”(哀3:22;参出34:6,7)。

  以色列“不信的恶心”必然导致一再背叛主的权威和领导(见来3:12,19注释)。上帝用降在埃及的灾难,过红海,吗哪,磐石出水,救人脱离火蛇和其他许多方法,向祂的子民显明祂伟大的智慧与能力。上帝再三让环境教训祂的子民信靠祂并遵循祂的指示。但以色列人仍为“硬着颈项的百姓”(出32:9),学得很慢。这种乖僻的精神差不多延续到四十年旷野漂流的结束(见民20:5)。

  我们不宜为希伯来人的许多错误而谴责他们,却当从他们因乖僻的心而经历的不幸中学习,避免犯他们所犯的错误(林前10:5-12)。

  探我。或“试探我。”

  观看我的作为。就是观看上帝眷顾的事例。这应当足以让他们完全相信上帝的智慧和能力。上帝多次可以凭公义任凭他们随从自己乖僻的道路。但祂凭着怜悯继续容忍他们。

  四十年。从出埃及时的逾越节到过约旦河几天后的逾越节庆典,正好是四十年时间(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87页)。

10 所以,我厌烦那世代的人,说:他们心里常常迷糊,竟不晓得我的作为!

  厌烦。或“烦恼,”“生气”上帝用人的语言(第9-11节)宣布,祂无法再争取得到祂从埃及的奴役中拯救出来的那一代奴隶的信任与合作。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宽容时期在加低斯巴尼亚已经结束了,但对于个人并不一定如此。事实充分地证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品格已经固定不变了;继续宽容他们是没有效果的。

那世代的人。即离开埃及时20岁以上的成年人(民14:29,35)。

他们心里。以色列人不愿意明白上帝的旨意,随从祂的引导。他们的拒绝是顽固而故意的,尽管上帝已赐下一切的证据。参何4:6。

  常常。以色列人在考验面前一再没有运用对上帝旨意的信心(见民14:22)。

  迷糊。planaō,“迷路,”(参太18:12注释)。

  竟不晓得我的作为。他们心安理得地在旷野接受上帝的恩赐,没有认识到祂带领他们出埃及,成为一个民族的崇高目的(见《SDA圣经注释》卷四册第26-30页)。他们没有认识到上帝让他们经历旷野是为他们的益处,以便教导他们信靠祂并与祂合作,预备他们占领应许之地。

11 我就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怒。orgē(见罗1:18;2:8注释)。关于上帝的“忿怒”,见王下13:3注释。

  他们断不可进入。上帝曾应许亚伯拉罕说,他的后裔“到了第四代”会回到迦南(创15:16)。祂把希伯来人领出埃及的唯一目的,就是把他们带进祂应许赐给他们的土地。但他们非常乖僻,没有在祂把他们带进迦南地之前学习所应当学习的教训,上帝别无选择,最终只好任凭他们偏行己路。祂无法使他们完全占领应许之地,因为根据他们在旷野的表现,他们会无法实现祂赐给他们那地的真正目的。上帝已长期容忍了以色列民。祂已经仁至义尽了。请把上帝赐给他们“安息”的应许(出33:14)与祂在加低斯的“毁约”(民14:34)进行比较。

  安息。katapausis,“安定,”“安息(之地)。” katapausis的基本概念是停止劳动或其它活动,以及停止之后的静止状态。Katapausis在第3章和第4章共出现八次(来3:11,18;4:1,3[两次],5,10,11)。其相关的动词katapauō共出现三次(来4:4,8,10)。Katapausis在每一次都是特指一种“安息”,就是“上帝的安息”。七十士译本中的katapausis,通常译自希伯来语menuchah(“安息之所,”“安息”)该词源于nuach(“定居,”“留下,”“安息”),就是结束了先前的活动。在七十士译本中,katapausis指约柜在旷野漂流之后,永远安置在迦南地(民10:36),也指以色列人在430年的寄居生活后,承受了迦南地(申12:9)。其相关的动词katapauō通常译自希伯来词nuach或shabath,意思均为“安息。”在创2:2,3;出34:21;31:17中,katapauō五次用来表示安息日的“安息”。 象katapausis一样,katapauō表示停止任何一项活动,包括停止活动后的“安息”。见来4:9注释。

  要理解第3章和第4章的论点,需要注意katapausis和katapauō的四个用途:

  一,.在来3:11,18;4:3,5中指应许从埃及救出来的那一代以色列人真正占领迦南。这个应许因加低斯巴尼亚的叛乱而没能实现(见来3:7-11注释)。申3:18,20和书21:44;23:1等表明下一代人真的进入了这种“安息”。

  二,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显然只是上帝为祂子民所存留“安息”的一个方面。他们定居在应许之地以后,祂的旨意是使他们民族成为祂所拣选向世人传达救恩的使者(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26-30页)。但到了数百年以后的大卫时代,他们仍未进入上帝的这方面“安息”(来4:7,8);事实上他们从来就没有进入(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30-34页)。以色列人在历史上不断地重演那一代在加低斯结束了宽容时期的人同样性质的错误。所以上帝最后禁止他们民族进入祂属灵的“安息”,就象祂从前禁止加低斯的那一代进入迦南一样(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33页)。他们丧失了选民的资格(见太21:43注释)。

  上帝在大卫的时代重申进入祂属灵“安息”的邀请,证明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时代以及以后都没有作到这一点,而到了大卫的时代,祂仍没有取消祂对于以色列民族的旨意。况且在大卫的时代重申这个应许,证明约书亚没有给以色列人带来属灵的“安息”(来4:8)。

  三,在来4:4中(见该节注释),用上帝在创造周第七日的安息,来说明上帝希望基督徒所进入的“安息”。

  四,在来4:1,3,10,11中,katapauō和katapausis指基督徒摆脱罪恶和靠自己功劳得救的努力而得到的安息。参见基督自己的邀请:“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见太11:28注释)。

  第3章和第4章论述“安息”的思路如下:

  一,上帝原先要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的“安息”;但摩西和离开埃及的那一代人都未能进入迦南。

  二,然而约书亚确实率领下一代人进入了迦南。但是因为他们的不信,他未能率领他们进入上帝属灵的“安息”。

  三,在大卫的时代,上帝重申了进入祂属灵“安息”的邀请(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31页)。但到了新约时代,以色列人显然还没有进入上帝的“安息”。

  四,但上帝的邀请和应许并没有因人的失败而失效,因为当上帝决定了一个目标的时候,祂最终会实现这一目标,而不管人的失败(见来4:3,4注释)。

  五,由于上帝的子民还没有进入祂的“安息”,所以“有一安息为上帝的子民存留”(来4:9)。

  六,如果基督徒愿意“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来4:16),那里有基督作“我们所认为使者、大祭司”(来3:1;参来4:14,15),他们就必发现一位能“体恤”他们的“软弱”的大祭司(来4:15),并且“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第16节)。他们这样作,就必进入上帝属灵的“安息”,就是上帝提供给悔改罪人的安息。于是作者解释说,以色列人多世纪中未能进入的经验,现在成了真基督徒的特权(来3:13,15)。

  七,“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祂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来4:1,11)。信心是进入上帝“安息”的钥匙(来4:2;参来3:18,19;4:6;11)。我们应该“谨慎”,免得有“不信的恶心”(来3:12)。

  在旧约制度下,人们必须作出某些“行为”,才能明白和欣赏基督耶稣的救赎计划。但是在基督作大祭司的服务中,人要直接来到基督面前,用不着人间的祭司作中保。他们应当在基督里找到“安息”,不靠仪文制度或其他制度所要求的“行为”。作者在第3章和第4章中恳劝他犹太籍的基督徒弟兄们停止这些无效的“行为”,单凭相信我们天上大祭司的赎罪功劳和服务而进入“安息”。参赛30:15;耶6:16;太11:29。

12 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上帝离弃了。

弟兄们。见第1节注释。

  谨慎。或“当心,”“考虑,”直译是“看,”“看见”。这封书信的收信人和所有读它的基督徒,都要非常认真地注意古代以色列人的经验,免蹈他们的覆辙。

不信的恶心。这在人与上帝的关系中始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以色列人在旷野是这样,后来在迦南还是这样。这同样的毛病也妨碍今日名义上的基督徒进入那藉着真心信靠基督耶稣才能进入的“安息”。以色列人的缺乏信心同摩西与基督的忠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第1,2节)。

永生上帝。自绝于生命之源就是死亡。

  离弃了。aphistēmi,“走开,”“撤退,”“离开,”直译是“疏远。”英语的apostasy(“背道”)就来自aphistēmi的名词形式apostasia(见徒21:21;在帖后2:3中译为“离道反教”,见该节注释)。这里警告基督徒在保持宗教形式的同时,不要心中“离弃永生上帝”。古代以色列人“遭遇的这些事都要作为鉴戒,并且写在经上”(林前10:11)。基督徒在回顾古以色列人的顽梗,自以为比他们好时,最好听一听这个警告:“自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10:12;参第1-10节)。

13 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

趁着还有今日。就是趁着宽容的日子,进入上帝的“安息”的慈悲邀请仍在发出的时候。

天天彼此相劝。或“天天彼此鼓励”。参徒16:15;林前1:10注释。

迷惑。或“诱惑”,“欺骗。”人被引诱犯罪是因为罪看上去富有魅力。当夏娃“见”上帝警告她不要吃的东西“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见创3:6注释)时,就越过了是非的界限。当上帝所警告过的东西显得诱人可爱时,真基督徒就要小心。当上帝所说全错的东西看上去全对的时候,基督徒就可以知道自己已蹈入撒但迷惑的境地了。在那里,事物看上去与它们的真相情况是相反的。

刚硬了。见出4:21的注释;参来3:8。

14 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

  我们若将。见太24:13;来10:35,36注释。

  起初。过了一段时间,伴随真实悔改的光明信心失去了光泽,热心也可能冷淡。终身保持最初的信心和热心的基督徒是有福的。见第6节注释。

  信心。hupostasis(见来1:3注释),与来3:6中的“胆量”是不同的词(见该处注释)。将信心坚持到底是与硬着心相反的(参第8,15节)。

  坚持。bebaios,参第6节。

到底。见太24:13;启2:10注释。《希伯来书》的劝勉原来是写给使徒教会的犹太籍信徒的。书中的信息主要适于那个群体(见《SDA圣经注释》卷七第387,389页)。在使徒时代的教会中普遍认为主的复临不会耽搁太久(见《罗马书》第13章补充注释)。但基督升天以来,三十多年过去了(见《SDA圣经注释》卷六第106页),仍没有祂马上降临的兆头。这种意外的漫长耽延肯定会使一些人信心衰退。“坚持到底”的劝勉可能是针对这班动摇的人的。当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基督在天上作我们的大祭司时,他们的信心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以致“与基督有份”(来3:14)。他们必须明白有一项大工要为他们自己和别人完成。耶稣的复临可能会耽搁,但他们有权利凭着信心(见第12节注释)现在进入上帝的“安息”(见第7-11节注释)。这里给使徒教会的劝勉特别适用于今日的教会。

就在。或“成为。”

基督里有份。基督徒分享他神圣之主的胜利和品格,并可以分享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伟大牺牲和祂在天庭作大祭司所带来的福惠。此时此地与基督联合乃是一种宝贵的经验(见加2:20注释)。这就是我们所应当进入的“安息”。

15 经上说:“你们今日若听祂的话,就不可硬着心,象惹祂发怒的日子一样。”

  经上说。在“经上说……今日”,就是地上拯救的大日,基督徒应保持“确实的信心”。

  今日。关于本节的注释,见第7,8节注释。这里部分重述《诗篇》95篇的引文是为了强调。

16 那时,听见祂话惹祂发怒的是谁呢?岂不是跟着摩西从埃及出来的众人吗?

  听见祂话。或“尽管他们听见”,就是尽管他们知道得更多。

惹祂发怒。就是悖逆(见第8节注释)。

是谁呢?就是那些在加低斯巴尼亚背叛的人(见第8-11节注释)。这是一种含蓄的说法,因为得救脱离埃及的人几乎都卷入了那场叛乱,并在旷野中灭亡了。原文的第16节显然是与第17,18节并列的。

跟着摩西。就是受摩西领导。

众人吗?用第二个反问句来回答第一个反问句。这个问题暗示所有从埃及出来的人都背叛了。这是一般的情况,尽管有少数例外(见民26:65;参书17:4;22:13,31,32;民25:7)。

17 上帝四十年之久,又厌烦谁呢?岂不是那些犯罪、尸首倒在旷野的人吗?

四十年。见第9节注释。

厌烦。见第10节注释。

  那些犯罪。就是那些习悖逆的人(见第8-10节注释)。

  尸首。或“尸体。”

  旷野。见第8节注释。

18 又向谁起誓,不容他们进入他的安息呢;岂不是向那些不信从的人吗?

  起誓。见民14:22-35。

  不容他们进入他的安息。见第11节注释。

  那些不信从的人。或“那些不顺从的人。”

19 这样看来,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了。

  这样看来。作者归纳了从第7节的引文所开始的思路。

  他们不能进入。那一代以色列人的悖逆在加低斯巴尼亚达到了高潮。他们不得进入应许之地,是因为一次根本而致命的背叛,并不是由于上帝的武断之举,或摩西未能提供强有力的领导。摩西一直是“在他全家尽忠的”(第2,5节),所以不应为他们的失败负责。他们的不顺从证明他们缺乏信心,所以他们不能进去。

  不信。百姓的“不信”与摩西的忠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百姓如果像摩西那样的话,早就进入迦南了。基督也是象摩西那样“尽忠的”,所以不应对一些基督徒未能进入所应许的心灵“安息”而负责(见第11节注释)。这是作者从古代以色列人的经验所得的教训(见来4:1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