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三 章
提要:1所有的恩赐,2,3不论多么出色,若没有爱,就毫无价值。4爱之颂。13 爱大过望和信。
1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我若能说。保罗已经列举和说明了教会中圣灵恩赐的地位(12章)。现在他接着说明拥有这一切恩赐和其他品质,并不能使人成为基督徒,如果他不具备最高恩赐——爱的话。这首美妙的散文诗被誉为保罗所写“最伟大,最动情,最深刻”的作品(哈纳克)。
本节将爱的性质,价值和永恒性与暂时的恩赐进行比较。本章继续讨论12章的主题,即属灵的恩赐。保罗注意到各种属灵的恩赐都是为了促进教会的建设和福利(见12:4-28)。现在他说明,这里所提到的恩赐虽然很好,但与那更有价值的恩赐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而那种恩赐是人人都能获得的(参加5:22)。
万人的方言。可能指人间最有能力和恩赐之演说家的口才,或指世界各民族的不同语言。如果讲话的人不具备上帝的基本品格之一——爱,他那出色的口才和驾御语言的能力就像鸣的钹和响的锣一样,无助于上帝国度的推进(见约壹4:8;《历代愿望》22页;《善恶之争》487,493页)。
天使的话语。保罗可能是指哥林多所推崇的口才(见林前14章注释),或天使高贵的语言。但卓越的口才,甚至是天使的语言,若没有爱,就不能给拥有者增添什么光彩,也没有任何真正的价值。使徒想要纠正哥林多信徒对于方言的错误认识,鼓励他们寻求最有价值的恩赐──爱。
爱(英语charity)。希腊语为agape,高层次的爱,能欣赏被爱对象的价值。这种爱是以原则为基础的,不是出于感情的冲动。这种爱是对被爱者高贵品质的尊敬。这是存在于圣父与耶稣之间的爱(见约15:10;17:26);是上帝对于沦丧人类的救赎之爱(见约15:9;约壹3:1;4:9,16);是基督徒彼此相待所表现的特殊品质(见约13:34,35;15:12-14);是用来代表信徒与上帝之间的关系(见约壹2:5;4:12;5:3)。对上帝的爱表现在遵行祂的旨意;这是爱的凭据(见约壹2:4,5)。见《诗篇》36篇补充注释;见太5:43,44注释。
英语的“charity”还不足以表达agape一词所包含对于他人利益的广泛关注 。它比较局限物质的帮助。译为“love”(爱)要好一些,但必须根据本章对爱的诠释来理解。这“爱”(agape)不要与以自我和自我的愿望为中心的情感相混淆。Agape注重关心他人,并导致恰当的行动。
哥林多教会因内部不和导致分门结党(见1:11,12)而大受侵扰。有人因自己的优点和恩赐而夸口(见3:3-5,8,18,19,21;4:6,7)。本章说明如果没有爱,单凭拥有圣灵各样的恩赐算不得什么。
锣。chalkos,铜或铜制的乐器。用“鸣的”来修饰,可能指铜锣或铜号,表示一种共鸣的乐器,能发出很响的声音,表面上看似乎很重要,发出的声音却是无生命的。
响的。alalazo,拟声词,原指军队冲入战场时的呐喊。引申为任何响的声音,如尖叫或哀鸣。在本节指钹的啷当声。
2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先知讲道。使徒接着讲到那比较重要,但又不那么显眼的恩赐,就是作上帝感召的使者,向教会传达天上的指示。14:1,39强调这个恩赐胜过说方言和其他的恩赐。先知是站在上帝和人类之间向人传达上帝旨意的,必须为爱所支配,否则他的信息在听众身上就收效甚微。
奥秘。mustēria(见太13:11;罗11:25注释)。人的思维能力因罪而减弱。他对于自然和属灵生命中奇迹的理解力远远达不到上帝当初对他的旨意(见赛6:9,10;约12:37-40;林后4:4;《教会证言》卷五第698,701页)。人类经过长期艰辛学习研究才发现自然秘密,亚当在犯罪以前早已了解(见《先祖与先知》50,51页)。未悔改而被罪恶所控制的心是无法理解上帝之事的。因为罪完全改变了人的属灵特质,以致他的思维方式与创造主的旨意完全相反(见赛55:8,9)。上帝认为先知可以传达祂为对于人类旨意的作为。于是他们奉命教导人有关他们与上帝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同胞的关系(见诗25:14;摩3:7)。
知识。保罗所说的“知识”无疑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林前12:8所描述“知识的言语”的恩赐(见该节注释;参林前12:28注释)。
信。指林前12:9所描述信心的恩赐(见该节注释)。
爱。见第1节注释。
算不得什么。保罗列举了先知讲道,智慧,知识和信心等令人羡慕的出色的属灵恩赐之后,简要地指出,这一切恩赐虽然重要且令人羡慕,若没有爱就没有效果。
已经获得的恩赐,比如学识,也是如此。撒但有很高的智力和超人的知识,但不可因此而抬举他(见《教会证言》卷二第171页;《先祖与先知》36页;《教会证言》卷五第504页)。不降服基督并受祂的灵控制的人就是受撒但控制的。撒但在他心中工作,就是要实现他自己的意愿(见《教会证言》卷五第515页)。因此单有学识却没有基督化的爱,就只能帮助仇敌达到他的目的,对于人类属灵的利益毫无促进(见约壹4:8)。一个人可以具有有丰富的属世智慧,在理论上知道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却没有爱的实际知识,他依然会沦丧。他努力为别人行善也没有用处。他本应达到的人生伟大目标,就是荣耀上帝,却未能达到(见约壹4:7,8;《福山宝训》37页)。
3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周济。psōmizo,“把一点食物喂入口中”,“救济”,“少量喂养”;该词在《新约》中只出现在本节和罗12:20,在这里表示把少量的物资分给穷人,可能指保罗时代财主在家门口向穷人施舍的风俗(见路16:20,21)。他们小额的布施,是为了一大批人受益,从而称赞捐赠者。施舍被视为美德,故常常有人为炫耀而行善。耶稣严厉谴责这种哗众取宠的行为(见太6:1-4注释)。保罗为了强调这种假慈善的虚伪,就指出,如果一个人捐献了他的所有,但他的生活中没有真爱,那仍是伪善,毫无属灵的价值。这样的行为虽然可能对别人有好处,却不能蒙上所悦纳,因为缺乏必要品格特征。
叫人焚烧。有文本为“为了夸口”。若是这样,本句就成了“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为了夸口,仍然与我无益”。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荣耀自己而殉身是毫无价值的。在保罗的时代,并没有用火刑处死人的习惯。死刑的常用方式是用石头打死,钉十字架,或用剑斩首。有人要问:那为什么保罗要提到焚身殉难呢?回答是:因为焚身可能代表一种最痛苦的死亡方式。舍己焚身代表自我牺牲的极端形式。有人认为这句话是预言尼禄时代以及后来临到教会可怕的火刑苦难。他们就这样从这句话中看到警告:不要误以为焚身殉难有功劳可称。
与我无益。焚身殉难如果没有“爱”(agape)的品质,就没有永生的盼望,最终将丧失一切。因此,爱的价值要胜过哥林多信徒所希望得到的种种圣的恩赐(1,2节),也胜过单纯的慈善和自我牺牲的行为。爱是无法替代的。上帝只接受爱的侍奉(见约14:15,21,23;15:9,10,12,14;约壹4:11,12,16-21;5:1-3)。
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恒久忍耐。保罗在4-7节中对爱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爱的七个优秀特征和八种与爱的性质完全相悖的行为与态度。在这首颂歌中,他从正面和反面描述了爱的美好特点。这几节对爱的拟人化描写,更体现了爱的美感,因为保罗把所有真有爱心的人的特征都归诸于爱。从这段文字中,我们隐约可见哥林多教会的缺点,与爱的优秀品质有迥然之别。
在这个浮躁和不宽容的世界里,恒久忍耐是一种宝贵的品质。爱能长久容忍别人的缺点,失败和软弱。它承认全人类都可能犯错,因此应当宽容那因罪的本性所引起的错误行为。恒久忍耐是与急躁,冲动和易怒相反的。该词表示一个人在遭到压制,诬告和逼迫时保持安静和长久容忍的心态(见弗4:2;西3:12;提后4:2;彼后3:15;参太26:63;27:12,14;见太5:10-12注释)。恒久忍耐的人拥有一样圣灵所结的果子(见加5:22)。
有恩慈。chrēsteuomai,“温柔”,“仁慈”,“考虑周到”。该词表示上帝的灵所激发的高尚品质,对别人的挣扎和难处始终表现出同情和理解的言行。该词的意思是,在任何生活的环境中,无论是艰辛危难,还是痛苦悲哀,总是表现出温柔亲切的爱。与爱相反的是恨,表现在严酷、恼怒、尖刻、无情和报复上。一个真正爱别人的人会仁慈待人,热心温柔谦恭地为其谋利,因为他不愿伤害那人的感情,而是设法增进他的快乐(见彼前3:8)。
嫉妒。zēloō,该词用于褒义时有“热心”之意,但本节用于贬义,指对别人的长处表现出不悦或恶意。这种情绪会引起争执和分裂,与耶稣的教训完全相反,因为耶稣劝人要彼此相爱,合而为一(见约15:12;17:22;约壹3:23)。嫉妒是人类最残酷卑鄙的弱点(见箴27:4;歌8:6)。路锡甫本是高贵的天使,为遮蔽上帝宝座的基路伯之一,却因妒忌而丧失了崇高的地位(见赛14:12-15;结28:14,15)。撒但堕落以后,设法将自己可怕的忌妒品性灌输到每一个人心中,使所有的人都像他那样毁灭。只有爱才能驱散忌妒。但满足于上帝所赐已经给我们的恩赐,并不妨碍我们热心追求那上好的恩赐,急切盼望那“更大的恩赐”(见林前12:31),就是本章中所描写的爱。
自夸。perpereuomai。爱是不自夸的;它谦卑而不张扬。真有爱心的人始终记住耶稣的生和死,时刻抑制每一个自夸的念头(见《早期著作》112,113页)。作为圣灵恩赐的爱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看作从上帝而来的,由上帝所赐的,所以没有理由因拥有某种上帝的恩赐而自夸。
张狂。phusioo,喻指“骄傲”。Phusioo源于phusa(“风箱”)。爱不会使人虚妄和自高自大。“张狂”指那些拥有优越知识能力的人所经常表现出来骄傲自满的心态(见8:1)。爱不会纵容自负之念,说自己拥有上好的恩赐,以满足他的虚荣心。爱不会自以为了不起,要别人为他的成就而奉承他(见《教会证言》卷五第124页)。
5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害羞的事。aschēmoneo,“不当之举”,“不光彩之举”。在七十士译本中该词指“裸体”(见结16:7,22等)。爱绝不会卤莽,粗俗或无理,绝不会伤害别人的感情。基督在世上时很在意人的感受。祂对所有的人都是礼貌得体的(见《传道良助》121页)。每一个主的真门徒始终都会表现出谦恭的态度,绝不会顺从本能的冲动,表现出粗鲁尖刻的无礼态度(见《传道良助》123页)。爱总是在寻求正确合宜的事物,处理好生活中的一切关系,因为爱心会努力促进别人的幸福,所以必然会避免一切可能破坏或干扰真快乐的事情。
这里可能指一些哥林多信徒在公共礼拜或异教宴席上的不当之举(见林前8:10-12;11:4-6,20-22)。对于基督徒来说,个人的看法,愿望和做法应当为爱心所取代,旨在关心别人的舒适、方便和快乐。
爱的合宜之举消除了一切狂热失衡的状态,避免导致情绪失控,羞辱上帝的圣工。爱不做害羞的事,这句话说明爱始终受理智的控制,不光是情绪和情感。单纯情感和情绪的反应,并将之误称为爱的,并不是出于理智的行动,也不会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感受。
自己的益处。与真爱的性质完全相反的是自私地把追求自己的利益、影响或尊荣作为人生的大目标(见10:24,23)。在爱的所有特征中,这是未蒙洁净的心最难理解的。人的本性是首先关注自己的。这种关注往往超过其他的一切。但是基督的态度,即爱的态度,是把自己放到最后,把别人放在前面(见太5:43-46;7:12注释)。人自私的本性进一步证明了罪恶已经完全扭曲了上帝为人类的经验所制定的秩序,使人将情感和兴趣集中在自己身上(见耶17:9;罗7:14-18,20;8:5-8;雅4:4;见太10:39注释)。一个拥有上帝无私之爱的人忘记了自己,完全关注于遵行上帝的旨意。所以他愿意在以爱心服侍他人中舍弃自己的生命(见太22:37-39;徒10:38;《传道良助》112页;《教会证言》卷五第9,10页)。
耶稣“周流四方,行善事”(徒10:38)。这句话说明,人如果单为自己而活,以促进个人利益为人生的主要目标,他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基督徒乃是跟随基督的人。所以他会拒绝内体本性利己的欲望,愿意牺牲自己的舒适、光阴、便利、财富和才干,来促进人类的幸福。
轻易发怒。“轻易”一词是外加的,显然没有依据。实际上它会使人误解这句话的意思。爱不会发怒,无论轻易与否;没有什么能破坏完美之爱的平静,引发烦恼,焦躁和愤怒。加上“轻易”一词暗示有时允许发泄一定的怒气和怨恨。但真正的爱并不是这样(见诗119:165;来12:3;彼前2:23)。基督徒知道自己内心的本性是违背上帝旨意的。他已经把自己交给上帝,向罪而死,所以没有理由生气或烦恼。他只用把一切都交给上帝,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在那位为他的利益而掌管万事的主关爱和监管之下(见罗6:11;8:28;彼前5:6,7)。悔改最显著的效果之一就是原本急噪易怒的性情发生了变化。在圣灵的影响下,这样的人变得温柔、文雅和安静了。撒但惹他生气,使他故态复萌一切努力都失败了。
不计算人的恶。原文指不计较过去的错误;不追究或指控任何人的过错。这是爱的又一个美好的基督化特征。它说明爱要对别人的行为作出最好的解释。一个为爱所控制的人,不会挑剔找茬,歪曲别人的动机。
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不义。adikia。爱是不喜欢任何不义的,无论是在仇敌还是朋友身上。不义就是罪(见约壹5:17),与上帝爱的本性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有爱心的人不可能喜欢任何不符合上帝旨意的事情。爱不以别人的罪恶为快乐,也不因别人的过错而高兴,不会因听说有别人犯错误而幸灾乐祸(见箴10:12;11:13;17:9;彼前4:8)。当敌人犯罪,对手犯错蒙羞时,未经洁净的心会高兴,但有爱心的人却不会这样。反之,他甚至会在仇敌遭难时伸出援手(见箴24:17;25:21;太5:44;罗12:20)。只有那些未因真理成圣的人才会以他人的错误为乐(见罗1:32;12:9)。
真理。与“不义”相对照,有美德、公义、善良之意。爱心以别人的美德,而不是罪恶为乐。爱心关坏真理的推进和人类的幸福;所以当真理的事业得到维护时,它就总是充满感恩的(见可9:35-40;腓1:14-18)。
爱心不能在罪人的罪恶和相应的惩罚中得到快乐;它的快乐是在摆脱罪恶束缚的人身上,因为这种解脱使他与真理相和谐,有资格享受天国的快乐。人就是为此而被造的(见结18:23,32;33:11;约8:32;17:17;约壹4:8;《天路》290页)。
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包容。stego,“紧紧遮盖”,“遮掩保护”,“维持”,“支持”。爱心遮掩别人的过错并保持沉默。只有自私之心的本性才喜欢暴露别人的过错。爱心不愿意查究别人的软弱,也不让任何其他人来查究。
凡事相信。这并不是说人爱同胞可以轻信到荒谬的地步,不问青红皂白,全都相信,连虚谎也当作真理来相信。但爱心总是用最好的动机来解释别人的行为。这就是爱的态度,因为爱会努力使别人快乐,不相信任何有害于别人的事情,除非有确凿的证据。在与上帝的关系中,爱心毫无疑问地相信上帝的旨意向人所启示的一切真理。不怀疑上帝的道和教训;怀着感恩的心领受和顺从这一切。
盼望。不论在表面上看有多么黑暗,不论有什么理由怀疑别人的真诚,爱总心是盼望最终有好结果,并坚持这种看法直到所有的理由全都消失。这种爱所激励的对同胞的信心,会使他冒着反对维护自己的事业。爱是以信任为基础的。这种信心最终的对象乃是上帝;所以爱就是乐意冒着嘲笑,纷争和藐视保护别人,并盼望到时候真理会得到高举。
忍耐。爱心会默默忍受人为的一切困难、试炼、逼迫和伤害,以及上帝许可下的仇敌攻击(见伯13:15)。这句关于爱的话语表明在爱心控制下的人拥有无限的忍耐。别人的反常行为,原本是要伤害或惹怒他的,都被他忍受了,因为他在同胞身上看到的,是基督所为之死,而又被撒但所误导的灵魂,应该得到同情和帮助,而不是谴责和攻击。爱完全表达了上帝的律法,不断为别人的最高利益而努力,其结果就是以上帝所激发的体谅和同情看待他人不友善的举动(见太22:37-40;罗13:10;约壹4:7,12,16,18,20,21)。
8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止息。ekpipto,“衰退”,“从原来的位置落下”,“失败”,“毁灭”。有文本为pipto,是该动词的简单形式。真正的爱不会像树叶或花朵那样凋落(见雅1:11;彼前1:24)。在阳光照耀的时候,花朵吐露出它的芳香和艳丽,为它的宗旨服务。寒风和霜冻会使它枯萎凋罗。爱却不是如此。在紧张和压迫的日子里,爱依旧向四周散发出信靠、盼望和信心的香气,像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样。这是必然的,因为爱是律法的基础,而上帝的律法则是永恒的(见诗119:160;太5:17,18;路16:17)。每一个信徒都要栽培这属灵的果子;每一个信徒都可以确知,没有什么人生的经验是爱所不能进入的;爱在任何时候都是解决所有问题所必需的。
先知讲道。先知讲道的恩赐是上帝所赐引导历代教会的(见诗77:20;何12:13;启12:17;19:10)。当上帝的子民到达他们的天家之后,不再需要这种引导,先知讲道的恩赐也就结束了。
无有。katargeo,“无效”,“结束”,这里用的是被动语态。
说方言。这个恩赐像先知讲道的恩赐一样,曾在早期的教会里发挥作用,以后将不再需要(见14章补充注释)。
停止。pauo,“中止”。
知识。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知识的恩赐,就是清楚而合乎逻辑地向别人解释真理的能力(见林前12:8注释)。保罗说明爱要超过用于教会建设的各种属灵恩赐。但在荣耀的国度里,胜利的教会将不再需要这些恩赐。
终必归于无有。katargeo(见上面“无有”注释)。
9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
有限。知识和先知讲道的恩赐只能让我们看见一部分上帝知识的无限财富。这有限的知识在无比辉煌的永恒世界面前显得却不足道,就像烛光在辉煌的阳光下显得微不足道一样。
10 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
完全的。teleios,或“完全成熟的”。即使是最聪明的人所拥有的知识,在宇宙知识的大海洋中,也会显得毫无意义。所以哥林多信徒的夸口是完全不合时宜的(见8:1,2)。当耶稣基督再来救赎自己的子民时,人类知识的微光就会消失在上帝真理启示的无比辉煌之中,就像星光在晨曦出现时黯然失色一样。
必归于无有。katargeo(见第8节注释)。这里并没有暗示真理的知识会止息或过时。真理是永恒的;人类永恒真理的知识将永垂不朽。当人从必死的状态变成不朽的时候,他们所拥有的,将不再是浅薄的知识(见12节;参8:2)。同样,当这个世界结束时,人类将面对面与上帝交通。先知讲道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不再需要了。
11 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象孩子,心思象孩子,意念象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孩子。nēpios,直译为“不会说话的人”,“婴儿”。使徒在本节用儿童和成年人状态的差异,来强调人类现有浅薄的知识与他们将来到天上所拥有辉煌的知识亮光之间的区别。
话语。或“说话方式”,即这是我说话的习惯。本节用儿童学说话时无意义的发声与将来在永生中替代属世知识的智慧相比较。一个人长大成人以后,就会抛弃儿童时代所看重的思想感情。同样,当人类来到天上时,就会抛弃今生所极为看重的观点,想法和情感。
心思。或“思维方式”,即这是我思维的习惯。儿童未发育的思维方式,不能被认为具有连贯性。他的见解狭隘而片面,知识也贫乏。他们心中所想的,长大以后就失去了价值。
意念。或“推理方式”,即我推理的习惯。在一个成年人看来,儿童的思维和推理方式是幼稚,目光短浅,不确定而错误的。同样,当上帝的子民来到荣耀的国度时,就会发现地上的计划,观点,认识和推理能力都与天上有很大的区别,正如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一样。
丢弃。katargeo(见第8节注释)。
12 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谜”);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对着。或“藉着”。
镜子。esoptron。保罗用另一个比喻来说明人间最好的知识也是不完全的。古时的镜子是由磨光的金属制作的(见出38:8注释)。这种镜子里的形象往往模糊不清。我们现在关于永恒真理的知识与将来到了天上相比,也是模糊不清的。我们目前的视线因肉体的软弱而遮蔽,其根源就是罪。即使我们心灵的观察能力,也因错误的生活习惯而遭到破坏,所以只能隐约地看见属灵的事物(见《教会证言》卷七第199,257,258页;《教会证言》卷二第399,400页)。
模糊不清。en ainigmati,“如同猜谜”。一个谜语中有一部分是缺失的,所以不能连贯起来。我们现在对属灵真理的理解也是如此局部的而模糊不清的。但是已经理解的部分足以给忠心的信徒带来喜乐,因为他能够看见上帝救赎和荣耀人类计划中的美。到了天上,模糊不清的将要除去,疑惑不解的将要明了,知识将要增加。随着知识的增加将是喜乐的不断增加(见《教会证言》卷八第328页)。
全知道。就是完全认识,理解和明白。本节前面的“知道”并无“全知道”之意。
如同。但不一定是相同的程度。当今生的不完美过去之后,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必朽坏的”必穿上“不朽坏的”;“必死的”穿上“不死的”(15:52-54);清晰的图象将代替模糊不清的画面;一切阻挡的障碍都将除去。得赎的信徒将要与主面对面交通,随着不断增加的能力而完全认识和理解真理。
主知道我。即“我被上帝充分了解”。虽然在今生人对上帝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但上帝对人却是完全了解的。人类在来生的完美知识,将能与在今生上帝对人的了解相比。然而人的知识永远不能与上帝相等或相近。因此“如同”不可理解为“同样程度”(见上面“如同”注释)。本节的词语有时用来表示在荣耀的国度里上帝的子民相互认识的事实(见《历代愿望》804页)。务要记住,这不是保罗这段话的原意。确实有这样的认识存在,但是保罗在本节说的是我们现在的困惑到了来生都将明了;我们不完全的知识到了将来都要完全(见《教会证言》卷五第706页)。
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常存的。该词有永恒的意思。除了爱之外,本章所讲到的一切,包括先知讲道,方言和其他圣灵的恩赐,都将失去价值或取消,但基督徒经验的三个基本要素将不会过时,因为它们是永恒的。所以使徒劝勉基督徒要关注这些事情。
这里的信不是指信心的属灵恩赐(见林前12:9注释),而是指《希伯来书》11章所描写的经验(参罗4:3注释)。它具有永恒的价值,是新天新地和谐生活的要素。望,就是盼望得到某样东西,其性质是天国经验的一部分,那里不断有新的领域供上帝的子民探索,有新的喜乐供他们享受(见林前2:9;《教育论》306,307页)。赎民不可能马上享受天国的全部财富。只要对将来有所企望,就会有盼望存在。
最大的。如果我们认识到在所有的品质中,爱是圣灵用来描述上帝本性的,我们就不难看出为什么使徒说爱在一切圣灵的恩赐中是最大的(见约壹4:7,8,16)。爱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比拥有和运用12章所例举的各样圣灵恩赐(见林前12:31)更加有效,更有胜利的能力,更加令人满足。爱上帝爱同胞是与上帝和谐的最高表现(见太22:37-40;《教会证言》卷八第139页)。信徒生活中所表现的爱是基督教信仰真实性的伟大明证(见赛58:6-8;太25:34-40;《教会证言》卷六第273-280页)。
作一个基督徒就要像基督。祂曾“周流四方行善事”(徒10:38)。当时的基督徒是那些本着耶稣的精神周流四方为需要他们帮助的人行善的人。他们不求自己的益处,但因为上帝的爱在他们心中,使他们不可能做别的事情(见《教会证言》卷六第268页;《教会证言》卷三第524页)。爱是最高的品质,因为爱的实际表现将决定所有人的永久命运。如果人的信仰只是在外表上遵守仪式和礼节,他们将发现这样作是不能蒙上帝悦纳的(见《教会证言》卷五第612页)。克己的爱会在信徒中间造成团结,使世人相信上帝确实差遣祂的儿子到世上来拯救人类。这是上帝为祂的子民所选择的方法,好为福音的真理做见证(见约17:21,23)。这样的爱没有抬举,维护或满足自己的愿望,一心一意无私地为需要的人服务,乃是未悔改的人所不能否认的证据。他们从中看到一些他们的人生观所无法理解的东西。他们的心被感动了。于是他们的理智就回应悔改之人生活中虔诚能力的见证。爱就是这样证明为传扬福音、推进上帝国度最伟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