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3约翰福音 > 正文

约翰福音14--SDA圣经注释

第 14 章

提要:1 基督用天国的希望安慰祂的门徒:,6 宣称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并与天父原为一, 13 保证他们奉祂的名祷告必蒙垂听,15 要求爱与顺从,16应许圣灵保惠师, 27 并将祂的平安留给他们。

1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上帝,也当信我。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门徒心里忧愁是因为耶稣说祂快就要离开他们(约13:33)。祂现在接着告诉他们,祂的离去只是暂时的,并且他的离开是为了他们的益处。第14章继续了约13:31开始的谈话(见该处注释)。

  你们信。pisteuete,可以是陈述语气:“你们相信”,也可以是祈使语气:“你们要相信”。因此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这就出现以下几种可能的组合:(1)两个动词都是祈使语气:“要信上帝,也要信我”;(2)两个动词都是陈述语气:“你们信上帝,你们也信我”;(3)第一个动词是陈述语气,第二个是祈使语气:“你们信上帝,也当信我”。(4)第一个动词是祈使语气,第二个是陈述语气:“你们当信上帝,你们信我”。这最后一种组合不太合适,因此是四种组合里面可能性最小的一个。而其他三种组合则完全符合上下文。若把第一个成分被看作祈使语气,这里的教训就与先前的命令“当信服上帝”(可11:22)相一致了。

  第14章的教训是他们起身往橄榄山和客西马尼园去之前在最后晚餐的楼上赐下的(见约13:31注释)。

2 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

  我父的家里。这是对天国的美称。家(oikia)也可译成“屋子”。参太8:6。其阳性形式oikos在可5:19;路15:5;林前11:34;14:35等中都译成了“家”。耶稣是要回祂自己的家了。最终门徒们也要得到允许与祂同在那里。

  住处。monai(单数是monē)。该词在非圣经的希腊文学作品中有时指暂时停留的地方。奥利金据此得出一种错误的看法,即这个词是指人的灵魂前往上帝那里去的旅途中暂时歇息的地方(见De Principiis ii. 11. 6)。但这不是monai在经文中的意思。这一点从第23节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monai在圣经中只在出现这里和第23节中。基督和天父为基督徒准备的住所肯定不是临时性的。monē的永久性在《马加比上》7:38中反映出来。该词在七十士译本中只出现在那里。

  英语的“住宅”(mansion)就来自于拉丁语的mansio,意思上基本上相当于希腊语的monē。Mansio,和monē一样,意为“一个住处”。该词在拉丁文和希腊文中不是指一定大小或装饰的建筑物,故不要从这方面来理解。

  有“许多”住处的事实,确定在天父家里有足够的空间为所有接受天父邀请的人存留。

  我去。有文本在“我去”之前还有“因为”(hoti)。如果没有这个连词,前面的句子结束后就是一个完全的停顿。如果有这个连词,就会把前后的句子连接起来。有几种可能的译法:(1)“若是没有,我会告诉你们我去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这种译法要排除,因为根据第3节,为他们预备地方是耶稣离去的目的之一。(2)“若是没有,我岂不是早告诉你们我去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吗?”这种译法克服了第一种译法的困难,但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从来没有记载说耶稣曾经告诉祂的门徒祂将要去为他们预备地方。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没有留下记录。(3)“有许多住的地方(若是没有我就告诉你们了),因为我去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见C. K.巴雷特《约翰福音》14:2注释)。如果按照原文的证据加上hoti这个连词,最后一种译法似乎是最自然的。但即便没有这个连词,上下文的意思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耶稣这些话是要安慰祂的门徒。耶稣将要离开,但祂却不会忘掉他们。祂热切期望着与他们在祂父的家里重新团聚。在这个间隙他要为将来荣耀的家做准备。

3 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

  我若去。这个条件状语从句不是要提出一种不确定性。“若”的希腊文词语ean含有时间的意思,可译为“当……的时候”,参林前14:16;约壹3:2。

  就必再来。希腊文表达这个应许时用现在时态。这种所谓的将来现在时强调事件的确定性。这件事被认为是非常确定的,就像已经发生一样。这显然是指耶稣的再来,就是几天前在回答“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见太24:1-3注释;见太24:30,31)时所生动描述的。

  接。paralambanō,直译是“接到……的身边”(见太24:40注释)。

  我在那里。门徒们得到指示,耶稣再来之时就是他们与他们主的重逢之日。这里丝毫没有暗示可以证明一种非常流行的学说,即,信的人在他们死的时候就与主在一起了。圣经其他地方也没有证据支持这种观点。同样,保罗也提醒信徒注意,耶稣再临时才是庄严伟大的重逢之日(帖前4:16,17)。

  耶稣去了祂父的家里。祂一直在迫切地等待,等待祂自己在祂的教会中彰显出来。当祂的子民完全再现了祂的形象时,祂就会回来了(《基督比喻实训》69页)。我们有权催促荣耀天家来临的日子(彼后3:12;参《历代愿望》633,634页;《基督比喻实训》69页)

4 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你们也知道(有古卷作“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

  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门徒们已经听到了,他们应该了解。他们已在救主门下受教超过三年的时间(见本卷注释第193页)。事实上,耶稣刚刚还告诉他们祂要往祂父那里去(第2节),尽管祂从前告诉过他们(见约7:33)。但是门徒心中的先入之见使他们很难完全理解耶稣教训中的含义。

  那条路,你们也知道(有古卷作“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后者在希腊文里却涉及到一个语法方面的困难。因此采用更多的还是前者。耶稣已经解释清楚了通向天父家里的道路,但门徒悟性的迟钝使他们不能完全理解祂话中的意思。

5 多马对他说:“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

  多马。关于多马的性格,见可3:18注释。他的问题显明了他的多疑和不信。

  我们不知道。他们应该是知道的,因为主已经告诉他们了(见第4节注释)。他们很难放弃犹太人关于弥赛亚王国的观念(见太16:22;路4:19注释)。

6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我就是道路。这是耶稣又一次著名的“我是”(见约6:35注释;见约8:12;10:7,11;11:25)。关于不带代词“他”的“我是”,其用法见约8:24注释。

  基督是从地上通向天国的道路。祂用祂的人性触摸这世界,用祂的神性握住天国。祂是连接天地的梯子(约1:51;参《先祖与先知》184页)。藉着道成肉身和受死,耶稣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来10:20)。祂是唯一的拯救(徒4:12;提前2:5)。

  真理。见约8:32注释。

  生命。见约1:4;8:51;10:10注释。

7 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从今以后,你们认识祂,并且已经看见祂。”

  你们若认识我。将这里与约8:19进行比较。希腊文中的句子结构显示这里的情况与事实是相反的。门徒们并不认识祂。他们如果认识耶稣,就会认识基督来要启示的那一位(见约1:18注释)。

  从今以后。基督的死在启示天父的过程中是重要的一步。接下来圣灵将要进一步启示祂的品格(约14:26;15:26;16:13,14)。关于基督徒,约翰在公元1世纪将近结束的时候写道:“你们认识那从起初原有的”(约壹2:13)。

8 腓力对祂说:“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

  腓力。关于腓力的性格,见可3:18注释。

  将父显给我们看。腓力或许期望能像摩西那样(出33:18-23)看到上帝神圣荣耀的显现。

9 耶稣对他说:“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将父显给我们看’呢?

  我……同在。耶稣的门徒领悟力如此迟钝令祂非常失望。但祂仍旧以忍耐对待他们的无知。

  就是看见了父。关于基督向人显示上帝的品格,见约1:18。

10 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吗?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

  在父里面。耶稣先前强调过祂与天父的合一(见约10:30注释)。

  ……话。耶稣的话语和工作都见证了祂的神性。门徒们应该相信耶稣的话。如果这对他们来说是困难的,那他们看到祂所做的事也该相信祂的话。

11 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即或不信,也当因我所做的事信我。

  信我。希腊文的动词是复数,表明现在耶稣是在向所有的门徒说话。

  因我所作的事。见第10节注释。

12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并且要做比这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注释。

  更大的事。即,信祂的人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做比这更大的事。基督工作的范围仅仅是(这个世界)较小的一片区域。而祂升天之后,祂的门徒要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因为我……去。基督离开之后,祂会差遣圣灵前来(第16节;约16:7),圣灵要赋予门徒们力量(路24:49)。五旬节圣灵沛降以及后来多次的降下,使福音以大能传扬,以致大约40年后保罗能说福音“传与普天下万人听”(西1:23;参《历代愿望》633页)。

13 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

  你们……无论求什么。门徒们在传播福音的过程中与上天合作,同时他们也可以仰赖那无穷能力的源泉。上帝会供给他们一切的需要,并且会应允那奉耶稣之名而呈到祂宝座前的恳求。

  奉我的名。关于奉耶稣之名祷告的意义,见《历代愿望》667,668页。将这里与约14:26;15:16;16:23,24进行比较。

  我必成就。人奉耶稣的名祈求,而耶稣带给他们答案,这一事实强调子与父的合一。约15:16;16:23中说到父回答那些呈到祂面前的祈求。

14 你们若奉我的名求什么,我必成就。”

  你们若……求什么。这是第13节应许的重复。有文本在“求”后面加上“我”,参约15:16;16:23,暗示祈求即呈到父那里,也呈到耶稣那里。在《新约》中有许多直接向耶稣祷告的例子(徒7:59;启22:20)。但是“奉我的名求我什么”似乎不合情理,因此不宜采用“我”字。

  我必成就。这里的“我”在希腊原文中是强调的,但它在第13节中就没有强调。

15 “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你们若爱我。爱是顺从的原动力。关于“爱”的定义,见太5:43,44;林前13:1注释。出自勉强或惧怕的顺从不是真正的顺从。当然,有的时候,爱这种原动力也会缺乏或软弱。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必须使顺从成为一种原则,而同时,也应该积极地培养我们的爱。我们缺乏应有的爱,这决不能成为我们悖逆的借口。人世间出于爱的顺从最好的说明就是孩童对他们父母亲的顺从。

  就必遵守我的命令。有文本为“应当遵守我的命令”。参太22:37,39。前者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顺从是爱的自然结果。约14:23类似的句子显然就用了陈述语气,可以作为这种概念的佐证。

  耶稣的命令也是父的命令,因为耶稣不是凭着自己说的(约12:49;14:10)。祂认同从前传给古以色列人的道德律法(见太5:17-19注释)并使其尊大(见赛42:21注释)。祂给出祂自己的命令,比如说那条新命令(约13:34),不是要取代道德律法中的任何一条,因为那律法是反照不变上帝之品格的。祂这样做是要显出律法的真意,并告诉人们这些原则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中如何应用。

16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或作“训慰师“;下同),叫祂永远与你们同在,

  另外……一位。allos,“另外相同的一位”。耶稣自己就是一位安慰者(见约壹2:1,译成“中保””;见下面“保惠师”注释)。耶稣将要离开祂的门徒(约13:33),但祂会求父差遣一位像祂的来与门徒们同在。祂来了,不像耶稣是暂时的。祂“永远”与他们同在。

  保惠师(或作“训慰师”;下同)。paraklētos,该词在《新约》中只有约翰使用过(本节;约14:26;15:26;16:7;约壹2:1)。它是由介词para(“在……旁边”)和形容词klētos(“被呼叫的”或“被呼叫的一位”)组成的。因此paraklētos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能叫到身边的一位”。然而,该词在圣经中的用法似乎更多带有主动意义,比如它相应的动词parakaleō(“劝勉,”“安慰”,“安慰者”,见约16:8)所表达的。拉丁教父们将paraklētos译成advocatus,但是其学术含义“辩护人”或“律师”只适合在基督教以前的文学或非基督教文学中的少数情况。“中保”不能充分描述圣灵或基督的工作。父与子在拯救人类的工作上完全合作(约10:30)。撒但的工作就是要将天父刻画成严厉、苛暴、不肯饶恕人的,并且说天父只肯原谅那些有子从中代为求情的人。基督的道成肉身、受死以及复活使赦免成为可能,这是真理。但是,父与子都爱罪人,并且为他们的得救通力合作。天父并不需要人观念中的辩护者来引发对罪人的怜悯。那些想要了解天父慈爱与怜悯的人只需要看看子就可以了(见约1:18注释)。在基督教以前的文学和非基督教文学中的其他地方,paraklētos更多的是泛指“一个为另一人站起来的人”,“一位调停者”,“一位帮助者”。见太5:4注释。

  动词parakaleō在《新约》中尽管有23次译为“安慰”但是还有19次译成“劝勉”。将圣灵称为“安慰者”只是强调了祂工作的一方面性质。祂也是“劝勉者”。实际上后一种意思才是约翰所描述圣灵工作的主要特色。圣灵要“指教”并“叫你们想起……一切话”(约14:26)。祂要为基督作见证(约15:26)。祂“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16:8)。祂要引导你们进入一切的真理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约16:13)。祂要荣耀基督,并要将受于基督的告诉门徒(约16:14)。

  永远。不像基督在世的服务是暂时的。

17 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祂,也不认识祂。你们却认识祂,因祂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

  真理的圣灵。这个短语还出现在约15:26;16:13中。这里强调圣灵显明真理,圣灵传授并维护真理。关于真理的定义,见约8:32注释。圣灵将引导门徒们“进入一切的真理”(约16:13)。

  世人。kosmos见太4:8注释。

  不见祂。希腊文清楚地显示,这里的代词“祂”是指圣灵。世人缺乏属灵的见解。“属血气的人不领会上帝圣灵的事”(林前2:14)。

  也不认识祂。连以弗所受了“约翰的洗”的门徒都“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徒19:1-3),那就更不用说世人了,他们对圣灵的认识会更少。世人既不知道祂的存在,也没有意识到祂呼吁他们悔改(见创6:3;启22:17)。

  你们。这个代词在希腊文中是强调。门徒与世人形成强烈的对比。

  常与你们同在。即与教会同在。“在你们里面”强调圣灵住在每一个基督徒心里。

18 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

  为孤儿。源于希腊词语orphanos,意思是,“失去父母的”。英语中的“孤儿(orphan)”就是由这个希腊词语的拉丁文形式演化过来的。Orphanos在七十士译本中通常表示希伯来词语yatom(“没有父亲的”或“没有父亲的孩子”,出22:22,24;申10:18等)。orphanos在《新约》其他地方只出现在雅1:27中。约14:18的意思是耶稣不会丢下祂的门徒,使他们与他们的主分离。祂将会再到他们那里。这里指的不是祂的二次来临(第1-3节),而是指基督通过圣灵与他的门徒同在。

19 还有不多的时候,世人不再看见我,你们却看见我;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

  不多的时候。将这里与约13:33;16:16-22进行比较。

  你们却看见我。耶稣被钉以及埋葬之后世人就再也看不见祂了。但是门徒能够看见他复活之后的身体。这些话显然还有一层属灵的意义。即便在耶稣升天之后,门徒们也能用他们属灵的感官继续看见祂。

  你们也要活着。这是指属灵和字面两层意思(约6:57)。

20 到那日,你们就知道我在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

  到那日。即“保惠师”来到并与他们同在的那一天(见第16节)。在属灵的领域内有许多事情是门徒们现在所不能理解的。这些事后来要向他们显明。

  我在父里面。将这里与第11节进行比较。

  你们在我里面。见约15:4注释。

21 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

  有了我的命令。即知道和理解它们。但这还不够,还必须要遵守。认识基督徒的职责必须伴随着果断的顺从。

  爱我的。这是从反面陈述第15节的内容。爱在顺从里面彰显出来;顺从是爱的标志(参见约壹2:3-6)。

  必蒙我父爱他。将这里与约16:27进行比较。约3:16强调了天父对世人的爱。这里强调的是天父对属祂自己之人的爱。哪里有对上帝之爱的回应,哪里就有这爱更大的彰显。撒但诱导世人看上帝是严厉而不肯饶恕人的。耶稣来就是要改变这种观念。祂教导世人,祂父的慈爱和祂对他们的爱是一样的。

  显现。可能主要指基督通过圣灵更充分的启示。

22 犹大(不是加略人犹大)问耶稣说:“主啊,为什么要向我们显现,不向世人显现呢?”

犹大。一般被认为就是利比(太10:3)或达太(可3:18),但证据并不是非常明确(见可3:18注释)。

不是加略人。加略人犹大已经走了一段时间了(约13:30)。

  问耶稣说。耶稣在楼上的讲话经常被这样的提问所打断(见约13:36;14:5,8)。

  不向世人。无疑犹大心中想到的一定是人们普遍期待的弥赛亚来临时可以看见的荣耀的显现。很明显,当他了解到这种显现只是针对少数人时他是很失望的。他没有明白基督所指的在荣耀的国以先的恩典的国。他在他那种犹太人的爱国主义情绪中期待着弥赛亚能够在审判外邦人时显现出来,并重新建立神权国家。

23 耶稣回答说:“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

  人若爱我。耶稣没有直接回答犹大的问题。祂让他们注意祂所提到(见第22节注释)要向信徒个人显现的条件。

  道。这里与“命令”是同义词(见第15,21节)。

  我们要到他那里去。复数“我们”强调父与子的合一。祂们要“到”他们那里去,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住在相信之人的心里。因此,不仅父与子之间有合一,父、子与相信的人之间也是合一的(见《给传道人的证言》第519页)。

  住。monē(见第2节注释)。

24 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你们所听见的道不是我的,乃是差我来之父的道。

  不爱我的。从反面表述第23节的意思。世人不能享受这里所呈现的亲密友谊,父和子并不强迫任何人与祂们在一起。

  道。与“命令”是同义词(参第23节注释)。

  不是我的。将这里与约7:16进行比较;见约4:34注释。

25 “我还与你们同住的时候,已将这些话对你们说了。

  与你们同住。即,在祂离开和“训慰师”(第16节)到来之前,以血肉之体与他们同住。耶稣现在所能给他们的信息是有限制的(约16:12)。

26 但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祂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

  保惠师。paraklētos(见第16节注释)。

  圣灵。“圣灵”在《旧约》中出现过93次。经常单用“灵”,

  祂。直译是“那一位”,指“保惠师”,在希腊文中是阳性的。

  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圣灵的主要职责之一便是教导。耶稣的大部分工作也是教导(见路4:15注释)。“夫子”在《新约》中出现了41次,它来自希腊词语didaskalos,意思是“教师”。门徒们在他们的夫子门下受教达三年之久,但他们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去学习。以他们现在的思想状态来说,他们还有许多真理不能理解(约16:12)。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而这种指导就是圣灵要赐给他们的。上帝的灵知道“上帝的事”并“参透万事,就是上帝深奥的事也参透了”(林前2:10,11),圣灵还将这些事指示凡愿受教的人。

  叫你们想起。圣灵不仅启示新的真理;还要使人们回想起已经忘记的真理,就是那些耶稣教导过的或真理的经文中所启示过的。在危急的时刻,比如门徒们被带到审判庭前时,圣灵就会将合适的思想放进他们的头脑之中(太10:19,20)。当被问到心中盼望的缘由(彼前3:15),那些平时殷勤学习圣经的基督徒就会确信,圣灵要使他们想起合适的章节来应对当前的局面。

27 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象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

  平安。eirēnē,相当于希伯来文词语shalom,是耶稣在复活之后显现时常用的一种东方式问候语(约20:19,21,26)。耶稣这里所说的是一种心灵内在的平安,就是临到那些“因信称义”(罗5:1)之人的平安。他们的负疚感已放在十字架的脚下,他们对将来的忧虑,也被他们对上帝的绝对信靠所吞灭(腓4:6,7)。耶稣将这种平安称作“我的平安”。这个世界,就是用上它所夸耀的一切科学,也不能给人这样的平安。将这里与约16:33进行比较。

  忧愁。将这里与第1节进行比较。

  胆怯。deiliaō,“懦弱的,胆小的”。

28 你们听见我对你们说了,我去还要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爱我,因我到父那里去,就必喜乐,因为父是比我大的。

  我去。见第2,3节;参约7:33。

  还要……来。见第3,18节。

  你们若爱我。门徒们爱耶稣,但是他们若不能充分了解祂和祂的使命,就不能用全部的爱来爱祂。

  就必喜乐。如果门徒能完全了解耶稣在祂道成肉身中所有的屈辱,如果他们能了解他复活之后的尊荣,如果他们能认识到耶稣在这段与父分离时期中所有的孤独,当他们看到祂回到祂父那里去时,他们就会满心喜乐了。此外,当他们认识到耶稣的离去是与他们有益的(约16:7),认识到祂的升天以及祂在天上圣所中的中保工作是实现救赎计划重要一步的时候,他们就要更加喜乐了。现在他们的思想好像都自私地集中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一想到将来要面对的生活中的困难,又没有他们肉身的主与他们同在,就恐慌惧怕起来。

  父是比我大的。提到耶稣道成肉身之前的地位,经上说基督“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腓2:6;见约1:1-3注释)。祂“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腓2:7;参来2:9;见《约翰福音》第1章补充注释)。但即便成为肉身,耶稣还是宣布祂与父原为一(约10:30)。约14:28中似乎说耶稣为的话,应从祂道成肉身的角度来理解,因为在祂被钉十字架后,上帝使祂高升,并赐给他一个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腓2:9)。祂“与父是平等的”(《教会证言》卷八第268页)详见林前15:27,28注释。

29 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就,我预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就可以信。

  耶稣知道即将发生的事会让祂的门徒陷入极大的困惑和忧愁之中,就像将来他们在传道过程中要遇到的考验一样。因此祂事先警告他们,使他们好早作预备(见约13:19注释)。

30 以后我不再和你们多说话,因为这世界的王将到。他在我里面是毫无所有;

  世界的王。关于这个称呼,见约12:31注释。

  将到。这是指即将发生的大事──人子在客西马尼,祂的被捕、审讯、定罪以及被钉。在这所有的事中,这世界的王要用尽一切努力来挫败救赎的计划。但是耶稣喝尽了苦杯。当祂宣布“成了”(约19:30)的时候,那黑暗之君的丧钟就敲响了。耶稣至死忍耐,丝毫没有回应撒但的诡计(见《历代愿望》123页)。

31 但要叫世人知道我爱父,并且父怎样吩咐我,我就怎样行。起来,我们走吧!”

  但要叫世人知道。这是一个省略句,前面应加上“这些事发生”。这里既可以理解为目的状语从句,也可以理解为结果状语从句(见约9:3注释)。即由于即将发生的事情,世人知道了耶稣对天父的爱。

  起来,我们走吧。耶稣和祂的门徒“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太26:30)。赞美诗是逾越节诗歌的一部分(见太26:30注释)。许多学者认为《约翰福音》第15;16章的教训以及第17章的祷告都是在逾越节晚餐的楼上发生的,但不必要推测这几章顺序的调换。这些章节的教训和往客西马尼园去沿途的自然景色非常相配,特别是茁壮茂盛、果实累累的葡萄园,正好用来说明葡萄树和枝子的比喻(见《历代愿望》674页)。橄榄山的山坡正是两天前耶稣赐下长篇教训的地点(见太24:1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