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01创世记 > 正文

创世纪02--SDA圣经注释

第 二 章

提要:1 第一个安息日。4 创造的方式。8 伊甸园的设置,10 园中的河流。17 只有分别善恶树禁止食用。19,20 给动物命名。21 造女人,婚姻制度的设立。

1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

  都造齐了。第二章的前三节经文和第四节的前半部分实际上是第一章创造故事的延续。第一节庄严地回顾了前六日的创造大工和安息日的安息。当上帝“的工已经完毕”时,祂没有留下未完成的工作(见来4:3)。“万物”一词saba',在这里指的是一切受造之物。

2 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到第七日。许多人试图解决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表面上的矛盾。其中的一节说上帝造物的工是在第六日完毕的,而另一节说是在第七日完毕的。希腊文七十士译本、撒玛利亚文本和叙利亚文译本采用了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将希伯来文中的第一次出现的“第七”换为“第六”。有些圣经注释家同意这种改动,他们认为希伯来文中的“第七”一词是抄写者的一个笔误。但这种做法却违背了他们自己所坚持的经文鉴别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完毕”yekal。从加尔文开始,有些学者将yekal译为“已经完毕”。这种译法从语法的角度说是可以的。另一种解释认为创造周的工作只有到设立了安息日之后才算完毕。创造大工的完成包括消极的停止做工和积极的赐福给第七日并分别为圣。停工本身就构成了完成工作的一部分。

  歇了。动词“歇了”shabath,其字面意思就是“停止”工作或活动(见创8:22;伯32:1等)。就象一个工匠当他实现了他的理想、完成了他的工作时,就会停工。同样的,上帝完成了创造世界的大工之后,便不再制造任何新事物了,祂“歇了”。上帝并不是因为需要休息而歇工的(见赛40:28)。因此,上帝歇息并不是出于疲劳,而是停止先前所做的工作。

  由于这里没有按照常规说:“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七日”,有些解经家就断言说安息的时间不象前六日那样只延续24小时而已,而是从创造的第六日末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但本节经文否定了这种观点。圣经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经文使没有偏见的圣经读者可以确知上帝的安息仅仅是在第七日,正如十诫本身清楚地说明上帝工作了六日,并在创造周的第七日安息了(出20:11)。

  根据圣经的记载,创造的六日都是普通的地球日。圣经中既然没有任何与此相反的明确证据,我们就必须以同样的方式来理解第七日,因为圣经中的各个章节都提到这一日作为地上安息日的基础。这一日被视为是平常的一天(出20:11;31:17)。

3 上帝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上帝歇了祂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

  上帝赐福给第七日。这里补充解释了休息之日的意义和重要性。圣经将每周的安息日与上帝的创造大工和祂在第七日的安息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对第七日的赐福说明这一日被特此宣布为上帝特别施恩的日子,是祂给受造物带来福气的日子。

  定为圣日。就是宣布这日为圣,为神圣的目的而将它分别出来的,就象后来西乃山暂时因上帝的临格而成圣(出19:23),还有象亚伦和他的儿子们成圣奉献担任祭司的职分(出29:44),或象禧年因宗教的目的而成圣化(利25:10)。第七日也这样被定为圣日。赐福给第七日并定为圣日的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安息日是为了他们而设立的。每周第七日的安息日经常被人们视为是犹太教体制下的一种制度,而圣经却宣告说这种制度是在最早以色列人(雅各-以色列的后代)出生之前两千多年就设立的。另外,我们还有耶稣的话语宣告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可2:27)。这表明这一制度不仅是为犹太人,而且也是为全人类而设立的。

  因为在这日,上帝歇了。上帝命令人类在第七日安息的最大原因就是使人类可以借此思考创造主的慈爱和良善而变得象祂。正如上帝在六日中工作并在第七日安息,人类也要在六日内努力工作并在第七日安息。这种每周的安息日是创造主上帝赐予人类的一个神圣制度,颁布律法的上帝要求人类要遵守这日。因此,若有人扣留这一神圣时间的一部分或全部就是不顺服上帝,并且剥夺了上帝作为人类能力和时间的最终所有者的地位。作为上帝所设立的制度,安息日应当受到我们的尊重。人若忽视了这一点,上帝就会算为有罪。

  安息日要求脱离一般的体力劳动,把心灵和思想专注于圣洁的事物上。以色列人被告诫要在这日举行圣会(利23:3)。四福音的记载证明基督和使徒都是这样做的(路4:16;徒17:2;18:4等),基督完成其在地上的服务后,基督徒应当继续遵守安息日(太24:20)。

  安息日在新天新地里仍将作为一个崇拜的日子(赛66:23)。这表明上帝从未打算将安息日的遵守转移到另一个日子。每周的安息日是创造的纪念日,每周都在提醒人类纪念上帝的创造大能,以及人类从一位满有怜悯的创造主和供给者那里领受了多么多的恩惠。拒绝安息日就是拒绝创造主,并为各样谬说敞开了门户。“借着安息日,可以永远证明上帝的存在,并使人永远思念上帝的伟大、智慧、和慈爱。如果人类一直是遵守安息日为圣的,那么,世上就不会有一个无神论者,或拜偶像的人了”(《先祖与先知》第336页)。

4 创造天地的来历,在耶和华上帝造天地的日子,乃是这样,

  来历。toledoth,通常用来指一个人的家史,即其儿女的出生(创5:1;6:9;11:10等)。该词只有在这里不表示人际关系,而是指“天地”的来历。“天地”一词使人们想到了创1:1和2:1节。有一位圣经注释家认为“来历”一词是指“它们生成的历史或记载”。《犹太教百科全书》提到此词说:“创造天地的过程在创2:4节中被看作是一部家谱”(条款《来历》)。“每一天都有‘来历’,因为上帝在其中创造了新的东西”(《先祖与先知》第112页)。

  造天地。从创1:1节开始的创造故事到此便结束了。这几个字有不同的解释。原文是behibare'am,不能译为“在它们被造之后”,其字面意思是“在它们的创造中”。故这句话最准确的译法就是“这是在天地被造时其起源的历史”。

  的日子。这几个字引出了创2章的内容。许多注释家倾向于将2:4节至3:24节的看作是与1:1-2:4不同的另一个创造的故事,出自另一位后来作者之笔。关于这种无依据的学说,见《创世记》序言(本书201-206页)。对第2章内容的研究,证明它绝不能被认为是与前一章不同的另一个创造的故事。本章的宗旨是让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安家,为此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其中的大多数内容不属创造故事本身。本章是对伊甸家园在其被造之后的描述。若没有这一信息,不仅会使我们缺乏对地球在伊甸状态下的了解,而且我们也不会理解创3章人类犯罪的事件。本章(创2)包含有关人类受造的更多细节,对其伊甸家园的描绘,对其效忠上帝之心或居住此家园之道德资格的测试,对其管理上帝受造之物智力水准的测试,以及对人类第一个家园周遍环境的描述。

5 野地还没有草木,田间的菜蔬还没有长起来;因为耶和华上帝还没有降雨在地上,也没有人耕地,

  草木。第4-6节简要地描述了地表的外貌,特别提到了植物。然后在第七节讲述创造周第六日人类的被造。这是完美的乐园,只缺“耕地”的人了。整个自然界都在生气勃勃地期待着其君王的出现,就象一个交响乐团的队员,乐器都已经调好了音,等候指挥的到来。

6 但有雾气从地上腾,滋润遍地。

  雾气。原文是`ed,其含义有些含糊的。因为除了此处经文以外,此词仅在伯36:27节中出现过一次。学者们将此词与亚述文的ed?(洪水)相比较,并将此含义使用于圣经的这两处经文中。但“洪水”并不符合这两处经文上下文的含义,而“雾气”或“蒸汽”在这两处显得很有道理。古代的译本通常将此词翻译为“泉水”。这种译法显明不理解此词的含义。一股泉水不可能灌溉全地,表明“泉水”是是`ed的正确译法的。“雾气”似乎是最好的译法。这里我们可以把“雾气”看成是“露水”的同义词(《先祖与先知》第96页)。

  挪亚时代的人嘲笑会有雨从天上降下来毁灭这个地球的,而挪亚因为相信“未见的事”而受到称赞(来11:7),这表明雨水在大洪水以前是不为人知的(见《先祖与先知》第96,97页)。只有挪亚凭着信心的眼睛描绘出水从天上降下,淹没一切不在他所造的方舟中寻求庇护的生灵。彩虹是在大洪水之后才有的(创9:13-16),以前似乎并不存在彩虹,这一更加证明了雨水在大洪水之前是不为人知的。

7 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上帝……造人。这里补充了亚当被造的重要细节。我们仿佛蒙准进入上帝的工场,观看其施行神秘的创造。“造”(yasar),暗示根据神圣计划在样式和外形上塑造成型。此词被用来描绘窑匠的工作(赛29:16;49:5等),金匠制造偶像(赛44:9;哈2:18),以及上帝造作各样的事物,包括光(赛45:7)、人的眼睛(诗94:9)、心(诗33:15)和四季(诗74:17)。

  用地上的尘土。人是由地上的物质,即地球的元素构成的,这已被科学所证实。人体死后的分解也证明了这一事实。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是氧、碳、氢、和氮。许多其他元素的含量较小。人类是“用地上的尘土”造成的,而且人死后“仍归于地”的(传12:7)。这是何等准确啊!

  生气。“气”,neshamah。赐予生命的要素从众生之源头进入了亚当无生命的躯体。将生命的火花移到他身上的是上帝的“气”。这个概念也在伯33:4节中出现,“全能者的气[neshamah]使我得生”。赐予人类的“气”就是他的生命,这就是生命本身(赛2:22)。人死的时候,就“身无气息[neshamah,生命]”(王上17:17)。人里面的“生气”与动物体内的“生气”是毫无差别的,因为都是从上帝那里领受的生命(创7:21,22;传3:19)。因此,这不可能指思想或智力。

  有灵的活人。当无生命的人体注入了这一神圣的“气”(neshamah),人便成为了一个活的“灵”(nephesh)。Nephesh一词具有许多的意思:(1)气(伯41:21),(2)生命(王上17:21;撒下18:13等),(3)情感所在的心(创34:3;歌1:7等),(4)人(创12:5;36:6;利4:2等),(5)用于强调人称代词(诗3:2;撒上18:1等)。值得注意的是nephesh是上帝所造的(耶38:16)、能够死亡(士16:30)、被杀(民31:19)、被吞吃(比喻,结22:25)、被救赎(诗34:22)、被唤醒(诗19:7,来)。此词从来没有指灵魂(ruach)。这表明了这两个词之间的区别。英文圣经KJV版将创2:7节的nephesh译为“灵魂”,如果被用来暗示“不死的灵魂”的话,这便是不合宜的。灵魂不死的观点虽然很流行,却与圣经完全不相关的。这节经文正确的译法为:“那人就成了一个活人”(英文RSV版)。当“灵”与“人”被视为同义词时,我们就会理解这节经文中nephesh的意思了。

8 耶和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

  上帝……立了一个园子。伊甸园的位置是不为人知的。大洪水彻底地改变了地表的原始风貌,使我们无法在现今的版图上寻找过去的地理位置。我们通常称这个园子为“乐园”。该词源于波斯语的“公园”。乐园的希伯来文是pardes,在旧约圣经中出现过几次(尼2:8;传2:5;歌4:13),但指的是树林而不是伊甸园。“乐园”一词的希腊文是paradeisos,被七十士译本的译者们首先用来指我们始祖的家园的。

9 耶和华上帝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

  各样的树。在为人类预备美好的居所时,上帝不仅注意到了外观,也注意到了实用性。上帝为他提供了各种植物来供其需要和享受。花朵、树木、和灌木丛以它们的芳香而使他快乐,以它们精致的形状和迷人的色彩来取悦于他的眼目,以它们的甘美的果实来满足他的味觉。历代以来,伊甸园成为人类对地球完美状态之概念的最高境界。

  又有生命树。这几个字出现的顺序好象是后添的,这在现代的语言中似乎罕见。一些持批判观点的学者据此声称第9节的后半节是后加的,与原文不符。但这种语序,虽然在外语中罕见,在希伯来文中却是十分常见的。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我们所拥有之经文的纯洁性。例如,创12:17节原文的语序是,“耶和华降与法老大灾,还有他的全家”。其他的例子还有创28:14;民13:23;申7:14,但这种句型在英文译本中已无法识别出来了。

  通过吃生命树的果子,亚当夏娃可以有机会表达他们对上帝作为生命的维持者的信心,就象遵守安息日表现了他们对其创造主的信赖与忠实。上帝赋予了此树超自然的属性。其果实能抵御死亡,其叶子能维持对生命,使之不死。人类只要不断地食用,就能够永远活着(《证言》卷八第288页;《先祖与先知》第60页)。

  其中的一棵树被称为“生命”树,原文“生命”(hachayyim)采用复数形式,表示抽象概念。定冠词的使用表明此树与生命本身有关,也就是说生命可以通过食用其果实而得到或维持。园中其他“好作食物”的树也用来维持生命。如果一棵树从其他树木当中被区分出来被称为“生命树”,那么其果实维持生命的方式一定与其他树不同,而且其价值也一定超过其他的树木。圣经上所说的此树上的果子可以使人“永远活着”(创3:22),表明其价值与园中其他可以食用的树木完全不同。

  第二棵树的名字可以更准确地译为“知善知恶树”。“知”前的定冠词表明此树只提供与“善”相对的、对“恶”的可悲知识。

  这些名称是十分重要的。与“树”相关的是两个抽象名词,生命和知识。这并不证明这两棵树是不存在的,而是赋予它们属灵的含义。正如“约柜”虽然是圣殿中的一个真实的器具,但它却获得了具宗教含义的名称。救主替我们流出的赎罪宝血也是极其真实的。这两棵树同样也应当被视为是带有重要宗旨的真实树木,其现实和道德的目的体现在它们的名称中。

10 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

河。许多学者致力于钻研第10-14节的内容,但可能永远得不到圆满的解答,因为地球在大洪水以后已经面目全非了。这场大灾难将高山隆起,形成汪洋大海。象河流这样较小的地表特征是不可能不变的。因此,我们不能指望在现今的地球表面上识别大洪水以前的地理名称,除非有上帝的启示(见《先祖与先知》第105-108页)。

11 第一道名叫比逊,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

比逊。第一条河比逊,在非圣经记录中从未出现,圣经别处也没有提到。有学者认为此河就是印度的印度河或恒河、埃及的尼罗河、或安那托里亚的河流。这些猜测都是毫无价值的。

  哈腓拉,在那里有金子。其他经文中出现该地名指的是大洪水以后的时代,故无助于确定创2:11节中的“哈腓拉”的位置。

12 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

有珍珠(bdellium) 根据普林尼的记载,是指阿拉伯、印度、波斯和巴比伦地区一种树木所分泌的透明芳香的树脂。这到底是不是大洪水以前的bdellium,我们无从知晓。

  红玛瑙。这一定是一种宝石或半宝石,可能是红色的。古代译本将它译为红玛瑙、缠丝玛瑙、肉红玉髓、和绿宝石等。因此,我们不知道“红玛瑙”的译法是不是正确的。

13 第二道河名叫基训,就是环绕古实全地的。

  基训。见第10节有关注释和第14节。

14 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结,流在亚述的东边。第四道河就是伯拉河。

15 耶和华上帝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

修理看守。上帝在为祂所创造的人类预备了居所以后,就将他安置在此家园中,并向他布置了特定的任务,就是要“修理看守”。这一命令教训我们,上帝手中所造成的完美世界并不排除人类劳作耕耘的必要性。人类要用他的体力和脑力来保持此园子最初的完美状态。在新天新地中,体力劳动仍将是生活中一项乐事(赛65:21-23)。这一事实说明劳动并不是一种咒诅。

  让亚当“看守”园子的命令可能隐约暗示,说明如果他不看守的话,园子就有被夺走的危险。动词“看守”(shamar)意思就是“守卫”、“守护”、“保护”、“察看”和“坚守”。显然上帝不会象某些注释家所解释的那样叫亚当看守园子防止野兽的侵袭。动物相互之间以及人类与动物之间在人类犯罪之前是不存在任何敌意的。恐惧和敌意都是罪的结果。但另一种非常现实的危险威胁着人类对地球统治权和园子的所有权。另一方面,“看守”园子可以简单地被理解为“修理”的同义词。

  我们有理由相信上帝不会不将祂的意图告诉人类,就做任何与人有关的事情(摩3:7)。上帝只做对人类有益的事。既然祂认为有必要将祂的旨意告诉我们的话,祂肯定会告诉亚当威胁这个地球的危险(《先祖与先知》第36,52,53页)。

16 耶和华上帝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

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这里的命令是以人类能理解上帝的话并能够区分“你可以”和“你不可”为前提的。它以正面的指示开始,允许人类食用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除了一棵树上的果子不可吃。自由享用所有其他树上果子的权利是用强调的语气表达的,“你可以随意吃”(`akol to'kel)。上帝的禁令也有积极的一面。

17 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分别善恶树。更精确地说,这是自由的限度。人类不可吃那棵“分别善恶”(见对第9节的注释)的树上所结的果子。至于此树结什么果实,我们是猜不出来的,因为圣经并没有启示我们。此树在伊甸园的存在表明了人类具有自由的道德意志。人类的事奉不是被迫的,他可以顺从也可以不顺从。决定权掌握在他的手中。

  此果子本身是无害的(《教》第25页)。但上帝明令人远离此树实际上是对人类的忠诚和顺从的考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上帝的律法写在他心中。似乎为了通过具体情况说明律法的原则,从而公平地考验了人类对其创造主的忠诚,上帝将一条禁令加在了他的身上。上帝是万物的真正拥有者,即使是那些托付给亚当管理的事物也是属于祂的。所以上帝有权为自己保留其创造的任何东西。即或祂为自己保留了地球的大部分事物而只让亚当享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也是合情合理的。但事实上除了一棵树以外,人类可以自由地享用园中的一切事物。显然的,不让人吃此树上的果子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让人类表明其对上帝的忠诚。

  你吃的日子。同禁令一同颁布的是一个对犯罪的严厉惩罚,就是死亡。有些人认为圣经对此惩罚的说法表明此惩罚必须在诫命被违反的那一天当即执行。他们认为此宣告与其执行之间存在着重大的时差。但上帝的宣告说:“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意思是“你将要死”。即在他犯罪的那一日,判决将被宣布。人类将从有条件的不死转变为无条件的必死。正如在亚当犯罪之前,他可以肯定自己是不死的,因为有生命树的保障;而他犯罪以后,他们的必死性也是同样确定的。圣经所要表达的含义不是肉体马上死亡。上帝要求人类做一个原则的选择。他可以接受并服从上帝的旨意,确信他可以过好日子,或者他可以凭着自己的选择断绝与上帝的联系,而获得对祂的所谓独立。但与生命之源头的分离所带来的不可避免地只是死亡。这条原则至今仍然适用。惩罚与死亡是人类自愿反叛上帝的必然结果。

18 耶和华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一个配偶帮助他。满足他的需求,补足他的意思。动物的是成群被造的,人却是孤独的个体。但上帝的本意不是要他长期独居。孤独对于人类的幸福是不利的,因此上帝要为他造一个伴侣。

19 耶和华上帝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

野地各样走兽。有些解经家说,上帝曾多次不成功地试图在各样的动物中为人类提供伴侣。这种解释是对这段经文原意的误解。摩西所说的不是动物受造的时间,而是针对这一事实。希伯来动词形式“所造成的”,是追溯上帝在第五日和第六日初的创造活动,为下面的内容做了铺垫。

  都带到那人面前。亚当需要研究这些动物,并进行给它们起名的重要工作。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他必须首先了解它们的特性与习惯。这将证明他有没有管理它们的资格和能力。同时他将了解动物所享受的家庭生活,从而意识到他自己缺乏伴侣。他认识到上帝使他远超过一切动物。他不能从它们中间挑选伴侣。女人的被造既要达到创造主的目的,亚当就必须意识到他自己的欠缺和对伴侣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那人独居不好”。

20 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只是那人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

那人便给一切牲畜……起了名。这节经文证明人被造时就具有语言的功能。亚当现在用这一能力来表达其对动物研究所得出的观察结论。他就是这样介入自然科学,借着对动物命名开始了对它们的治理。首先提及牲畜,可能是因为它们今后与人类的关系比其他的动物更加密切。人十分喜爱的鸟类,其中一些将对他非常有用。所以它们被列在了第二位。我们无法知晓它们的名称,就象我们不知道亚当和大洪水前人类所使用的语言一样。

  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亚当对动物的研究使他获得了相当丰富的知识,但这一切并未满足他对同类伴侣的渴望。这表明女人享有与男人平等地位。亚当比他低在动物中找不到真正的伴侣。

21 耶和华上帝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

  沉睡。上帝计划从亚当的身体中为他创造出一个伴侣,于是使他沉睡,就象人被麻醉时一样毫无知觉。这实际上是上帝在亚当身上所实施的一个外科手术。正当他沉睡的时候,上帝取出了他的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来。希伯来词sela',在圣经的其他地方意思就是“旁边”、“门扇”、(建筑物的)“侧楼”、和(墙壁的)“面”。这里的含义为“肋骨”。这一传统的译法源于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和拉丁文通行本(武加大译本)。这种译法最近得到楔形文字记录的证实。在与希伯来文有紧密联系的亚述语中,肋骨的原文就是sêlu。

22 耶和华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

  造成一个女人。摩西善用希伯来语并且知道如何用它来吸引其读者。在前面描述上帝的创造活动时,他用了动词“造”的三种形式(1:27:1:26:2:7)。现在他又用了“造”的一个新的动词形式。它们各有其独特的含义。亚当的肋骨构成了“造”其伴侣的基本材料。女人要与男人的生命形成不可分离的联合。她被造的模式要为婚姻的道德规范奠定了切实的根基。她“乃是要以平等的地位站在亚当的身边,为他所亲爱,所保护”(《先祖与先知》第46页)。婚姻是上帝与祂教会之间爱与生命之联合的预表(弗5:32)。

  领她到那人跟前。上帝亲自主持了世上的第一次婚礼。上帝造了女人之后,就把她带到亚当的面前,那时他一定刚从其沉睡的状态中苏醒过来。亚当是“上帝的儿子”(路3:38),同样,夏娃也可以被称为上帝的女儿。作为她的父亲,上帝把她领到了亚当的面前并且将她交托给他。因此婚姻的盟约可以称为上帝的盟约(箴2:17)。这一称谓说明祂是那神圣制度的创立者。

23 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这是我骨中的骨。亚当意识到她就是他所渴望的伴侣,便欢喜快乐地迎接她作为他的新娘,并用诗歌的言语表达了他的喜悦之情。“这是”表达了他在见到女人时的满意和惊喜。“这”字在希伯来原文中三次重复,形象地表现他以初恋兴奋的目光,对她一见钟情。出于本能和上帝的指示,他意识到她是自己的一部分。他从今以后要象爱自己的身体一样爱她,因为爱她就是爱他自己。使徒保罗曾强调了这一真理(弗5:28)。

  可以称她为女人。亚当赋予新造之伴侣的名称反映了她受造的方式。希伯来词`ishshah,“女人”是由`ish(男人)加上阴性后缀构成。英文中的“女人”一词也与“男人”一词有联系。一些其他语言中也是如此。

24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离开父母。这不是亚当的预言,而是上帝亲自所说的话语。这些话是上帝在婚礼上宣言的一部分(见太19:4,5;《福山宝训》第99页),表达了男女间肉体的与属灵的结合,并在世界面前高举一夫一妻制为上帝所制定的婚姻模式。这些话语不是要人们废弃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敬,主要是说男人应当以妻子为情感和责任的的首要对象。他对她的爱不是要取代他对父母的爱,但要超过他对父母的爱。

  二人成为一体。夫妻的接合用准确无误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身体的结合,利害相通、情感交融。基督据此在祂强烈谴责离婚(太19:5)。

25 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羞耻。

  赤身露体。亚当夏娃不需要物质的衣裳,因为在他们的周围有创造主为他们披上的光明外袍,象征着祂自身公义的品格。上帝公义的品格完美地反映在他们的身上。当创造主的道德形象再次反映在祂地上儿女的身上时,祂将回来接他们(见启7:9;19:8;《天路》第69,310页)。这一无罪的白袍是地上得救之人进入乐园之门时所将穿戴的衣服。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