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4使徒行传 > 正文

使徒行传21--SDA圣经注释

第 21 章

提要:1 保罗不听劝阻,执意要上耶路撒冷。9 腓利的四个女儿都是女先知。17 保罗来到耶路撒冷,27 遭到拘捕,处在很大的危险中。31 千夫长解救他,给他机会对众人说话。

1 我们离别了众人,就开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罗底,从那里到帕大喇,

  离别了众人。原文按时依依不舍地离开。

  直行。显然潮汐和风向都很顺。

  哥士。小亚细亚海岸外的一个小岛,在希腊群岛的入口(见本卷注释366页地图)。古时在岛上有一座医神庙和一所医科学校。这里的酒,丝制品和布匹也很出名。

  第二天。路加显然对航海颇感兴趣,故仔细记录了航行所需要的日子(参徒20:6,7,15)。

  罗底。是小亚细亚西南角的一个著名的岛屿(见本卷注释366页地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出了名。它的古代名称是阿斯特瑞亚,意为众星之处。罗底的名字出自岛上盛长的玫瑰花。该岛有可用于造船的木材,使当地居民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是重要的商业和军事基地,岛上有宏伟的太阳神庙。当地的货币也是以太阳神阿波罗的头像为记。巨大的太阳神金属雕像,有30多米高,被称为罗底岛巨像,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由卡雷斯于大约公元前280年建造,但是在公元前224年的一场地震中被震倒,在地上躺了近900年,在公元七世纪,被征服该地的撒拉逊人卖给了一个犹太人。据说这个犹太人用900匹骆驼将雕像分片运走。

  帕大喇。有文本还加上“和每拉”,可能是根据保罗的罗马之行推定(徒27:5)。帕大喇是吕家省的一个海岸城市(见本卷注释366页地图),以阿波罗崇拜著称。它靠近赞瑟斯河口,是赞瑟斯市的港口。保罗和他的同伴在这里换乘一艘开往腓尼基的船。

2 遇见一只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

  腓尼基。巴勒斯坦北面的沿海地区(见《SDA圣经注释》卷五321页地图)。其主要城市是推罗和西顿。

3 望见塞浦路斯,就从南边行过,往叙利亚去,我们就在推罗上岸,因为船要在那里卸货。

  塞浦路斯。见徒13:4-6注释。

  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北面、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古老地区。路加这里指包括腓尼基推罗的大叙利亚。

  推罗。一个非常古老的腓尼基海港,离帕大喇约五天海程,从约书亚的时代起,就以“坚固的城”著称(书19:29)。它与所罗门王建造圣殿有密切的关系(王上7:13-45;代下2:11-16)。该城曾被亚述人,巴比伦人,还有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所围攻。

4 找着了门徒,就在那里住了七天。他们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找着了门徒。直译是“寻找门徒”。不会指碰巧遇见门徒,而是推罗基督徒在那里聚集。这是第一次特别提到推罗教会,尽管它可能已存在多年(见徒11:19;15:3)。

七天。保罗希望到耶路撒冷过五旬节(徒20:16),但考虑到时间还有,无疑也因推罗教会的挽留,就在那里留了一个星期。

被圣灵感动。见徒2:2-4;5:3;8:39;10:44,45;13:2;15:28;16:6,7。

  说。或“不住地说”。可能这些先知的警告是在安息日或推罗教会的其他上聚会上,显然由拥有圣灵恩赐的人发出的(见加6:1;参本卷注释第26,40页)。

  不要上。显然不能理解为圣灵禁止保罗继续前往耶路撒冷,如以前禁止他们进入庇哩亚和亚细亚那样(徒16:6,7),因为保罗不会不顺从圣灵的直接阻止。所以这可以被视为一个警告,稍后在凯撒利亚,亚迦布更加明确地表述出来(徒21:10,11)。

5 过了这几天,我们就起身前行。他们众人同妻子儿女,送我们到城外,我们都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

  过了这几天。指第4节中的“七天”。“过了”的原文在提后3:17中译为“预备”,主要意思是预备好,装备好或配备好,如一艘轮船。因此有人认为轮船需要在推罗整修一个星期。但在时间上表达为“完成”,“过了”更好。

  他们…送我们。指推罗教会的全体信徒,包括他们的妻子儿女,都来送保罗和他的同伴出城到岸边(参徒15:3;20:38)。

  跪在岸上祷告。见徒20:36注释。

6 我们上了船,他们就回家去了。

  我们上了船。直译是“我们向他们告了别”,即彼此道别。

  他们就回家去了。“eis ta idia”,“到自己的(东西)”,指他们回自己的家(见约1:11注释)。

7 我们从推罗行尽了水路,来到多利买,就问那里的弟兄安,和他们同住了一天。

  路。ploos,“航行”;指从推罗或马其顿到多利买。保罗和他的同伴显然从陆路走完剩余的旅程,从多利买到耶路撒冷。

  多利买。这个名字是希腊和罗马的统治者起的,古时称为亚柯(士1:31)。后来它被十字军命名为圣吉安·德阿克里,或简称阿克里。在旧约时代,这是一个重要的城镇,但大希律建造了凯撒利亚之后,这里就逊色多了。

  那里的弟兄。在多利买也有教会。由于这座城市在连接沿海城市的大道上,司提反殉道后的逼迫时期,分散出来的早期基督徒无疑就访问过这个城市,并争取了一些信徒(见徒11:19)。

8 第二天,我们离开那里,来到凯撒利亚,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和他同住。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

我们。有文本为“我们保罗一行”。

  来到凯撒利亚。参徒10:1注释。指从陆路走(见第7节注释)。当时从多利买到凯撒利亚有一条很好的道路。关于保罗似乎喜欢陆地旅行,参徒20:13。

  传福音的腓利。腓利原是“做供给之事”的七执事之一,排在司提反(徒6:5)之后。腓利的‘执事“工作已经融合或消失在“传福音的”的工作中了(见徒8:5-13,26-40)。“传福音的”不应被视为一个头衔,而是对他工作的正确描述,是他领受这方面圣灵特别恩赐的结果(见弗4:11;见徒13:1注释)。这种恩赐的重要性在保罗写给提摩太的劝勉中可以看出:“作传道的工夫”(提后4:5),“使你将上帝藉着我按手所给你的恩赐,再如火挑旺起来”(提后1:6)。

腓利作为传道者的工作无疑使他超出了他上一次露面的凯撒利亚的范围(徒8:40)。他可能来往于巴勒斯坦和腓尼基的沿海地区,和其他因司提反殉道之后的逼迫而逃散出来的信徒在一起(见徒11:19)。这可能是路加和腓利第一次会面,也是保罗和腓利第一次相遇。

和他同住。腓利显然住在凯撒利亚。早期教会的历史学家路加显然利用这个机会向腓利及其家人了解有关教会状况的宝贵信息。

  七个执事里的一个。《使徒行传》第6章的七位执事,依然被视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论路加是从组织意义上,还是从纪念意义上说,我们都可以看出教会从那时起就有了执事的制度。

9 他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预言的。

  这四个女儿都有说预言的恩赐(见徒13:1注释;参林前14:1,3,4;弗2:20;4:11)。动词“说预言”意思是为上帝“说出来”(见创20:7;太11:9注释)。先知可能预言未来的事,也可能不预言。圣经中有许多赐给妇女这种最令人羡慕的圣灵恩赐的例子(林前14:1)。摩西的姐姐米利暗是女先知(出15:20),还有底波拉,曾被圣灵感动,鼓励帮助巴拉征服迦南(士4:4)。以赛亚的妻子是一名女先知(赛8:3)。还有户勒大在犹大王约西亚进行改革的时候,帮助了祭司希勒家(王下22:14;代下34:22)。女先知亚拿曾问候圣婴(路2:36-38)。圣经还提到假的女先知(尼6:14;启2:20)。约珥预言在末后的日子,预言的恩赐要沛降在“使女”身上(珥2:28,29)。

10 我们在那里多住了几天,有一个先知,名叫亚迦布,从犹太下来,

多住了几天。暗示比原先计划的要久。

亚迦布。无疑他就是曾预言饥荒的那一位(参徒11:28)。独特的名字和恩赐的巧合,说明不会是第二个人。

  犹太。指狭义的犹太,犹大原来的领土,而不是包括凯撒利亚的罗马犹大行省。

11 到了我们这里,就拿保罗的腰带捆上自己的手脚,说:“圣灵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绑这腰带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里。”

圣灵。使徒时代教会的信徒能感受到圣灵在他们的意识和言行中直接、亲自、积极的运行。祂的临格就像耶稣曾与祂的门徒同在一样真实。参约16:7;徒2:2-4;5:3;13:2。

犹太人…,要如此。这就要应验了。见第33节;徒24章。

捆上。这是说预言的一种形象的方式。以赛亚(赛20章),耶利米(耶13:1-11;18:1-10;19:1-3;27:2,3;28)和以西结(结4:1-13;5:1-4)曾蒙上帝指示使用这种方法。

  腰带。是用亚麻布,羊毛布或皮革制作的,束在腰部,将宽松的东方式外袍交迭系紧,尤其是劳动或行路的时候。这样的带子要做得足够宽,留出袋状的空间可以装钱币,书字板和笔等。

  外邦人。当保罗被交在罗马人手里的时候,亚迦布的预言应验了。罗马人执掌着所征服的巴勒斯坦的军事和民政大权。面对警告,保罗无所畏惧。他没有被危险所吓倒。

12 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我们和那本地的人。保罗和他的同伴,包括路加,凯撒利亚的教会,都听到了预言。他的预言可能是当众宣布的,也许是在一个安息日。

  苦劝。或“不住地恳劝”。

13 保罗说:“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

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使我心碎”不是指保罗悲痛伤心,而是指削弱他去耶路撒冷完成使命的决心。

为主耶稣的名。参腓3:7,8。使徒和他们的同伴奉耶稣的名立下了丰功伟绩。参徒4:12;5:41;见徒3:16注释。

  我。原文是强调的,表达了保罗不可动摇的决心,要做他认为正确的事,并认为受苦是值得的(参徒20:24;见耶稣的态度 [路9:51])。

  死。表达了他殉道的精神。

14 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教会见恳劝不起作用,保罗决意去耶路撒冷。上帝的旨意显明在保罗去耶路撒冷的决心中,不论前面有多危险。遵行上帝的旨意会带来内心的平安,尽管可能导致外在的磨难和痛苦。参路22:42。

15 过了几日,我们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

  我们收拾行李。或“准备妥当”,“拿起我们的行李”。

  上。或“开始出发”,继续前往耶路撒冷。

16 有凯撒利亚的几个门徒和我们同去,带我们到一个久为(“久为”或作“老”)门徒的家里,叫我们与他同住;他名叫拿孙,是塞浦路斯人。

  他们带我们到一个……的家里,……他名叫拿孙。或“带(我们)到拿孙的家”。关于这位久为(或“老”)门徒的人,我们不知道其他的情况,只知道他离开了塞浦路斯,到耶路撒冷或通往耶路撒冷路上的一个村子里安了家。“拿孙”是希腊人中常用的名字。他可能是一名早期的希腊籍信徒。

  同住。本节说明一些凯撒利亚信徒陪同保罗和他的朋友一路来到了耶路撒冷(有103公里),为了将他介绍给他们的朋友拿孙。拿孙是保罗不相识的一位早期信徒。他要接待保罗。这不是保罗第一次访问耶路撒冷;那里的教会不是不知道保罗,也不必要请专人向他介绍一位陌生人,以便能住在耶路撒冷。故事表面上的矛盾可以从当时地理和社会习俗的角度来理解。

  从凯撒利亚到耶路撒冷103公里的路程一天是走不完的,需要两、三天时间。好客的风俗不一定要求凯撒利亚信徒一路陪同保罗和他的同伴到耶路撒冷,仅仅是为了将保罗介绍给他们的一个朋友,由这位朋友接待保罗。更有可能的是,他们陪伴他一天的路程,到路上一个乡村他们的朋友拿孙的家。保罗和他的同伴在那里住了一宿。

  这种解决矛盾的方法得到了另外一种文本的支持:“他们带我们到要投宿的一个人家里;我们被带到了一个村子,来到一位老信徒、塞浦路斯的拿孙家里”。第17节合乎逻辑性地顺着这层意思,表明旅行的进程,以及保罗受到耶路撒冷信徒的接待。

17 到了耶路撒冷,弟兄们欢欢喜喜地接待我们。

  耶路撒冷教会的成员,是保罗前几次所会见过的,现在对他表示欢迎。

18 第二天,保罗同我们去见雅各;长老们也都在那里。

  保罗尽快拜访了显然主持工作的长老雅各,以及耶路撒冷教会的其他领袖。他们可能是仍住在耶路撒冷的使徒,而不是选立的“当地”教会长老(参徒14:23)。但是参徒15:2,4,6特别提到了使徒和长老。这位雅各无疑是“主的兄弟”,曾是耶路撒冷会议的主席(见徒12:17注释;见徒15:13;加1:19)。

19 保罗问了他们安,便将上帝用他传教,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一一的述说了。

  参徒15:3;箴15:30。保罗向长老们报告了自己上一次访问耶路撒冷(徒18:22)以来的经历,并提到他所带来外邦基督徒的捐款,要帮助巴勒斯坦贫穷的犹太籍基督徒。

20 他们听见,就归荣耀与上帝,对保罗说:“兄台,你看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万,并且都为律法热心。

  归荣耀与。或“他们开始荣耀……”,显然用与保罗一样表示感激的话语。这里没有说称赞保罗是对的。

  有多少万。说明福音在犹太人中有了显著的进展。但这个大约的数字可能不只是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信徒,因为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像保罗一样,来到耶路撒冷过五旬节。关于相信的群众,见徒6:1,7;9:31;11:21,24;14:1;17:4。

  都为律法热心。这些犹太籍基督徒没有象外邦基督徒那样,因耶路撒冷会议而摆脱犹太教的仪文(见徒15:19-21注释)。他们至少在某些方面依然实行旧约的礼仪,无疑还随从法利赛人的许多传统要求。关于后者,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1,52,55页。保罗说自己“按着我们教中最严紧的教门”,就是作法利赛人(徒26:5)。大多数早期信从基督的人显然来自这等人。但他们不像保罗;他们依然是律法主义者。

21 他们听见人说:你教训一切在外邦的犹太人离弃摩西,对他们说:不要给孩子行割礼,也不要遵行条规。

  听见。或“被告知”,“被教导”。保罗的犹太化对手不仅为“律法热心”(第20节),显然还热衷于就保罗的神学教训散布夸张和中伤的消息。怪不得保罗诚恳地告戒人不要在履行宗教礼节的问题上相互论断(罗14:1-10;西2:16)。保罗自己在热心的律法主义批评家手中吃够了苦头。虽然他们自称是基督徒,但这些自命的法官没有体验过基督的福音,因为他们缺乏信心。做宗教的事不凭着信心就是罪(罗14:23)。

  你教训…离弃摩西。这是所流传对保罗的指控,对于热心自己宗教的犹太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项罪名更加严重的了。基于他们最深的宗教感情,以及他们的爱国情绪,派别偏见,历史传统,社会关系和公共法规,这会引起他们的公愤。这么多犹太人(见第20节)接受那耶稣基督为弥赛亚,认为祂应该恢复一切秩序,这就使他们越发热心地维护犹太教的规条和礼节,越发彻底地恐惧和拒绝保罗,视他为民族和宗教的叛徒。

  不要给孩子行割礼。这是一项具体的指控,表明前面的罪名只是笼统的。根据这项指控,保罗违犯的不是传统,而是包含在律法中的犹太人立约的记号。

  遵行条规。参徒6:14注释。这里说保罗攻击律法遵守的细则,以及必然不断积累的传统规条。这是很严重的控告,群众都信以为真。若是根据保罗关于犹太人自己的教训,和他个人的宗教行为,这些控告是很容易驳倒的(徒22:3;23:1,6;24:11-16;25:10,11;26:4-7,22)。但由于偏见导致暴力,保罗未能进行成功的驳斥。保罗对于维护犹太人仪文要求的态度,与耶路撒冷会议的决议是一致的(徒第15章),就是让犹太籍基督徒继续遵守他们的良心要求他们遵行的各种礼仪。但保罗坚持认为外邦信徒是自由的。因信称义的人不可能凭借遵守律法而进入天国(罗2:24-29;加4:1-11;5:1-6;西2:16-22)。

保罗个人生活的准则(林前9:19-23)使他继续过得象一个犹太人,特别是在犹太人中间。他本人允许基督教会中的犹太人自由遵守仪文的礼节,直到他们意识到这些礼仪在靠赖信心的福音面前毫无意义(罗14:1-10;林前7:17-24)。保罗自己曾许过拿细耳人的愿(徒18:18)。他曾带提摩太受割礼(徒16:3)。控告保罗教导犹太籍基督徒“不要给孩子行割礼”是没有根据的。这样的控告是他的敌人编造的。

  但是保罗的福音教训最终会导致犹太人放弃规条和礼节,视之为无意义。基督的教训是使徒教训的基础。我们的主教导祂的门徒要要拥有一种义,“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太5:20)。祂谴责那些外在的,只为他们自己的宗教仪式(太6:1-7);祂坚持说要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约4:23)。保罗否认那种人所制订、所推行的“不可拿、不可尝、不可摸”的宗教(西2:20-22);以及那些没有真实道德和属灵意义的规定和禁忌(罗14:1-10;加4:9-11;来9:9,10),并说明鉴于基督的生活和牺牲,这些东西已经失去意义(西2:8-17)。

  献祭和割礼原是按照上帝的吩咐设立的。当它们所预表的主承担人类的罪孽受死的时候,献祭就不再有意义了。献祭的圣殿以及实施祭礼的祭司(但9:24-27;太27:51;来8:13;9:11-15),也失去了意义。割礼是一个民族与他们的上帝所立之约外在的记号(罗4:11)。虽然割礼是个人实施的,但婴孩并不是凭着信心领受的。它只是一个支派或民族的记号。所以在基督里敬拜和侍奉上帝不再局限于一个支派或民族(见加3:28,29;西3:11),而是个人凭着信心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罗3:22-24;加3:26,27;弗2:8)时,割礼就失去了意义。再者,随着基督里救恩新约是启示(耶31:31-34;林后3:6-9;来8:6-13),古老的立约记号──割礼,也不再有意义了。凭信心“竭力追求认识”上帝的犹太人(何6:3),必定不再认为割礼在他们的属灵生活中有任何意义了。

  因此保罗教导说,就人与上帝的关系而言,“受割礼算不得什么”(林前7:19;参罗3:31;8:4;约一2:3)。在基督的福音面前,割礼和任何出于本身的礼节不再有存在的理由(加5:6;6:12-17)。犹太人和外邦人在基督里成为一体(加3:16,27-29;西2:9-14)。基督已经拆毁了他们中间“隔断的墙”(弗2:11-17)。大家都只能靠基督得救,“本乎恩……因着信”(弗2:4-10;参罗3:26-30)。保罗没有告诉犹太人不要行割礼。但如果一个具有信心和属灵眼光的犹太籍基督徒问:“为什么我作为一个因着信、本乎恩、藉着基督得救的人,还要给我的孩子行割礼呢?”回答必须是:“在基督里是没有理由行割礼的,但只是为了你的弟兄们还不明白的缘故”。保罗是这样相信和实行的。所以可以说犹太化分子对于保罗的指控是虚假的,但他们为犹太教礼节的将来担心也是有道理的。

22 众人必听见你来了,这可怎么办呢?

  众人。有文本为“众人必定要聚集”。没有这一句话,上下文就没有聚集的暗示。

  必听见。保罗来到的消息会传出去,不必通过圣徒们开会,只须通过在犹太籍信徒中间的传播(参第20节)。

23 你就照着我们的话行吧!我们这里有四个人,都有愿在身。

  就照着我们的话行吧!耶路撒冷的领袖们认为自己的提议是最好的。他们不想让保罗陷入困境,而是要消除别人对他的偏见。他们似乎认为保罗也有错(《使徒行述》403页)。他们本应认识到上帝藉着保罗施行了大事,努力消除人们对他的敌意。

  四个人。四个人显然都是犹太籍基督徒。这说明犹太的信徒依然奉行犹太教的礼节。这四位犹太兄弟已经部分地还了他们的愿,但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另一个人加入,特别是如果由他来承担还愿之人的费用的话。

24 你带他们去,与他们一同行洁净的礼,替他们拿出规费,叫他们得以剃头。这样,众人就可知道,先前所听见你的事都是虚的;并可知道,你自己为人,循规蹈矩,遵行律法。

  与他们一同行洁净的礼。如果实行这一部分建议,就等于让保罗默认自己需要在上帝面前洁净。这只能妨碍、而不是有利于犹太人接纳他,意味着要实行拿细耳人的禁忌,在礼节结束时要剃头(见徒18:18注释)。

  替他们拿出规费。要保罗承还愿之人的费用。包括礼节中剃头的费用,因为利未支派的理发师要收费的;还有所献祭物的费用:两只雏鸽或者两只斑鸠,一只羊羔,一只母羊羔,一只公羊,一筐子无酵饼,素祭以及奠祭(民6:9-21)。

  剃头。还愿结束的时候要剃头。祭司献祭的时候,要把他们的头发在献公羊的平安祭下面焚烧。

  众人就可知道。让保罗参与还愿之礼,是要使犹太人相信保罗没有“离弃”摩西(见第20节注释),对他的指控是“虚的”。

  遵行律法。“律法”或摩西五经乃是犹太人思想、生活和宗教的中心。摩西五经包括摩西著作的全部指示。有人说保罗反对律法。耶路撒冷的领袖们认为,保罗要得到犹太人认可,唯一的方法就是表明自己忠于律法。

25 至于信主的外邦人,我们已经写信拟定,叫他们谨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与奸淫。”

  至于信主的外邦人。主的兄弟雅各作为众长老的代言人,建议保罗去洁净自己。他曾主持过耶路撒冷会议(徒15:13)。他向保罗保证如今对于外邦人的自由已没有争议。他们不需要遵守犹太人的规条。他还提醒保罗有关外邦人获得解脱的条款(见第20节注释)。

  勒死的牲畜。有的文本无这几个字。

26 于是保罗带着那四个人,第二天与他们一同行了洁净的礼,进了殿,报明洁净的日期满足,只等祭司为他们各人献祭。

  保罗带着那四个人。保罗认为在犹太人中间做一名犹太人是一件智慧的事(林前9:19-23)。但事实上他这次是很矛盾的。因为他的参与不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信仰,而是为了满足“为律法热心”的人(徒21:20)。参《使徒行述》405,406页。

  报明洁净的日期满足。就是告诉圣殿中供职的祭司所许之愿完成的时间。这四个人完成洁净的时间是七天(第27节)。根据约瑟弗斯(《犹太战争史》第二章15.1 [313])记载,还这种愿共需30天。他们还剩下七天。

27 那七日将完,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看见保罗在殿里,就耸动了众人,下手拿他,

  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保罗在以弗所一带传福音惹怒了犹太人(正如在徒19:22,23)。他们中有一些来到耶路撒冷过节,在圣殿里认出了保罗,就煽动群众攻击他。他们抓住他。他身上还带着洁净过程的标志,正静静地等待第七天中最后一天的来到(徒24:18)。

  耸动。或“开始煽动”。

  众人。不是指“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万”(见第20节),而是指随着五旬节的到来,聚集在圣殿区域的群众。

28 喊叫说:“以色列人来帮助,这就是在各处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的。他又带着希腊人进殿,污秽了这圣地。”

  喊叫说。犹太人如此喊叫,似乎保罗犯了制造混乱的严重罪行。

  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过去犹太人曾给司提反安这样的罪名(徒6:13,14)。无疑此前他们曾多次这样攻击保罗(见徒13:45;14:2;17:5,6;18:6,12-15;19:9)。曾指控司提反并赞同处死他的扫罗(徒26:10;《使徒行述》98,102,116页),如今成了保罗,勇敢地面对同样的指控和同样死亡的威胁。

  带着希希腊人进殿。他们认为保罗带着未受割礼的外邦人进入神圣的区域,越过了“中间隔断的墙”(弗2:14)。这道墙把允许外邦人进来的外院,与只有犹太人才可以进去的区域分隔开来(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十五章11.5)。隔墙上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命文警告非犹太人不得进去(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67页)。见本卷注释449页的说明。.

29 (这话是因他们曾看见以弗所人特罗非摩同保罗在城里,以为保罗带他进了殿。)

  特罗非摩是保罗的同伴,曾与保罗一同出离马其顿(徒20:4)。一些控告的犹太人可能在以弗所见过特罗非摩。如今他们看到特罗非摩与保罗在耶路撒冷,但没有理由认定保罗带他进了外邦人的禁区。他福音中的自由决不会导致他忽视他人的顾虑(罗14:3-10;林前9:19-23;10:27-31)。他的勇敢也不会降格为鲁莽。所以对他的指控是虚假的。

30 合城都震动,百姓一齐跑来,拿住保罗,拉他出殿,殿门立刻都关了。

  合城都震动。路加说明这是一场大规模的动乱。圣殿遭到亵渎的消息像野火一样传开。犹太人准备就真正激怒自己的事采取行动。这是在公元58年左右。大约八年之后,犹太人发动了对罗马的暴动。这座城市失控了。

  拿住保罗。或“抓住保罗”。

  拉他。或“拖他”。抓住保罗的人立即把他拖出据说是遭到亵渎的神圣的区域。

  殿门立刻都关了。利未支派的门卫立刻关上了门,不仅为了防止进一步的亵渎,也是为了防止圣殿成为暴乱的场所,象有时所发生的那样。

31 他们正想要杀他,有人报信给营里的千夫长说:“耶路撒冷合城都乱了。”

  要杀他。抓住保罗的人想要杀害他,就象他们杀害司提反那样(徒7:54-60)。同时他们还殴打保罗(徒21:32)。

报信。phasis,“揭露(秘密罪行)”,或“报告消息”。

营。speira,“一个步兵大队”(见徒10:1注释)。这支罗马卫戍部队据说装备精良,纪律严明,足以制止骚乱的犹太人。他们驻扎在营楼里。营楼建在圣殿区域西北端的一块大石头上。营楼是大希律建造的,命名为安东尼,以纪念三个执政官之一的马可·安东尼。他曾因迷恋克娄巴特拉和亚克兴战役的失败而声名狼藉。安东尼塔在每一个角都有一个塔楼和两段台阶,台阶通往圣殿北边和西边的拱廊。罗马驻军要保持警戒,特别是像五旬节这样在城里有成千上万外地人的时候。见《SDA圣经注释》卷五545页地图。

  千夫长。Chiliarchos,罗马军官,是一个步兵大队的长官。

  合城都乱了。这场骚乱虽然还没有演变为暴动,却已经波及全城,很容易失控。

32 千夫长立时带着兵丁和几个百夫长,跑下去到他们那里。他们见了千夫长和兵丁,就止住不打保罗。

  兵丁和几个百夫长。千夫长带着几百名士兵来到混乱的群众当中,每一队均由一名百夫长带队。

  就止住不打保罗。见第31节注释。罗马士兵的到来镇住了捉拿保罗的犹太人。这次事件算不上暴动。连那些激动的犹太人也意识到这一点。

33 于是千夫长上前拿住他,吩咐用两条铁链捆锁;又问他是什么人,做的是什么事。

  上前拿住他。或“逮捕他”,“扣押他”,目的不是营救保罗,而是要了解骚乱的原因,防止这位个角在事情调查清楚之前就被杀害。但对于保罗来说,这就是营救,像他在哥林多那样(徒18:14-17)。

  捆锁。这符合罗马的惯例。保罗无疑每一个胳膊捆着一条铁链,链子的另一头链在两名看守的士兵身上(见徒12:4,6)。保罗就这样被捆着带到千夫长吕西亚面前(参徒23:26;24:7,22)进行预审。

  又问他。或“开始询问”,“开始进行司法调查”。

34 众人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千夫长因为这样乱嚷,得不着实情,就吩咐人将保罗带进营楼去。

  众人有喊叫。这种混乱的喧闹和指控必定出自暴怒的群众,象先前在以弗所发生的那样(徒19:32)。

  营楼。parembolē,“扔到高处”,指营地(来13:11,13;启20:9)或“扎营的部队”(见来11:34)。作为军事用语,引申为“设防的塔楼”,类似于拉丁语的castra(“帐篷”)引申为castellum(“设防的地方”、“城堡”)。保罗虽然被囚,但至少在这个营楼里是安全的。营救非常及时。

35 到了台阶上,众人挤得凶猛,兵丁只得将保罗抬起来。

到了台阶上。士兵们把保罗带到从圣殿通往安东尼营楼的台阶上(见第31节注释)。

众人挤得凶猛。看到自己的猎物被夺走,群众的愤怒和首领们杀害保罗的欲望激化了。

  兵只得将保罗抬起来。士兵们事实上不得不将保罗抬起来,使他脱离暴怒的犹太人。这些犹太人显然要杀害保罗。

36 众人跟在后面,喊着说:“除掉他!”

  众人跟在后面。表达了暴徒们内心对保罗的企图。他们希望士兵杀死保罗。上一代的犹太领袖也是这样要求杀害耶稣的(路23:18;约19:15)。

37 将要带他进营楼,保罗对千夫长说:“我对你说句话可以不可以?”他说“:你懂得希腊话吗?”

  我对你说句话可以不可以?保罗希望千夫长吕西亚了解自己的身份,无疑想告诉他自己是罗马公民(参第39节;徒22:26)。

  你懂得希希腊话吗?千夫长以为保罗只会讲希伯来语(亚兰语)。他听见保罗讲希腊语十分惊奇。在另一方面来说,百姓听到保罗说他们的方言时,也很惊讶(见徒22:2)。保罗所说的希腊语是希腊通用语,在整个地中海地区流行。《新约》就是用这种语言写的。

38 你莫非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吗?

  四千。这个数字或者用来代替约瑟弗斯所说的30,000人,或理解为逃脱的人数;他们又向他们的领袖集合。

凶徒。sikarioi,直译是“短剑手”,指凶手、刺客。参拉丁语中的sicarii(凶徒)。他们是一个极端的犹太组织的成员,奋锐党中的刺客(参《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4,55页),曾通过夜间偷袭消灭小股的的罗马驻军,还杀害拒绝支持他们的犹太人(约瑟弗斯《犹太战争史》第二章13.3 [254-258])。在过节的人群中,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屡次杀人。在后来耶路撒冷遭到围困的时候,他们凶暴的血腥行为,大大地加剧了那个苦难时期的恐怖。

那埃及人。原文预期肯定回答。这里提到的那个埃及人,在罗马当局心目中声名狼籍。他是一个埃及籍犹太人,自称为先知,在非力斯成为巡抚之后不久,曾带领30,000人的队伍(如果传统记载的数字是真实的话)上橄榄山目睹耶路撒冷城墙的倒塌,以便凯旋进城(见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二十章.8.6;《犹太战争史》第二章13.5 [261-2263])。非力斯的士兵击溃了他们,使他们受到重大损失,但是他们的首领逃脱了。

39 保罗说:“我本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求你准我对百姓说话。”

  我本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见徒9:11注释。关于保罗罗马公民的身份,见本卷注释第94页。

  并不是无名小城。这是合理的夸口,不论从文化上,还是从商业上看。在大数的硬币上发现了metropolis autonomous(“自治城市”)的字样。

  对百姓说话。保罗依然希望──无疑主要为福音和教会的缘故,而不是为他自己──让犹太人明白他的真实态度和行为。

40 千夫长准了。保罗就站在台阶上,向百姓摆手,他们都静默无声,保罗便用希伯来话对他们说:

  千夫长准了。epitrepō,“批准”。“许可”,“同意”。该词在蒲纸文献上也是这个意思。

  就站在台阶上。这是一个高于群众的位置,比较安全,免得他们再作出不良的反应,象刚才那样(徒22:22-25)。

  向百姓摆手。要暴徒们安静下来的姿势,暗示保罗要讲话。

  用希伯来话。指亚兰语,直译是“方言”。现在保罗要作简短的辩护。他传福音的自由,乃至于他的性命,可能取决于这个机会。与下面骚乱的暴徒相比,保罗是多么镇静啊!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