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4使徒行传 > 正文

使徒行传01--SDA圣经注释

第一章

 

提要:1 基督预备祂的门徒们见证祂的升天,把他们聚集在橄榄山,吩咐他们到耶路撒冷等候圣灵的下降,应许几天之后就赐下圣灵:藉着圣灵他们将为祂作见证,直到地极。9 基督升天之后,两位天使吩咐他们离去,并盼望祂的复临。12 于是众门徒回去,虔心祈祷,选举马提亚代替犹大担任使徒。

1 提阿非罗啊,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

提阿非罗。见路1:3注释。

前书。说明本卷是该系列中的第二卷。“前书”显然是指《路加福音》(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663页)。

开头。archomai。《路加福音》常用该词,共有30次,从一个角度证明路加为其作者。

耶稣亲自所开创的福音工作,祂在《使徒行传》中藉着圣灵在教会中的工作而继续推进。

  一切。《路加福音》基本上完整地记录了“从起头”的“这些事”。路加记载了主要的事件,而不是全部细节(见本册注释第114页)。这一点可以通过与《约翰福音》的比较得知。《约翰福音》中有许多路加所省略的内容。但约翰也省略了许多事(见约20:30;21:25)。圣经中的“一切”常用于广义(见太2:3;3:5;徒2:5;徒12:11;罗11:26;西1:6;提前1:16;雅1:2).

  所行所教训的。耶稣“说话行事都有大能”(路24:19)。这里“所行”的是指祂的神迹(徒10:38)。耶稣的言论和工作都带有“权柄”和“大能”(见路4:32注释)。作者暗示他所要写的书中也将包括这两方面的活动。

2 直到祂藉着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以后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

  直到。即耶稣复活后第40天(见徒1:3)。

  藉着圣灵。“藉着圣灵”可以理解为圣灵将引导门徒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16:13),或耶稣在被钉十字架之前和以后被圣灵所充满。这里是指后者,因为基督在地上生活的一切活动,都是靠着圣灵的大能成就的:一,祂的孕育(路1:35);二,祂的受洗(路3:21,22);三,祂被称义,即表现公义的生活(提前3:16);四,在祂服务的生活中蒙圣灵引导(路4:1;见路2:49注释);五,祂所行的神迹(太12:28);六,祂的复活(彼前3:18)。

吩咐。特指我们主福音的托付(见太28:18-20)。

所拣选。见可3:13-19。

  使徒。apostoloi,指“被派遣的人”。ap意为“离开”;stellō意为“派遣”。在古希腊文中apostolos(复数是apostoloi)常与派遣船只或航海有关,也用来表示船队的指挥官或使节。这种泛指人和物的用法,也引入希腊共同语中。所以一份公元二至三世纪的埃及纸莎纸提到“有关特莱德法斯船 (apostolos])的记录”(毛尔顿和米利根《希腊新约词汇》第70页)。这份纸莎纸还表明该词的词义从船本身转移到船上装的货物,因为货物也是要“发送”的。不仅货物被称为apostolos,而且记录船只和所载货物的文件也这样称呼。故该词又转义为发船的命令,载货的票据,或出口的许可。同时,希腊共同语和古希腊语一样,apostolos也可以指一个人,如约瑟弗斯曾用它指犹太人派往罗马的使节(《犹太古代史》第十七章11.1)。

  然而上述用法似乎不能直接说明早期基督教所用“使徒”(apostle)一词的来源。保罗是第一位使用该词的《新约》作者(见帖前2:6)。他似乎专门用这个词来表示教会里面所公认的一批权威人士(见林前4:9;9:1,2)。最早的基督教文献对该词含义的共识,说明它有更早的权威性来历。耶稣死后没几年,路加和约翰的希腊文著作中都用了apostolos一词(路6:13;11:49“使徒”;约13:16 “差”)。早期教会中的使徒职位显然源于耶稣对十二位门徒的委派和任命。

  耶稣称祂的门徒为“使徒”,可能用了亚兰语的‘shelich',相当于希伯来语中的分词shaluach (“派遣”)。这些词似乎是犹太人和基督徒中的专门用语。拉比文献用shaluach(或其另一种拼法shaliach)来表达各种有权威的使者。殉道者查斯丁(约公元146年)说,犹太人派遣使者到世界各地亵渎基督(《与德理夫的对话》17.108)。公元四世纪的教会史学家优西比乌斯宣称比他早的著作记载了犹太祭司和长老派遣使者到世界各地警告犹太人要抵制基督教。他还称这些犹太人为“使徒”,说在他的时代,他们把公开信带到了世界各地(《以赛亚书注释》18.1,2)。伊皮凡尼乌斯(死于公元403年)记载这些使徒与犹太人的领袖商议之后,来到巴勒斯坦境外的犹太人中间,调解发生混乱的会堂,收取十分之一和初熟的果子──与使徒保罗的职责相惊人地相似(见徒11:27-30;罗15:25-28;林前16:1;伊皮凡尼乌斯《驳异端》1.2,《异端》30.4,11)。狄奥多西法典(公元438年)说:“犹太人有会堂的负责人或长老,或被称为“使徒”的人。这些“使徒” 是教长所任命,定期收取金银。这是该无用迷信的一个部分”(《狄奥多西法典》16.8.14;译文见阿道夫·哈拿克《基督教的使命和发展》卷一329页)。

  因此,尽管无法证明apostolos一词指新约时代犹太人派往世界各地的使者,,但有证据表明,早期基督教会对该词的特殊用法,源于犹太人中的相似习俗。

被接上升。该动词在本节以及徒1:9,11和路24:51采用被动语态,暗示耶稣升天彰显了天父的大能。

3 祂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地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上帝国的事。

  受害。或“受苦”。

许多的凭据。tekmēria,指确据,而不是指推测或偶然。这些凭据指基督复活后的显现,而不是指门徒们所见耶稣施行的神迹(徒2 :22)。他们确认了基督复活的最大神迹。这些凭据包括:一,祂与门徒一同吃喝(路24:41-43;约21:4-13);二,祂真实的身体,允许门徒抚摸(太28:5-9;约20:27);三,祂多次显现,有一次向五百人显现(太28:7,10,16,17;路24:36-48;约20:19-29;林前15:6);四,耶稣教导门徒有关天国的性质(路24:25-27,44-47;约20:17,21-23;21:15-17;徒1:8)。复活的确定性赋予使徒们的信息以强大的动力(徒2:32,36,37;3:15;4:10;5:28,30-33)。这是保罗大力宣扬赎民身体复活之确定性的基础(见林前15:3-23)。

活活地显给使徒看。见《马太福音》28章补充注释。

  四十天。即“四十天的时间里”耶稣在复活之后的四十天里并没有一直与门徒同在一起,而是经常向他们显现(见《马太福音》28章补充注释)。这里的四十天与《路加福音》的简短记载并没有矛盾(见路1:24)。

  上帝国的事。包括一,正确解释有关弥赛亚的预言(路24:27,44,45);二,教会将福音传遍世界的使命,以及得救的人通过洗礼被接纳到天国(太28:19);三,超自然能力和上帝保护的应许(可16:15-18);四,基督永远与祂教会同在的应许(太28:20)。见太4:17;5:3注释。

4 耶稣和他们聚集的时候,嘱咐他们说:“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就是你们听见我说过的。

  聚集。sunalizō,直译为“与……同席”,故有“同吃”或者“相聚”之意。这里可能指与门徒在加利利的相聚(太28:16-18),因为门徒们看着耶稣升天的那一次最后的聚集直到徒1:6才提到。

  不要离开耶路撒冷。他们要回到首都去。那是救主经常工作并且最后受难,埋葬和复活的地方。门徒要在这里得着能力,开始作见证(《使徒行述》31,32页)。

  等候。参路24:49,门徒所面临的任务单靠人是无法完成的。他们必须等待,一,直到那指定的日子;二,在指定的地方,就是耶路撒冷。这是最危险,最具有挑战性的地方。门徒们所“等待”的不是“打鱼去”,像彼得等人此前所作的那样(约21:3)。他们要:一,诚恳期待上帝的大能力;二,深深渴望获得这能力,并为此而作好准备;三,同心恳求上帝实现祂的应许。

  父所应许的。就是有关圣灵恩赐的应许(见约14:16;16:7-13)。

  我说过的。应许是耶稣所发的,但是它的应验需要圣子与天父的配合(见约14:16,26;15:26;16:7-15)。

5 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

  约翰。指施洗约翰(见太3:1-11)。

  受圣灵的洗。施洗约翰曾应许这样的洗礼(见太3:11)。这个洗礼的应许(徒1 :4),不是用水(见太3:6,11注释),而是藉着圣灵在发出应许后“不多几日”的五旬节实现的。

6 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

  聚集。他们照着主的旨意(徒1:4),彼此同心合意,聚集在耶路撒冷。耶稣亲自与他们同在。这里提到了不出意料的超自然显现。这是门徒们最后一次与他们的主相聚,因为这是耶稣升天的日子(可16:19;可24:50,51;林前15:7)。

  问耶稣。原文暗示门徒们不住地问耶稣。

  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门徒还不明白基督之国的性质。耶稣所应许的,不是他们所期待的复兴(见路4:19注释)。他们认为耶稣“赎以色列民”(路24:21),是指摆脱罗马人。彼得等门徒在五旬节发现了一种不同的得赎方法(徒2:37-39)。基督升天,和随后五旬节的经历使他们产生了新的认识;他们终于认识到他们主国度的属灵性质。

  犹太人热衷于弥赛亚的盼望。写于公元前不久的次经《所罗门诗篇》(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90页)一再表达了这个观念。下面这段祷词是典型的代表:“看哪!主啊,在你所认定的日子,为他们兴起一位君王,就是大卫的子孙。上帝啊!你知道他将统治以色列你的仆人。求你赐给他力量,使他能粉碎不义的统治者,从耶路撒冷清除践踏她、毁坏她的各民族。……他将洁净耶路撒冷,使它如古时一样圣洁,以致各国将从地极来瞻仰他的荣耀,将她衰弱的众子带来当作礼物,并且瞻仰上帝的荣耀。上帝已经藉此荣耀了她”(《所罗门诗篇》17:23-35;引自查尔斯《次经和伪经》卷二649,650页)。这种观念很有可能使门徒们盼望建立所应许之国度的时间已经来到,所以他们发出这样的问题。

  以色列国。门徒们还不领会由各国内心受过割礼的真以色列人组建属灵国度的观念(太8:11,12;罗2:28,29)。他们没有认识到犹太民族在拒绝耶稣的时候,就与真以色列的根本与枝条割断了联系,而由外邦籍和犹太籍的基督徒嫁接上去(见罗11章)。他们显然仍盼望在犹太民族中建立大卫弥赛亚的国度。见本注释卷四第26-36页。

  门徒们用“以色列”来指“犹太”是很容易理解的。“以色列”确实常用来指北方的支派,以别于犹太支派,但它也常被用来代表全部十二个支派,特别是犹大,以及不分支派的上帝选民(如见赛9:8注释)。其含义必须依据上下文来确定。所以我们看到《新约》经常用“以色列”来代表犹太民族,就不足为怪。虽然在当时的犹太人中犹大支派占优势,但他们所承袭的,不但是被掳回归后的犹大省居民(那是原来犹大王国的延续),也承袭了最早的以色列联合王国。

  耶稣时代的犹太人是古代神权政体的后嗣,原由上帝所任命的大卫王朝所统治,以上帝所规定的圣殿崇拜为中心,建立在上帝与祂选民所立圣约的基础之上。保罗称他的犹太同胞为“以色列人”。他说,就肉身而言,“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列祖就是他们的祖宗,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罗9:4,5;参3节;又见罗3:1,2;11:1)。

  因此,这些门徒们相信赐给古时以色列人的预言和应许属于犹太人,作为古时大卫王国的继承人,而不属于与大卫家分离的“以色列”十个支派,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那些支派不但脱离了犹大支派,也脱离了圣殿和对上帝的真崇拜,从而离弃了民族的圣约。犹大支派王室继承权的理由,还包括耶罗波安分裂国家以来,南方的王国也容纳了北方支派许多立志继续忠于耶和华的人(代下11:13-16;15:9;参代下16:1)。这些事实说明了为什么一再用“以色列”来指犹大王国,并在被掳回归之后,指构成犹大省的犹太居民,包括从流亡中回来的各支派成员(见拉2:70;3:1;4:3;7:7,13;8:29;9:1;10:5;尼1:6;9:1,2;10:39;11:3,20;结14:1,22;17:2,12;37:15-19;但1:3;亚8:13;玛1:1)。

  况且耶稣时代的犹太民族包括了以色列的其他支派,不仅是指人口(见路2:36),也是指领土(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45,46页)。施洗约翰(约1:31),西缅(路2:32,34),耶稣(太8:10;路7:9;约3:10),门徒以及其他在犹大的人(太2:20-22;9:33;路24:21;徒1:6;2:22,23;3:12;4:8,27;5:31;21:28),迦玛列(徒5:35),路加(路1:80)和保罗(徒13:16,17,23,24;罗9:4,6,31;11:1;林前10:18;林后11:22;腓3:5),都称犹大为以色列。

  所以这些门徒依然认定弥赛亚王权的预言在以色列的实现,就是犹太民族至高主权的恢复。如果犹太人没有因拒绝上帝的儿子而丧权的话,弥赛亚的国度本来是属于他们的。因为耶稣来所提供的是一个具有普遍公义的国度,而不是犹太人征战的胜利。这个民族作为选民已经被弃绝,因为选民的地位从一开始就是有条件的(出19:5,6;耶18:6-10;太8:11,12;21:33-45)。然而这一点门徒尚未能理解。他们很清楚古时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已无法挽回地与立约的真以色列隔绝,只是他们当中个别的人仍有可能重新加入选民的行列。他们还不明白的是,犹太民族同样拒绝了大卫的子孙耶稣的统治,所以不再是选民,但个别的犹太人可以嫁接到真以色列之上,那就是耶稣基督的教会(见本《SDA圣经注释》卷四第25-38页),在祂并没有种族,国籍和地位的区别(加3:28,29;西3:11)。

7 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

耶稣对他们说。基督没有直接回答门徒的问题,而是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到前面的工作上。

  凭着自己的权柄。或“凭着自己的权威”。原文在这里表示“权柄”或“权威”的词(exousia),与徒1:8所用的“能力”(dunamis)不同(见约1:12注释)。上帝不是时间的仆人,而是时间的主人。祂的智慧超越时间,因为祂无所不知(诗139:1-6;箴15:3;来.4:13)。祂的预见证明了祂的神性。“我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从古时言明未成的事”(赛46:9,10)。祂将祂的旨意启示侍奉祂的人(申29:29;诗25:14;约15:15;16:25)。

  时候、日期。chronoi ē kairoi。Chronoi指广义的时间,kairoi则是指特定的时候,强调所发生的事情。因此耶稣这里所说的“时候”显然指表面上无穷尽的岁月,“日期”则是指末日所要发生的重要事件(见太24:3注释)。耶稣仿佛是说,“你们还不能明白国度建立的时间和准确方式”。耶稣在人间作人,并不知道自己来临的日子和时辰(见太24:36注释)。这是对人温和的责备:第一,他们还没有准备好领受一切的知识(约16:12),但是第二,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去执行主的使命(太28:19,20),第三,他们将受到时兆和圣灵的引导(太24:32,33;可16:17,18;约16:13)。

8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能力。dunamis,意为“力量”,“权柄”(见约1:12注释)。英语中的“dynamite”(“炸药”、“精力充沛的人”)即源于dunamis。路加在这里指超自然的能力,只有圣灵所临格的人才能领受这种能力(见路1:35;24:49注释)。此种能力是为了作见证:它提供了:一,内在的能力,二,传福音的能力,三,引人归向上帝的能力。耶稣要藉着领受了这种能力的门徒,继续祂在地上所开创的工作,相比之下,他们甚至要行“更大的事”(约14:12)。这种出于圣灵的见证乃是基督教的显著标志。

  在耶路撒冷。上帝的计划是首先让选民受惠于使徒的服务(见路14:21-24注释)。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有数千犹太人相信(见徒2:41,47;4:4,32,33;5:14;6:1,7;以及徒2:1,4,14,41怀爱伦注释 )。当犹太人拒绝了这项特权,用石头打死了司提反之后(徒7章),福音就开始向其他地方传播。

  撒玛利亚。撒玛利亚人是一个混杂的民族,对犹太人一直抱有敌意(见约4:9注释)。关于耶稣对撒玛利亚人的个人之工,见路10:1,33;17:16;约4:39-42注释。司提反被石头打死以后,执事腓利首先访问了撒玛利亚(徒6:5;8:5),后来又有彼得和约翰去帮助腓利(徒8:14)。福音在撒玛利亚有很好的收获。

  直到地极。门徒们要“往普天下去”(可16:15),“对万民作见证”(太24:14)。世界范围的福音工作是由分散在各地的福音代表开创的。他们将福音传给了在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叙利亚的安提阿的犹太人(徒8:4;11:19),后来又有大数城的扫罗将福音传到叙利亚和基利家(徒9:15,30;11:25;加1:21,23)。不久,福音通过保罗的布道大行程进行积极的传播(徒13-18章)。保罗在圣灵的感动下宣称,当时福音已“传与普天下万人听”(西1:23;参多2:11)。与耶稣第一次差遣十二位使徒时所布置的任务相比(见太10:5,6),这时的工作已不限于国内,而是国际性质的了。路加在《使徒行传》中所描述的,乃是这项普世性工作的开始。《使徒行传》不是使徒生平的零星记录,它也不限于某些使徒,而是记录了当时所有的信徒传扬福音“直到地极”的经历。当这项工作最后完成之时,基督就要再来(太24:14)。

路加在这里提出了《使徒行传》的纲要:福音要传到:一,耶路撒冷和犹大(徒1-7章),二,撒玛利亚(徒8-10章),三,地极(徒11-28章)。

  见证。希腊文martures,指那些能确定自己所见所闻所知的人。该词在《使徒行传》中共用了十三次。使徒作为“见证”,知道基督是预言中的弥赛亚和人类的救世主。他们还为主复临的应许作见证。门徒作为“见证”,乃是被钉,复活和升天之主与世界最初最重要的明证。世人将会藉着他们的见证而相信(见约1:12注释)。约翰写道:“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约壹1:3)。今日跟从基督的人也蒙召亲自见证基督的作为和教训,见证上帝藉祂儿子拯救世人的旨意,见证福音在他们心中的功效。没有别的见证比这更有说服力了。没有个人的经验就没有真正的基督徒见证。彼得在医好瘸子之后的大胆声明(徒4:10),乃是使徒时代见证的范例。

9 说了这话,他们正看的时候,祂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祂接去,便看不见祂了。

  说了这话。见路24:50注释。

  他们正看的时候。没有信徒目睹救主从死里复活,但十一位门徒和耶稣的母亲(《早期著作》191页)蒙准看着祂升天。他们就这样成了主升天可靠的证人。

  被取上升。这里把主的升天作为一个史实来叙述。此后《新约》不再多提这事,因为它已被早期的基督教接受为一个基本的事实。耶稣曾经预言祂的升天(约6:62)。彼得(见徒3:21)和后来的保罗都提到过此事(提前3:16)。

  耶稣升天是祂在地上工作的顶点。我们的救主从天上降下拯救人类(约3:13,16)。当祂完成了地上的工作之后,就准备返回祂的天家(约14:2),作人类的中保(提前2:5;来7:25;8:1,2,6;约壹2:1),直到祂复临(约14:3)。

  一朵云彩。这朵云彩乃是一群天使(见《历代愿望》831页)。基督还将“驾着天上的云降临”(见太24:30;26:64;启1:7)。当人子在荣耀里显现时,大队天使将伴随着他们的主(太25:31)。“你们看见祂怎样往天上去,祂还要怎样来”(徒1:11)。

  看不见了。即消失了。

10 当祂往上去,他们定睛望天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身穿白衣,站在旁边,说:

  当祂往上去。耶稣是慢慢上升的,不像在以马忤斯“忽然不见了”(路24:31)。

  定睛望天的时候。即脸朝上凝视。

  两个人。关于这两位天使中一位的身份,见路1:19注释。虽然他们以人的形状显现而被称为人,实际上他们是天使(《历带愿望》831,832页)。参见两位天使“穿着白衣”在耶稣的坟墓旁对马利亚说话(约20:12,13),其中一位被称为“少年人”(可16:5)。

身穿白衣。《路加福音》描写宣告耶稣复活的天使说:“有两个人……衣服放光”(路24:4)。又见徒10:30;参徒11:13。

  站在旁边。或“一直站在旁边”;当门徒们注意到的时候,他们已经站在那里。

11 “加利利人哪,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祂怎样往天上去,祂还要怎样来。”

  加利利人。可能除了犹大之外,门徒(见可3:19)都是加利利人,可通过他们的加利利口音分辨出来(参太26:73;见徒4:13注释)。但即使不按口音,天使也能认识这些人,正如他们了解其他人的生活一样(参徒10:3-6)。

  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些凝神注视的门徒似乎无法让自己的视线离开他们所爱之主消失的地方。这两位天使用问题打断了他们的凝视:这位升天的主乃是圣子上帝;祂已经把祂的计划告诉你们;祂还要再来──“为什么定睛望天呢”? 祂已经吩咐你们为祂的复临作准备。参见耶稣复活时天使的问题:“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路24:5)?基督徒定睛望天,含有属灵的意义(见腓3:20)。

  这……耶稣。在过去的三年半时间里,门徒与耶稣亲密地交往。虽然上帝的儿子已经从死里复活而升天,但祂依然保留着祂的人性(见《历代愿望》23-25页)。

  还要怎样。按照这个应许,基督再来应该是:一,亲自来临——“这……耶稣”(见《历代愿望》832页);二,看得见的──“你们看祂怎样往天上去”;三,带着云彩──“有一朵云彩把祂接去”;四,一定会来──“祂还要怎样来”。这两位安慰的天使庄严的保证,以基督升天的事实作为依据,确立了基督复临的道理。事实和应许,要么全为虚构,要么全都属实。如果没有基督复临,救赎计划的前期工作全将归于徒然,就像播种耕耘而没有收成一样。

来。基督复临与祂的复活和升天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应许与史实密不可分一样。圣经说明:一,基督是创造主(西1:16;来1:2;见约1:1-3注释);二,基督道成肉身(腓2:7;来2:14,15;见约1:14注释);三,基督被钉十字架(徒17:3;林前15:3,4;见太27:31-56;约19:17-37注释);四,基督是复活之主(罗1:3,4;林前15:3-22;见太28:1-15;约20:1-18);五,基督是将要来临的君王(太24:30;启11:15;19:11-16;见太25:31注释)。我们不敢忽略这些启示的任何一条。它们共同表达了上帝的儿子拯救人类进入祂国度伟大工作的各个阶段。在所有这些阶段中,祂都是“这……耶稣”。 祂“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

12 有一座山,名叫橄榄山,离耶路撒冷不远,约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当下,门徒从那里回耶路撒冷去,

  橄榄山。这是耶稣升天的地点,位于耶路撒冷以东,在通往伯大尼的半路上(见太21:1注释)。伯大尼离耶路撒冷(约11:18)有15弗隆(希腊语是stadia,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0页),约3公里。路加解释说,耶稣最后一次在耶路撒冷与祂的门徒们相会以后,就“领他们到伯大尼的对面”(路24:50),可能因为这是耶稣所十分熟悉和喜爱的老地方。从那里过“橄榄山”没多少路就能返回耶路撒冷。

  安息日可走的路程。这个说法圣经中只在这里提到,指从耶路撒冷到橄榄山的路程(见出16:29注释;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0页)。约瑟弗斯曾测量过这段距离,是5或6弗隆,即stadia(《犹太古代史》第二十卷.8.6;《犹太战争史》第五卷.2.3 ),约为1公里至1.2公里。《密西拿》认同这个数字,把“安息日可行路程”认定为2,000肘。其中说:“如果获得行路许可的人超过安息日可行的路程,而他人指出了出于他自愿的过错,他就要回到任何方向的2000肘之内。如果他仍在安息日的行程范围内,可以认定他没有外出。凡是外出救人的人可以回到他们的原来的地方”(《界限》4.3,松奇诺版《塔木德》第306页)。

  有一些变通的方法可以克服这种限制所带来的不便。“如果一个人在回家的路中遇到黄昏,他知道一棵树或一堵墙,且说:‘愿这里作我安息日行程的起点’,这样说是没有用处的。但如果他说‘愿我安息日的行程从它的底部开始’,他就可以从他站立的地方走2000肘到树或墙的底部,再走2000肘到他的家。这样,他黄昏以后就可以走四千肘的路程。如果他不知道任何树或墙,……且说:‘愿我现在的位置作为我安息日的起点’,他只有权朝任何方向走到2000肘的半径之内。……但哲人规定:“这段距离应该呈正方形,好使他能走到角落的位置”(《密西拿》《界限》4.7,8,松奇诺版《塔木德》第343,344页)。

  “哲人作出规定不是为了增加约束,而是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同上5.5,松奇诺版《塔木德》411页)

  根据传统说法,2000肘的来历是以色列人在旷野时从最远的帐篷到会幕的距离(参民35:5)。这是希伯来人在安息日可以行走的最远路程,而不算违犯“第七天不许什么人出去”(出16:29)的规定。它更有可能是源于以色列人过约旦河时,约书亚所规定百姓与抬约柜的利未人应当保持的距离(书3:4)。

克里索斯托(《讲道集》卷三,徒1:12)根据“安息日可走的路程”推测耶稣升天是在安息日。这样的结论是靠不住的。耶稣升天也可能是在星期四(见《马太福音》28章补充注释)。

  门徒从那里。门徒曾怀着深切的悲痛和极度的失望离开十字架。基督复活后每一次向他们显现,令他们既困惑又怀盼望。现在他们亲眼看见他们的主升天,就高高兴兴地回来。他们已经得到基督必定再来的可靠保证。

  回耶路撒冷。遵从徒1:4的吩咐。

13 进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间楼房;在那里有彼得、约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马、巴多罗买、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奋锐党的西门,和雅各的儿子(或作“兄弟”)犹大。

  上了所住的一间楼房。或“楼上的房间”。不是在门徒们依然礼拜(参徒3:1)的圣殿里(路24:53),而是在一所私人住宅的楼上,上面是平顶。这里比较偏僻(见太26:18;可14:15;路24:33;约20:19注释)。

  有彼得。关于使徒的名单,见太10:2-5;可3:13-19注释。

14 这些人同着几个妇人和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并耶稣的弟兄,都同心合意的恒切祷告。

  同着几个妇人。可能指聚集者的妻子们。因为这里特别提到“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她不是任何在场者的妻子。但一般认为这些“妇人”是指服侍过基督的人,包括抹大拉的马利亚,约亚拿,苏撒拿和“好些别的妇女”(见《路加福音》第7章补充注释;见路8:2,3注释)。

  马利亚。这里提到耶稣的母亲很有意义。她因与升天之主的特殊关系而特别提到,但并没有给予她不恰当的优越地位。这是她最后一次在圣经中出现。她是“同心合意地恒切祷告”的群体中的一员。关于她的后半生以及她去世后地位的传说,没有圣经和事实的依据。

耶稣的弟兄。即雅各、约西、西门和犹大(太13:55;见太12:46;可6:3注释)。他们曾与耶稣采取不同的立场(约7:5;《历代愿望》450,451页)。圣经没有提到他们曾聚集在十字架的周围(约19:25-27)。但耶稣在地上生活的最后几幕使他们悔改归正;如今他们列入信从基督的人中。西门和约西以后再没有提到,但雅各可能成为了教会的领袖之一(见徒12:17注释;见徒15:13;林前15:7;加1:19;本注释卷五第71页)。许多人认为他就是《雅各书》的作者(见《SDA圣经注释》卷七《雅各书》序言)。犹大可能就是短信《犹大书》的作者(见可6:3注释;见《SDA圣经注释》卷七《犹大书》序言)。

  同心合意。参徒2:46。与最后的晚餐时竞争的精神是多么不同啊(路22:24)!他们在等待的日子怀着安静而严肃的喜乐,与以前完全不同。门徒们开始“同心合意”,几天之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徒2:1,41)。

  祷告。te proseuchē。至少有两种解释:一,“祷告”;二,“在祷告的地方”,如徒16:16。有些注释家认为门徒们没有一直在“一间楼房”里,而是经常到会堂去,如路24:53所记:“常在殿里”。

  在五旬节之前,一百二十位门徒(徒1:15)虔诚恳求保惠师圣灵“不多几日” (徒1:5)带着能力(徒1:8)降临(约14:16)的应许实现。见《使徒行述》36,37页。

  这节经文包含了有效祈祷的重要条件:一,祷告;二,恒切;三,同心合意。见太18:19,20;路18:1-8注释。

15 那时,有许多人聚会,约有一百二十名,彼得就在弟兄中间站起来,说:

那时。即从耶稣升天到五旬节。耶稣复活四十天后升天(3节)。因此到五旬节还有十天,“共计五十天”(见利23:16;徒2:1注释)。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233页。

  有许多人。直译是“许多名字”,指大群人。

约有一百二十名。这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但足以构成耶路撒冷年轻教会的牢固基础。这一百二十人中不包括全部的信徒,因为曾有“五百多弟兄”在耶稣复活后看见过祂(林前15:6)。

  彼得。关于彼得的蒙召,地位和品格,见可3:14-16注释。他从耶稣身上所领受的教训(路22:32;约21:15-17;见《历代愿望》812,815页)如今结出了良好的果子。他与生俱来的才能因悔改而成圣,于是他成为教会的一位领袖。但是他作领袖并不独断专行。他鼓励弟兄们采取一致行动,随后所作出的决定乃是出于全体信徒,而不是出于一个人。彼得在早期教会事务中发挥显著的作用。圣经只记录了彼得一人的五旬节讲章(徒2:14-40)。他的其他讲论也受到特别的关注(见徒3:12-26;4:8-12;10:34-43)。他和约翰施行《使徒行传》所记载的第一个医病的神迹(徒3:1-11)。圣经特别提到了彼得施行神迹的能力(徒5:15;9:32-41)。在责备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事上,他起了主要作用(徒5:3-11)。他在早期教会显然担任领导职务。但路加对他的记录到徒15:7为止,之后就聚焦在保罗身上。关于人们所推定彼得的至高权力,见太14:28;16:16-19注释。

  弟兄。有文本为“门徒们”。不限于14节中基督的弟兄,因为在场的约有一百二十人。这显然是一次正式的集会,要选出一名使徒来代替加略人犹大的位置。

16 “弟兄们!圣灵藉大卫的口,在圣经上预言领人捉拿耶稣的犹大,这话是必须应验的。

  弟兄们。有人认为彼得是特别对会众中的男人讲话的。只有他们可以参加第十二名使徒的选举。

  圣灵。彼得在这里表明门徒们坚信大卫的诗篇是出于圣灵的感动。他们相信大卫是圣灵的代言人。这个教训与提后3:16 和彼后1:21一致。

  圣经。指下面第20节的引文。请注意使徒时代的教会从一开始就以《旧约》为权威。

  必须应验的。不是让这些事件来迎合圣经,而是圣灵所启示的圣经预先看到这些事件的发生。《马太福音》也有许多类似的《旧约》引文(见太1:22注释)。

领人。见太26:3,14,47注释。这是多么可怕的角色转换啊!这位曾被任命领人归向基督以致能够得救的人,竟然自愿领人去谋害救主基督。但请注意这里在描述犹大时语气的谨慎。彼得和他的同工虽然感受到犹大罪行的可怕,但他并没有指控他。他把审判犹大的权利交在上帝手里。

犹大。请注意使徒引用圣经的方式。他既看到预言的应验,就大胆地将之用在犹大身上,尽管大卫没有提叛徒的名字。

17 他本来列在我们数中,并且在使徒的职任上得了一分。

列在我们数中。作为使徒的一员(太10:4;可3:19;路6:16)。圣经中并没有犹大蒙召成为门徒的记录。他是自愿列在十二使徒之中的(见《历代愿望》293,294页)。

职任。diakonia,“服务”后转义为“执事”的职务。早期教会的工人们深深体会到自己传扬福音的责任(徒12:25;20:24;林前16:15;西4:17;提后4:5)。

  得了。或“通过抽签得到”,“因上帝的分配而获得”,强调基督接纳他为门徒。

  一份。klēros。“份额”。英语的“clergy”(牧师)即由此而来。

18 这人用他作恶的工价买了一块田,以后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

  买了一块田。第18,19节可能是路加在彼得演讲中的插叙。彼得几乎没有必要对那一百二十人详述犹大的死。我们也不要据此认定路加相信犹大在死之前购买了这块“血田”。犹大的不义之财买了这块地,以及他埋葬在这里,是他罪行的报应。马太的记录非常清楚:当犹大看见耶稣被判钉十字架,并没有作出任何努力来拯自己时,他就懊悔自己的背叛行为。他把三十块银钱还给与他做肮脏交易的祭司,上吊自杀了。祭司长用这笔钱买了窑户的一块田,上面堆满了窑户的垃圾,就在这里埋葬了犹大。因为这个原因,或因这笔钱是“无辜之人”的血价,这块地就被称为“血田”(见太27:3-10注释;见《历代愿望》722页)。马太与路加记录这件事的差异只是修辞方面的,而不是事实方面的。犹大的全部报酬就是耻辱地埋葬在一块荒地上。

  身子仆倒。有人认为这里的“身子仆倒”应译为“膨胀”,但证据不足。在耶稣的门徒中,犹大的野心也许是最大的。他想挤身于他以为耶稣要在地上建立的国度之中,从而达到世俗权力的高峰。他的惨死醒目地提示这种野心的悲剧下场。犹大没有获得他想通过背叛而获得的高位,反而“身子扑倒”而灭亡。

19 住在耶路撒冷的众人都知道这事,所以按着他们那里的话给那块田起名叫亚革大马,就是“血田”的意思。

众人都知道这事。犹大背叛和自杀的消息传开了,可能影响了耶路撒冷的民对众,上他们对基督产生好感,因为他们认识到耶稣是祭司阴谋和门徒背叛的受害者。况且许多人目睹了基督钉十字架的场面(路23:27,35;约19:19,20;《历代愿望》第741,775-777页)。地震以后从坟墓中复活的圣徒曾向许多人显现(太27:52,53;《历代愿望》786页)。伴随着基督为罪人牺牲的事件不是秘密发生的,并没有被隐藏在角落里(徒26:26)。

  起名叫。有人据此认定路加写《使徒行传》是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毁之前,因为以后除了一些最重要的地名之外,大部分地名都被人遗忘了。

  按着他们那里的话。直译是“用他们的方言 [dialektos]”。说明路加的母语不是亚兰语。他不是犹太人。

  亚革大马。源于亚兰语chaqel dema ',意为“血田”。按传统的说法,它就是耶路撒冷以南欣嫩子谷南边的Hakk ed-Dumm(见太5:22)。三十块银子购买的这块田用来埋葬那些没有亲戚朋友收殓的外乡人(太27:6-10;参亚11:12,13)。

20 因为诗篇上写着,说:愿他的住处变为荒场,无人在内居住;又说:愿别人得他的职分。

  诗篇上写着说。要注意和记住它与第17节的联系。经过第18和19节的解释,彼得引用了诗69:25(按七十士译本,与原文稍有差异)和诗109:8(也按照七十士译本)。《诗篇》69章包括对于大卫敌人的诅咒,和有关弥赛亚的预言,见7-21节。第25节主要是对大卫仇敌的诅咒,同时引申到弥赛亚的仇敌身上,所以彼得用来指犹大。《诗篇》109篇也是诅咒,措辞上比69篇更为强烈;第8节恳求所诅咒的一切敌人年日短少,并由别人得其职分(见诗69;109篇注释)。

  犹大及其可怕的罪行符合《诗篇》的描写;他应有的下场也与这些经文所描述的敌人相同。《新约》经常用这种诠释的方法来解释和运用《旧约》的经文(参彼前1:10,11;参申18:15注释)。

  彼得用这段经文来指犹大所买的田(见第18节注释),预言其上将无人居住。

  职分。episkopē,意为“监督”,“负责”,“职务”,是希伯来语pequddah的正确译文。这里“职分”的本义是“监督”。而“监督”(“主教”)是公元1611年钦定本英文圣经翻译时英国教会的负责官员。可以理解英国国教的译者视这个本义为“监督”的希腊词语含有更强神职意义。参照徒12:4“逾越节”。加尔文派拒绝承认教会中任何大于“长老”(希腊文presbuteros)的职位,这一点没有反映在1611年英国国教的译本中,但反映在1560年的日内瓦译本中。关于希腊文《新约》中presbuteros(“长老”),和episkopos(“监督”)的含义,见本注释第26,38页。在《新约》中,“长老”有时也称“监督”,但只有在这段经文中,间接地称使徒为“监督”。所以这里译为“职分”比较合适。见本册注释第26,38页。

  使徒以诗109:8 为依据,提出另选一人来代替犹大的空缺。

21 所以,主耶稣在我们中间始终出入的时候,

  出入。希伯来习语,指日常活动,如耶稣同他的门徒的相处。

22 就是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主离开我们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必须从那常与我们作伴的人中立一位与我们同作耶稣复活的见证。”

  从施洗约翰。既可指约翰传道和施洗的日子,也可特指他给耶稣施洗的那一天。

起。参可1:1。

  那常与我们作伴的人中。彼得提出了候选人的资格。他们必须于耶稣在世上服务时──从施洗约翰的日子直到耶稣升天——与门徒们在一起。信徒中似乎有好几位都具有接替犹大的资格,但只能选一位。

  必须。dei,参16节。显然,彼得显然认为,必须保持门徒原有的数目。使徒无疑认为十二是一个完整的数字,如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事实上,耶稣曾应许他们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太19:28)。这个应许使人想起教会冠冕上的十二颗星(启12:1),新耶路撒冷城墙的十二个根基,上面写着十二使徒的名字(启12:14)。耶稣设立了十二位使徒,但其中一位失去了。彼得推定:必须有完整的数字来见证耶稣生活以及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徒面前摆着艰巨的任务,需要有足额的见证人来完成这项任务。

  公元44年雅各的殉道打破了十二的数字(徒12:2),但我们没有在圣经里读到接替者的任命。

  立一位。ginomai,“使成为”。有人认为这样的提法似乎过于正规,其实不然。因为十二位使徒是主所“设立”的(见可3:14注释;见《历代愿望》296页),所以也要为当选者举行就任仪式。

  见证。见第8节注释。强调见证耶稣复活的历实(见路24:48注释)。

23 于是选举两个人,就是那叫做巴撒巴,又称呼犹士都的约瑟,和马提亚。

  选举两个人。estēsan duo;既可译为“选举两个人”,也可译为“两个人站出来”。前者指门徒提出约瑟和马提亚为候选人进行抽签。后者指彼得讲述了代替犹大者的资格以后,询问有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约瑟和马提亚站了出来。

  巴撒巴。barsabas,译自亚兰语,可能是bar shabba',意为“安息日之子”,即在安息日出生的人;或是bar saba',意为“老年人的儿子”。有人认为巴撒巴就是保罗的同工、塞浦路斯的利未人巴拿巴(徒4:36;9:27;11:22,24),但这种推测没有圣经的依据。他有可能是徒15:22所提到巴撒巴犹大的弟兄。

犹士都。一个拉丁姓氏。在罗马时代许多犹太人采用这个姓。

 约瑟。一个犹太人的常用名(见创30:24注释)。

马提亚。可能是马提亚斯的简略形式,源于希伯来语Mattithyah,意为“耶和华的恩赐”。 这个名字只在徒1:26再次提到。关于他的生平,也没有可靠的传说。优西比乌斯(《教会史》第一章12.3;第三章25.6)把他列入七十门徒之中,并提到一卷名为《马提亚福音》的次经。据说他在埃塞俄比亚或犹大殉道(见本卷注释第36页)。

24,25 众人就祷告说:“主啊,你知道万人的心,求你从这两个人中,指明你所拣选的是谁,叫他得这使徒的位分。这位分犹大已经丢弃,往自己的地方去了。”

  众人就祷告。这是非常虔诚的祈祷,发自坚持不懈的单纯信心。在初期教会的每一次重要关头,信徒们就自发地进行祈祷。这不只是出于习惯,尽管这种习惯是好的,也不是一种仪式,因为当时教会崇拜还没有正式的祷告仪式,而是使徒们藉着祈祷与天上的主宰进行自然的交谈,就像耶稣在世之时与祂面对面交谈一样。所以祈祷始终是教会经验的一部分。现在也应该如此。

  主啊。由于耶稣曾教导祂的门徒要奉祂的名向天父祈求,可以推定这里的“主”是指天父。

  你知道万人的心。参撒上16:7;诗139:1-4;约2:25.

  指明。一百二十位门徒用他们最好的判断提出巴撒巴和马提亚两个名字。现在他们求主作出最后的选择。

使徒的。使徒们充分意识到他们所蒙恩召的属灵尊严(见徒1:17注释)。

位分。有文本为“地位”。

丢弃。或“抛弃”,“违犯”。

  自己的地方。他们求主拣选一位代替犹大。他已经背叛了主,在痛苦和死亡中来到“自己的地方”。这是犹大自己的地方,也是他自己选择的。所发生的事件证明了主所预见(约6:70,71;约13:2,21,26),在十二使徒中没有完全属于犹大的位置。

26 于是众人为他们摇签,摇出马提亚来;他就和十一个使徒同列。

  为他们摇签。有两种可能:一,集体为这两个人抽签;二,候选人自己抽签。不管怎样,选举的结果是马提亚。犹太人深知摇签是旧约时代决定事项的标准方法:一,在希伯来人赎罪日的重大仪式中挑选公羊(利16:5-10);二,在迦南地为各支派分配土地(民26:55;书18:10),以及在流亡回归之时(尼10:34;11:1);三,确定未能查明的刑事案件(书7:14,18;撒上14:41,42);四,选择参战的士兵(士20:8-10);五,任命高级官员(撒上10:19-21);六,把城邑分配给祭司和利未人(代上6:54-65)。掣签的方法记载在《历代志上》第24至26章。他们认为耶和华掌握着掣签的结果(箴16:33)。士兵们曾在髑髅地拈阄分耶稣的衣服(太27:35;见约19:23,24注释)。但是抽签决定马提亚是《新约》所记录基督徒唯一的此类事例。关于今日要慎用这种方法,见书7:14;箴16:33注释。

  根据圣经的记载,彼得提出摇签的方法之后,没有遭到反对,也没有进行议论。五旬节之后,圣灵的直接的引导似乎使摇签成为多余(徒5:3;11:15-18;13:2;16:6-9)。使徒教会时之后摇签一个例子是公元599年西班牙巴塞罗纳会议第三教规关于选举主教的规定。

  十一个使徒。在世人眼中,马提亚继承了一个卑微的职位,担任不久就要遭遇逼迫的平民小团体的领袖之一。但对于信徒来说,马提亚被任命的职位具有不可估量的前途。没有任何理由否认马提亚作为使徒团队中替补者的光荣。如果有人说,圣经中没有提到马提亚以后工作的话,他们应该记得圣经上同样也没有记载安得烈、腓力(《使徒行传》第8章所记载的是执事腓利)、多马、巴多罗买、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奋锐党的西门、称为达太的犹大等人后来的工作。

  圣经中没有记载门徒按手在马提亚头上(参徒6:6;13:3)。显然教会相信圣灵已经认可了摇签的选举。从选举马提亚的事上,我们可以找到教会组织早期的重要证据,证明:一,信徒有举行正式的会议,二,讨论教会的重要事务,三,作出决议并予以实施。教会已经组织了起来,等待着上帝能力的降临。

  有人认为保罗是第十二位使徒。虽然保罗多次称自己为使徒(罗1:1;林前1:1;林后1:1,以及其他的书信),但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列入十二使徒之中。他也从来没有得到这样的任命。事实上,保罗知道并且强调这方面的区别(见林前15:5,8)。保罗说明自己所领受的福音不是来自十二使徒(加1:11,12,15-19)。他的工作方法与十二使徒是不同的(罗15:20,21)。《早期著作》199页和《使徒行述》102页指出,保罗取代了司提反的位置。

同列。sugkatapsēphizomai。源于sun (“一起”),kata(“往下”)和psēphos(“鹅卵石”),指古代将鹅卵石投入瓮中的一种选举方法。该词还可译为“选为”或“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