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一 章
提要:2约翰差他的门徒去见基督。7基督为约翰所作的见证。18百姓对约翰和基督的看法。20基督责备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不知感恩,不思悔改:25赞美祂的父将福音向淳朴的人显明的智慧,28祂呼召所有感受自己罪担的人到祂面前来。
1 耶稣吩咐完了十二个门徒,就离开那里,往各城去传道,教训人。
吩咐完了。耶稣结束了第10章所记载对十二位门徒的指示。必须注意,太11:1属于太9:36至10:42的记叙,而不属于第11章的事件(见太9:36注释)。
就离开那里。耶稣差遣了十二位门徒以后(见太10:5注释),就由别的门徒陪同,到十二人没有去的加利利其他地区(见《历代愿望》360,488页;见太9:36;路10:1注释)。施洗约翰可能就是在第三次布道之旅期间被杀头的,因为他殉道的消息约在此时传到基督耳中(《历代愿望》360页)。约翰的门徒也是约在此时与基督及其门徒联合工作(《历代愿望》361页)。
2 约翰在监里听见基督所做的事,就打发两个门徒去,
[约翰的门徒前来询问:太11:2-6=路7:18-23。注释主要在《路加福音》。]
3 问他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4 耶稣回答说:“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
5 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
6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耶稣称赞约翰:太11:7-30=路7:24-35。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 。
7 他们走的时候,耶稣就对众人讲论约翰说:“你们从前出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
他们走的时候。暗示有关约翰的讲论在使者们转身离开时候立即开始。这些称赞的话显然不是说给约翰听的,也不是说给约翰的门徒们听的,因为基督即将要说的话会削弱祂要约翰的两个门徒带给他们老师的个人信息所含的力量(见路7:23注释)。
讲论约翰。第7-19节所记载对约翰的称赞有时被视为给他的悼词。此后约六个月,即公元30年逾越节前不久,约翰就被杀头了(见路3:19,20注释)。
要看。Theaomai(“关注”或“注视”)。听众中有许多人,也许是所有的人,都曾听过约翰传道。基督要他们分析一下自己对那“点着的明灯”(约5:35)的反应,以便更好地认识约翰的信息与基督自己现在所传信息之间的关系。关于约翰在旷野传道,见太3:1和路3:2注释。
芦苇。约旦河流域的芦苇十分茂盛。约翰短暂的传道工作大都是那里进行的。这里所用的比喻会使当时倾听耶稣讲论的人形象地回忆起施洗约翰传道的场面。救主提问的意思是:“你们出去走了那么远,只是为了看风中的芦苇吗?”当然不能把约翰比作芦苇,因为他的品格不是摇摆不定的。
8 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那穿细软衣服的人是在王宫里。
在旷野里最不可能看到穿细软衣服的人了。群众到约翰那里去的动机,不是去看时尚优质的衣服,也不是希望他能给其跟从的人提供这样的衣服。物质利益的盼望不会影响人回应这位旷野先知感化力。
9 你们出去究竟是为什么?是要看先知吗?我告诉你们,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
先知。prophētēs,源于pro“先”(指时间或位置)和phēmi“说”。所以先知实际上是代上帝说话,解释上帝对人旨意的人。关于其对应的希伯来词phrophētēs,见创20:7注释。先知是代言人,因为他是代表上帝说话。他是发言人,因为他的信息是传给人的。他是预言者,因为他预言将来的事件。现代人认为先知主要是预言将来的人。这种观念忽视了历史上一些最伟大的先知很少或根本没有预言将来事件的事实。先知只是传上帝信息的人。
比先知大多了。约翰是弥赛亚个人的先锋(见太3:3注释)。他负有历代以来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把弥赛亚介绍给世人。在约翰身上,结合了真先知全部的伟大品质。
10 经上记着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这个人。
经上记着说。这句话似乎是玛3:1的意译。
就是这个人。基督确认施洗约翰是玛3:1(以及赛40:3-5和玛4:5,6)的预言所期待的那一位。
11 我实在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洗约翰的;然而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妇人所生的。这显然是一个希伯来习语,意为“全人类”。
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见路1:15的注释。就品格,信心和忠诚而言,没有一位先知超过施洗约翰,也没有一位先知比他拥有更大的特权,就是在弥赛亚第一次降临时作祂个人的先锋(见《历代愿望》100页)。在旧约时代,每一位先知都可能乐意牺牲自己的特权而获得把基督介绍给世人的特权。他们像亚伯拉罕一样,都盼望基督降临的日子,即便凭着信心看见也很快乐(见约8:56注释)。
最小的。就是与其他在“天国里”的人相比。这里的“天国”当然是指约翰和基督所传在人心里的上帝恩典之国。这国是基督亲自带到人间的。
比他还大。他在道德价值,品格或成就上虽不如约翰伟大,但在亲自与基督本人联合的特权上却比约翰还大。在某种意义上说,约翰只是站在天国的门口朝里看,而耶稣最卑微的门徒却能与大君本人同在。
12 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
约翰的时候。就是施洗约翰宣扬弥赛亚和弥赛亚国度来临的时候,约从公元27年春至公元29年春(见太3:1注释;见本卷注释230页年表)。
到如今。就是从约翰于公元29年春被囚到当年的秋天(见路7:18注释)。关于马太的筵席(见太9:18注释),耶稣论禁食(可2:18-22),以及太11:7-30所记载约翰的门徒前去询问基督,引起祂讲论约翰等事件的时间顺序,见《历代愿望》275-277页。
天国。这是约翰讲道的主题,也是耶稣和祂门徒第三次加利利布道之旅的主题(见太3:2;4:23;10:7)。关于这一点和“天国”的意义,见太3:2注释。
努力进入。biazō(“使用武力”)。这句话的准确含义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是指众人热心地跟从耶稣。也有人认为是指上帝恩典之国所经历的暴力(见太3:2注释),因为许多聚集在约翰和耶稣身边的人很少或根本不懂天国的真正性质,硬要这样做(见可1:38注释)。在第三次加利利布道之旅结束,即公元30年的逾越节前不久(《历代愿望》364页),基督的声望处于颠峰时,人们竭力强迫祂接受属世国度的冠冕(见约6:15;《历代愿望》378页)。听约翰和耶稣讲道的人虽然非常热心,他们的热心却“不是按着真知识”(罗10:2)。在各种环境下,假装成朋友的人总是曲解真正的天国,阻碍其宗旨的实现。
13 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
众先知和律法。一般的顺序是“律法和众先知”(太5:17;7:12;22:40;徒24:14等)。这是一个常用的犹太词语,指《旧约》(见路24:44注释)。
说预言,到约翰为止。这句话的意思不很明确。也许上下文最有助于它的解释。基督刚才称赞约翰是所有先知中最伟大的(见第11节注释)。他有权宣布众先知所见证的那一位来临,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最伟大的(见路24:27;约5:39,46)。旧约的众先知都盼望约翰的时代,并说到弥赛亚要在那时显现(彼前1:10,11)。因此可以说,旧约时代的先知职责在约翰身上达到了顶峰。而且太11:14所说约翰是“那应当来的”,完全可以视为第13节的解释。
14 你们若肯领受,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
若领受。就是接受约翰应验《旧约》预言的真正身份。
这人就是以利亚。约翰不是从天而降的以利亚(见约1:21),而是带着“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见路1:17注释),和与以利亚相似的任务,即呼召人们悔改(见太3:2注释)而来的。
15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这是基督常用的严肃告诫的话,强调刚才所说的重要真理(见太13:9,43;路14:35等;参启2:7,11)。从广义上说,凡有“耳”的,都应该听。但是基督可能主要指属灵上的专心;心地诚实的人,藉此认识到祂话语的真正意义,并受到启发(参赛3:9,10)。
16 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呢?好象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说:
我可用什么比。这是犹太人引出一个比喻的常用语。耶稣在7-15节中把人们的思想指向约翰使命的本质和宗旨;现在(第16-24节)祂又转向以色列人对祂使命的态度,与他们对约翰及其工作的态度进行比较。
这世代。路加是说“这世代的人”(路7:31)。基督当然是指祂说话时代的以色列人,特别是指曾听过约翰宣布,后来听耶稣亲自宣布弥赛亚国度,并目睹伴随着宣告的“异能”的人(太11:21,23)。“这世代”所获得的特权比任何旧约时代要大得多。但尽管拥有空前的机会,却很少人“有耳可听”(见15节注释),认识到施洗约翰和耶稣的使命的真正意义。在他们一方面,文士和法利赛人公开拒绝了基督,并宣称祂是骗子(见《历代愿望》213页)。但他们至少不敢公开对施洗约翰抱这种态度(见太21:23-27)。因为平民“真以为约翰是先知”(可11:32)。后来他们都乐意听基督的话(见可12:37)。最终他们中有许多人认定祂是一位先知(见太16:13,14)。所以基督这里和随后的话特别适用于犹太领袖,并在广义上适用于全体以色列人。
施洗约翰是旧约时代和新约时代之间的桥梁(见《历代愿望》220页)。旧约时代结束于他要来的预言(见玛3:1;4:5,6注释),而新约时代则开始于这个预言的应验(见太3:1-3;可1:1-3)。《旧约》先知预言的信息都集中在弥赛亚的来临和预备好一班人准备迎接祂(见太11:13,14)。旧约时代随着约翰而达到了高潮,并让路给新约时代。听见约翰见证的世代也目睹了弥赛亚的来临和祂国度的建立。这个世代最终还见证了《旧约》先知有关耶路撒冷和犹太民族预言的完全应验(见太23:36;24:15-20,34注释)。
孩童。这个场面是任何东方城镇或乡村所常见的。那里的街道既是游乐场所,也是通道和市场。
街市。Agorai,“市场”,“集会”或“公众聚集处”,因此指聚集交易和谈话的地方。“街市”原先与买卖无关,但后来当建筑物用于民间交易时,它就成了主要做买卖的场所。在城市里通常有一个大型的公共广场。在乡村,时常就只能设在街道上。
17 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
我们吹笛。这里显然用几批玩耍的儿童作为比喻。一批儿童想模仿喜庆的场面,比如婚宴。
你们不跳舞。另一批儿童心情不佳,不肯表演,以回应第一批儿童的提议。
我们举哀。thrēneō(“哀伤”或“哀悼”)。继续玩耍儿童的比喻(第16节)。在马太的记录中,第一批儿童似乎在说:“你们既心情不佳,我们就玩葬礼吧”。在东方国家,葬礼总是伴随着大声张扬的哀号。家里如果死了人,一般就会雇人先在家里哭丧,后在出殡的队伍中哭丧(见太9:23;见可5:38注释;参耶9:17)。
你们不捶胸。直译是“你们没有悲伤捶胸”。儿童的第二个建议显然也没有令他们的玩伴欢心,因为他们似乎决心不高兴。问题不在于他们喜欢悲哀还是跳舞,而是他们不愿意去做别人所建议的事情。该比喻在这里的应用是很明显的。不想做任何事情的儿童代表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既批评约翰也批评耶稣(见第18,19节注释)。
18 约翰来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说他是被鬼附着的;
也不吃。约翰是拿细耳人(见太3:4注释),不出席别人可以自由参加的宴饮。他可能希望他的门徒也效法他的榜样。路加的记载是“不吃饼,不喝酒”(路7:33)。约翰节制刻苦的个人生活,对全体百姓没有什么吸引力。许多人显然把他当作狂热者而予以拒绝了,并以此作为他们不悔改和接受他洗礼的藉口。真正令许多人感到不快的,乃是施洗约翰斥责他们放任和奢侈。这种斥责包含在他的生活榜样中,也许还从他的教训中表达了出来。这等人认为约翰所主张的宗教和生活方式似乎是可悲的。他们厌烦了约翰不断提醒他们需要悔改。他们觉得约翰的呼召带悲哀的色彩,所以不愿意响应(见太11:17注释)。
他是被鬼附着的。或患有精神病(见可1:23注释)。宗教领袖们对基督也作出同样的指控(见太9:34注释)。这只是人不接受呼吁悔改过新生活之信息的藉口。
19 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人又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有古卷作“但智慧在行为上就显为是”)。
人子。见可2:10注释。
也吃也喝。见赛22:13;太24:38。
贪食好酒的人。这个指控当然是夸大和歪曲事实的,为了暗示一种完全不符合事实的状况。基督善待贪食好酒的人,批评祂的人就以此藉口,指控祂与那些人同流合污。犹太人想强迫耶稣采纳仪文的禁食,结果没有成功(见可2:15-17)。这些批评者在喜欢禁食时就禁食,喜欢宴乐时就宴乐。他们不认可约翰节制的生活,也不赞赏耶稣与需要祂帮助的人正常地交往。
朋友。这是问题的关键。耶稣善待他们所藐视和排斥的人。
税吏。见本卷注释第66页;见路3:12注释。批评基督的人责难祂的动机。祂与“税吏和罪人”交往,是为了感化他们变得像祂一样。但批评者们指控祂这样做是为了变得与他们一样。
智慧之子。有文本为“智慧的行为。但意思都是凭结果来判断智慧。所以他们纠缠不休地为一件事批评约翰,又为了一件相反的事批评耶稣(第18,19节),就表明他们完全缺乏智慧。约翰和耶稣都是受上帝的智慧所引导的。这可以从他们工作的成果上看出来。许多人回应约翰的工作而悔改了(见太21:31,32;可11:32;路7:29)。众多的人回应耶稣的传道,都喜欢听祂(见可12:37)。
20 耶稣在诸城中行了许多异能,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就在那时候责备他们,说:
许多异能。见本卷注释208页。
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尼尼微人对约拿警告的回应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拿3:5)。拥有最多亮光的人往往反应最消极,而只有一点亮光的人却往往很珍惜。
21 “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
哥拉汛。只在本节和相应的路10:13提到,没有排在约瑟弗斯所列加利利城镇和乡村的名单里。可能靠近迦百农和加利利海,哥拉汛通常被认定为胡姆丘(Tell H?m)以北约2英里的凯拉泽遗址(Khirbet Ker?zeh;见太4:13注释)。
伯赛大。源于亚兰语Beth sayeda',“打渔(或打猎)的屋子(或场所)”。伯赛大在加利利海北端。约旦河在离此东边不远处流入加利利海。分封的王腓力(见路3:1注释)重建了该城,命名为伯赛大朱莉娅,为尊荣奥古斯都皇帝的女儿朱莉娅(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xviii.2.1)。在这一带唯一记录下来的基督神迹是使一个盲人复明(见可8:22-26)。
祸。ouai,有时译为“哀哉”(启18:10,16,19),预期迫近的痛苦,灾难或厄运
异能。除了可8:22-26所记载的神迹,没有其他在哥拉汛或伯赛大神迹的记录。但福音书当然只记录了基督全部神迹的很少一部分(见约20:30;21:25)。
推罗和西顿。见《SDA圣经注释》卷二67-69页。几个月后,耶稣对推罗和西顿的边境进行了短暂的访问(见太15:21-29)。
披麻蒙灰。麻衣通常为恳求和哀悼的人所穿,还表示悔改(见斯4:1注释)。
22 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
审判的日子。见太3:12注释。
还容易受呢!见太10:15注释。上帝衡量人的生活,将视他们是利用还是忽略了机会。责任的追求将按照人运用上帝所赐亮光的状况而定。
23 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或作“你将要升到天上吗”),将来必坠落阴间;因为在你那里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所多玛,他还可以存到今日。
迦百农啊,你。见太4:13;可2:1注释。本节描述迦百农的话,其语气与赛14:13,15描述路锡甫的话十分相似。
升到天上。也可译为问句:“你将要升到天上吗?”迦百农似乎以其加利利主要犹太城市的地位和势而自豪(见太4:13注释)。
阴间。hadēs,源于两个希腊词语,a(“不”)和idein(“看见”),所以直译是“看不见”,意思是“看不见的(世界)”,死人的领域或住所,因此是指“死亡”或“坟墓”。在犹太人的用语中,she'ol指所有死了的义人和恶人暂时的居所。关于she'ol,见撒下12:23;箴15:11注释。关于“死门”,见诗9:13注释。《新约》中hadēs的用法与《旧约》中she'ol的用法相同。表示“阴间”的hadēs与表示地狱的Gehenna(欣嫩子谷,希腊语geenan——火的“地狱”)有重大的区别(见太5:22注释)。七十士译本通常把是希伯来词she'ol(“坟墓”)译为hadēs;如在何13:14中,she'ol(中文为“阴间”)富有诗意地与maweth(“死亡”)并列。这里的“阴间”和“死亡”都拟人化了。Hadēs一词出现在小亚细亚的许多古老的墓碑上,表示某人的“坟墓”。
参赛14:15“必坠落阴间”。
所行的异能。见第20节;见本卷注释第208页。
所多玛。见太10:15注释。
还可以存到。参耶17:25,27论耶路撒冷的话。
24 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你还容易受呢!”
见太10:15注释。
25 那时,耶稣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
那时。无法确定“那时”是暗示25-30节与7-24节是耶稣在同一场合说的,即在约翰差来的两个门徒离开之后(第7节),或者“那时”只是一种通用的语言手段,把这段话与前面的话(第7-24节)松散地联系起来。《路加福音》相应的经文(路10:21,22)特地把这段话放在七十个人回来之后(第17,21节),可能是公元30年秋末,比《马太福音》中所暗示的背景晚了约一年。基督当然有可能在两个场合说过相似的话。
在《马太福音》中,约翰门徒来访(第2-6节),耶稣表扬约翰(第7-15节),祂为拒绝祂信息的人悲哀(第16-24节),祂对接受祂信息之人的称赞(第25-30节),似乎是一连串的教训,在时间上与差遣十二个人有密切关系(太9:36至11:1)。
根据《历代愿望》342页,马太家的筵席与耶稣医好睚鲁的女儿是在同一天。那是在第二次加利利布道之旅结束之时(见太9:18;可5:21注释)。马太的筵席之后,门徒来问耶稣禁食的问题(见太9:14-17;《历代愿望》275页)。禁食的提问之后,约翰的两个门徒来问关于耶稣弥赛亚的身份问题(《历代愿望》276页)。那两个门徒离开后,耶稣随即称赞施洗约翰(《历代愿望》218页)。由此可见,无论从思路上和时间上,似乎都应把太11:2-19看作同一个场合的事情,发生在第二次加利利布道之旅结束(可能是在公元29年秋,见路8:1注释)与次年春初,即公元30年逾越节前(见路3:19,20注释)施洗约翰的殉难之间。这一连串事件显然不可能发生约翰去世半年多后差遣七十个人的时候。根据这里所提出的原因,也不能以路7:17-19为由,将之定在第二次布道之旅的早期。
本注释把太11:7-30的讲论视为一个整体,定在公元29-30年的冬天。一年以后耶稣在比哩亚传道的时候,重述了其中的部分内容(见《历代愿望》488页;《马太福音》第三章补充注释二)。
父。见太6:9注释。
我感谢你。这是一句快乐赞美的话,承认上帝做本节之事的智慧。环境从外表上看十分令人灰心(第20-24节),因为以色列领袖和许多大城市都不肯接受福音的信息,但耶稣从许多平民都“喜欢听祂”中,看到了欢喜快乐的理由(见可12:37)。
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这里说上帝将真理向某些人隐藏,却向某些人显示。但“聪明通达人”,即以色列人领袖,原享有与他们的同胞一样甚至更多的机会来认识耶稣。事实上耶稣早期的服务都集中犹太地区,让犹太领袖有机会考虑祂就是预言中弥赛亚的证据(见太4:12注释)。况且他们精通圣经,比半文盲的平民更应明白预言的宗旨,认识到它应验在耶稣及其使命之中(见太2:4-6注释)。可是以色列领袖竟选择拒绝上天所赐下的优厚亮光(见何4:6;《历代愿望》30页)。上帝并没有偏待人。
这些事。可能指基督的“异能”(第21,23节)。这些异能要为祂信息的有效性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见约5:36;10:38;14:11;《历代愿望》406,407页)。“这些事”的意义向那些闭目不看的人隐藏。上帝从不将真理强加于不接受的人(见太7:6注释)。
婴孩。Nēpios,引申为“幼稚的”,“简单的”,“不熟练的”,可能源于希腊语的nēpeleō(“无能的”,“软弱的”。该词也可以指孩子或任何缺乏技巧和悟性的人。希伯来语的pethi(见诗19:7;119:130注释)有时在七十士译本中译为Nēpios。博学的拉比视没有文化的渔夫和农民,即平民(`amme ha'ares)为律法上的“婴孩”。基督事实上是说:“你们愿意的话,可以称平民为‘婴孩’,但是在承认弥赛亚的预言应验在我身上的事上,他们确实表现出更高的识别力。”那些没有装作有学问的人比国中自称有智慧的人显出更高的智慧。基督所说的“婴孩”,首先可能指门徒。
26 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27 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
交付。Paradidōmi(“交托”)。基督在这里指祂为拯救世人而成为天父代表的神圣托付,正如本节的下文所说明的。人类堕落以来,“天庭和人类之间的一切交往,一向是藉着基督来进行的”(《先祖与先知》366页)。关于拯救这个世界的“一切所有的”都已经委托给祂了。基督奉父“差遣”“来到”这个世界,要完成祂对堕落人类的神圣旨意(见约4:34)。基督既完成了祂的使命,就接受了“所有的权柄”(太28:18),并对所有凭着信心来到祂面前的人“拯救到底”(见来7:25)。
我父。见太6:9注释。
知道。原文暗示充分了解或领会。人类不可能完全理解上帝赐下耶稣的无限智慧和慈爱。
除了子。暗示连天使也不完全理解上帝品格的良善。但他们在与一切受造生灵配合执行救恩计划的时候,可能对祂有更多的了解。唯有耶稣把天父彰显出来,因为只有祂充分了解天父。
子所愿意指示的。见第25节注释。
没有人知道。撒但引诱人把上帝描绘成严厉苛求的工头。但实际上祂是一位慈爱的上帝(约壹4:8),“宽容我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参结18:23,32;33:11)。基督来是要彰显天父。认识天父就是爱祂并侍奉祂。
28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凡劳苦。基督在这里不是指身体上的劳累,而是指真正使人愁烦担忧的心灵“劳苦”。这个邀请对广大听众特别有吸引力,因为以色列的宗教已退化成无意义的“劳苦”,试图靠行为得救。
重担。全人类都担负着许多重担,其中最重的就是罪担。除了全人类所共同担负的“重担”之外,文士和法利赛人还把其他许多“重担”,就是“难担的重担”(太23:4)放在犹太人的背上。百姓担着拉比规条的重担。这些规条一辈子也学不完。拉比规条给担负罪担(《历代愿望》328页)的人心灵带来的不是“安息”,而只能扑灭百姓残存的生命火花和盼望。那些努力遵循拉比规条的人在重担之叹息,而许多人,如“税吏和罪人”,则彻底放弃了希望。他们被排除在宗教上体面的范围之外,不再称自己相信宗教。耶稣来解救的病患,正是这些不幸和令人灰心的后果。
到我这里来。基督实际上是说:“不要指望通过请教所谓“聪明”“通达”的人(第25节)来寻找生命之道,即通往真智慧和‘安息’的道路。他们只是“瞎子领瞎子”(见太15:14)”。要“到我这里来”。唯有基督了解天父;所以唯有基督才能把天父表明出来(见太6:9注释)。基督用这句仁慈的话语邀请众人(《历代愿望》328页)作祂的门徒。作门徒的邀请包括负耶稣的“轭”(太11:29)。
安息。Anapausis(“间歇”,“停止”,“休息”,“暂缓”,“消遣”)。Anapausis在七十士译本中通常指安息日的“安息”。Anapausis指暂时停工,而不是长期休息。到基督面前来的人不是要停止工作,而是不再“为必坏的食物劳力”,在这种辛劳中筋疲力尽。他们“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见约6:27注释)。那些以为自己可以靠“难担的重担”赚得救恩的人,可悲地忽视了基督的“轭是容易的”,祂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30)。
29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柔和。Praüs(“温柔”或“温和”)。驯养的动物被称为praüs;它们既顺服又平和。“柔和”的人对他人只怀善意(见太5:5注释)。
谦卑。自视卑微的人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把别人看得比自己好。基督既然“柔和谦卑”,就是一位有同情心的教师。向祂学习的人也会变得“柔和谦卑”。没有学会“柔和谦卑”的所谓基督徒是尚未就读于基督的学校(见腓2:2-8)。
负我的轭。就是接受生命之道基督的约束与训练。“轭”原是用来获得配合的服务工具。自古以来,轭一直是顺服的标志,特别指顺服一位征服者。一位获胜的将军会在两支矛上放一个轭,使败军从底下经过,作为屈服的表示。“负轭”常用来表达顺服与奴役(参耶27:1-11,17;耶28:1-14)。
轭的目的不是加重牲口的负担,而是使担子更加轻松;不是更困难,而是更容易。所以“轭”的真正意义就鲜明了。基督用“我的轭”指祂的生活方式。基督的“轭”就是上帝的律法所归纳、登山宝训所彰显的上帝旨意(见赛42:21;《历代愿望》329页;见太5:17-22注释)。基督在这里所用的比喻不是祂的听众所不熟悉的,因为拉比也把律法(见申31:9注释)称为“轭”,不把它作为一个重担,而是作为一种约束,指人应该遵循的生活方式(《米西拿》Aboth3.5,《塔木德》松奇诺版29,30页;Berakoth2.2;《塔木德》松奇诺版75页)。
你们。Psuchai(“心灵”),单数是psuchē(见太10:28注释)。
得安息。见第28节注释。那些得享耶稣所说安息的人必行在“古道”中,并让自己的生活与上帝所选择的“善道”保持一致(见耶6:16)。
30 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容易的。Chrēstos(“适于使用的”,“好的”,“仁慈的”或“愉快的”),不是相对于困难的“容易”。
我的担子是轻省的。真正爱基督的人必乐意遵行祂的旨意(见诗40:8注释)。那些背负顺服夫子的“轭”,“来”到祂学校里“学习”的人,必得享祂所应许的心灵安息。律法之义的重担,试图靠自己行为的功劳而不靠基督功劳得救的重担,以及罪恶本身更重的担子,都解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