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二 章
提要:1 要及时纪念创造主。8 传道者要教诲人。13 敬畏上帝是解除空虚的良方。
1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
年幼。见传11:9注释。年轻是精力最旺盛的时期。要把生命的最佳活力奉献给上帝,用来荣耀祂。
衰败的日子。指衰老,与人生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年龄相对照。衰老带来了虚弱和病患。日子是“衰败”的,因为充满悲伤和苦恼。
毫无喜乐。原文“喜乐”是强调的。年轻人的梦想,激情和盼望消失了。生命中不再有热情。参巴西莱的经历(撒下19:34,37)。
当记念。该词把本章与11章,尤其是11章9节联系起来,但不含时间概念。
造你的主。原文使用了动词“创造”的分词形式,与创1:1相同。指出上帝是宇宙的设计者和创造者。该词原文为复数,与创1:1的“上帝”相同(见创1:1,26,27注释)。
2 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反回,
不要等到。2-6节富有想象力的比喻,有不同的解释。许多注释者,包括犹太人和基督徒,把这一段理解为指人生日落之年体力的减弱。他们还把各个比喻解读为人体的各个部位。所罗门在这里无疑用高超的文学技巧描写了年老和死亡,尤其是1,5,7节。这段文字总的意思清楚的。就是要在年老之前“记念”自己的创造主,并且奉献自己的生命,并追求与这样的责任感和命运观相称。当然这也是整部《传道书》的主题。
幸亏所罗门在漫长的人生行将结束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创造主。本书生动地描述了他忘记上帝,追求愚昧的人生。他回顾自己浪费了的光阴,愿意劝勉别人不要重蹈覆辙,品尝他从前追求幸福却一场空的滋味。但在解释他比喻的细节时要十分小心,因为圣经没有明确地提供这些象征词的解释。任何解释均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个人的看法。以下2-6节的注释仅供参考。
日头。这里用天色变暗象征第1节所说年老“衰败的日子”。一些注释者把它解释为视力的减退。犹太注释者甚至对细节进行诠释,认为“日头”代表前额,“光明”代表鼻子,“月亮”代表灵魂,“星宿”代表面颊。
云彩反回。犹太注释者认为这是指视力因在困境中长期哭泣而减弱。但最好把这个词组理解为泛指年老体衰的状况。
3 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
看守房屋的。可能泛指身体的衰老。有些犹太注释者认为是指胁腹和肋骨;还有人认为是指手和臂。
有力的。即“有力气的人”或“有效能的人”。通常指小腿和大腿。也有人认为是指膝盖和脚,或脊椎。
屈身。或“变为弯曲的”(见传1:15;7:13,用了同一个希伯来语动词)。
推磨的。是阴性词语,指家庭妇女推磨(见出11:5;太24:41)。有些注释者认为是指牙齿(见耶25:10)。
稀少。“推磨的”稀少,可能指老人咀嚼的牙齿稀少,无法嚼碎维持生命的食物。
从窗户往外看的。这是阴性词语,指东方家庭中的女性,很少公开露面,往往通过自家的花格窗往外窥视(见创18:10注释;又见士5:28;撒下6:16)。
昏暗。指女人从花格窗往外看,看不清楚(见创27:1;参申34:7)。
4 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雀鸟一叫,人就起来,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
街门关闭。街门原文是双数,故表示门的两叶。犹太注释者认为这是喻指人体的毛孔,或上下唇。
雀鸟一叫,人就起来。一般认为指老年失眠,被黎明第一声鸟叫惊醒。
唱歌的女子。原文指发音和歌唱的器官,即声带。可能指老人嘶哑微弱的声音。
5 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
怕。老年人必须步步小心。他们往往怕上大路。他们的骨头松脆易碎,摔倒或遇其他事故时容易骨折,而且恢复缓慢。此外,呼吸短促和身体僵硬,使爬高变得十分困难。
开花。杏树是巴勒斯坦最早开花的树。喻指年老的白发或秃顶。杏树开满白花可能使所罗门想起老人的白头。
蚱蜢。可能代表琐碎小事(见民13:33;赛40:22)。老年人往往认为琐屑小事是很大的负担。
人所愿的也都废掉。直译是“马槟榔要失效”。 马槟榔据认为有催情的作用(见创30:14注释。)。译者们认为“所愿的”是“性欲”的委婉说法。
人归。参伯20:21;路16:9节。
吊丧的。见撒下3:31;耶22:10,18。
6 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银链。这里的“链”指粗壮的链或索(见该词撒下17:13;王上20:32的译法)。银子寓指人所珍重的东西。这里可能指人的最大财富——生命。。把“银链”和“金罐”解释为脊椎和大脑,虽然出于文学上的考虑,并可能反映了所罗门写作时的真实思想,但缺乏明确的圣经依据(见对传12:2节的注释)。
折断。或“被拉断”。可能指用银索悬挂的大吊灯。绳子拉断后,灯就摔碎在地上。
瓶子。千百年来,东方女子都用瓦罐到村井打水(见创24:14,15;约4:7,28等)。这里描述瓦罐被打碎的情形(见利6:28;15:12)。东方的村井通常设有木轮或木叉。每个村民都自带绳子和罐子。连续的使用和气候的影响,最终会使轮子瓦解。本节的泉或井无疑喻指生命(见诗36:9;参约4:10;7:37)。第5节的各个比喻都代表死亡。
7 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上帝。
尘土。指人的肉体(见创2:7)。
仍归于地。人死后(见第1,5,6节)肉体腐烂并回归造他的元素,人“睡在尘埃中”(伯7:21;参传17:16;20:11;21:26)。复活的时候,那些目前“睡”在尘埃中的人会起死复生(见但12:2;约11:11-13,23-26;帖前4:13-17)。
灵(ruach,“气息”,“风”“灵”,见民5:14注释)。在《旧约》中,Ruach 译为“气息”33次,如结37:5;“风” 17次,如创8:1;“灵”76次,意即“精神”(士15:19);“胆气”(书2:11),“怒气”(士8:3),以及相关性情(赛54:6)。Ruach 有25次用来表失人和动物的生命,如诗146:4;有3次表达人内心的情感,如在撒上1:15;有9次是“心思”,如结11:5节;3次是“心” (代下29:31);16次是道德品格,如结11:19节;94次是“上帝的灵”,如在赛63:10节。在旧约圣经中ruach共出现379次,没有一次是表示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的智慧实体。这样的想法是没有圣经教训为依据的(又见创2:7;35:18;民5:14;传3:19-21注释;参民5:2;9:6注释)。本节中文中归于上帝的,就是上帝赐给人和动物的生命(见传3:19-21注释,该处ruach 译为“气息”)。
8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虚空。见传1:2注释。
9 再者,传道者因有智慧,仍将知识教训众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陈说许多箴言。
传道者。见传1:1注释。
知识。希伯来语经文从措辞的顺序上强调了“知识”。所罗门所写的范畴中,“众人”是受到教育的阶层。
陈说。或者“作”(见王上4:32)。
10 传道者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是凭正直写的诚实话。
可喜悦的言语。直译是“令人愉快的言语”。作者尽量给文章披上文学的色彩,给它的写作对象看,就是那些自以为在世事上聪明的人。
正直。他尽力采用令人喜爱的文学形式,但没有对真理产生负面影响。
11 智慧人的言语好像刺棍;会中之师的言语又像钉稳的钉子,都是一个牧者所赐的。
刺棍。用来激发行动,获得效果。受刺激可能是痛苦的,但往往能产生其他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见来12:11。
钉稳的钉子。钉子或桩一旦钉入就很难拔出(见赛22:23)。见解一旦讲透,就会留在心中不易忘记。 “钉稳”一词通常指“种植”,寓指“建立”。
会中之师。直译是“聚集的主”。 “会”字源于'asaph(“聚集”,见出3:16;23:10;得2:7;珥2:16)。'asaph通常指人的聚集,但也可指聚集或者收集其他东西,依上下文而定。在11节中, “会中之师”与“智慧人的言语”形成诗体的 对称。为了保持意义的对称,必须把“会”理解为智慧语言的“收集”,而不是人的“聚集”。“师”字通常指品质和结构的高贵。该词组可译为“智慧语言的精选”;后半句可译为“一个牧人的精选集,像钉稳的钉子”。“传道者”就这样把自己的劝勉比作刺棍,促使人们遵循智慧的道路,又如钉稳的钉子,以致劝勉不会被忘记。
12 我儿,还有一层,你当受劝戒: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受劝戒。即“警告”。
著书多。所罗门所指的也许是那些为了荣耀作者或书中人物,而不是为了传播有用的知识而写的书籍。真正值得阅读的书是多么少啊!所罗门无疑读过他所能找到的一切“书”,也许包括当时题材广泛的迦南文献(见本书卷一124-129页;卷二37,44页;士1:11注释),和著名的埃及智慧文学(见王上4:30)。
读书多。为了读书而读书,像所罗门那样付出毕生精力,结果证明为白费心机,脱离实际,因而是“虚空”的。学习只有为了追求超过书本自身的更高目标时,才能避免“身体疲倦”。如果人认识到一切真理的作者乃是“智慧得开端”(诗111:10),并以学习为追索上帝心意,好在生活上符合上帝造我们之旨意的手段,学习就会成为一种令人兴奋和乐事。异教作者的哲学推理与基督教的理念是毫不相干的(见《基督教育之研究》444页)。
13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上帝,谨守祂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或作:这是众人的本分)。
敬畏上帝。见申4:10;6:2;路1:50注释;又见启14:6,7。
诫命(miswah)。见诗78:1-7。常用来表示上帝的训诫,肯定包括道德律。Miswah 和torah(“律法”,见民19:14注释)实际上是同义词。
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第13节最后的“人”是指“所有的人”。“这”显然是指前面“敬畏上帝,遵守祂的诫命”的话。“本分”在原文中是没有的。“众人”的说法还出现在传3:13;5:19中。所罗门在这里认为,认识上帝和顺从祂智慧的要求乃是人生之最高宗旨。保罗在徒17:24-31和罗1:20-23中阐述了同样的真理(见雅2:10-12)。
人的本分和命运就是顺从上帝。他这样做就能得到最高的幸福。无论他的命运如何,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他的本分就是凭着爱心顺从自己的创造主。
14 因为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上帝都必审问。
事。即“行为”。言语和行为都要受到审判(太12:36,37)。但是上帝还有更高的要求:在意念上也要顺从(见林后10:5;见太5:22,28注释等)。
一切隐藏的事。人可能想对同胞隐瞒自己的言行,但是“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来4:13)。连我们的心思意念都要受上帝的监察(撒上16:7;诗7:9;耶17:10;参徒1:24;来4:12)。上帝了解我们内心的动机;祂知道有多少真光透入我们心灵的黑暗之中。祂要我们对每一线真光负责(见罗2:16;林前4:5)。在最后交帐的大日,那些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将进入天国(太77:21-27)。自称效忠上帝,但又不顺从上帝出于智慧和慈爱所赐予我们任何要求的人,实际上就是否定了自己的表白(见约15:10;约壹2:3-6)。若无行为,就是拜祂也是枉然(见可7:7-9),因为在那个大日,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太16:27;参启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