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06约书亚记 > 正文

约书亚记08--SDA圣经注释

第 八 章

提要:1 上帝鼓励约书亚。3 攻取艾城的策略。29 把艾城王的尸体挂起来。30 约书亚筑坛,32 将律法抄写在石头上,33 宣读祝福咒诅的话。

1 耶和华对约书亚说:“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你起来,率领一切兵丁上艾城去,我已经把艾城的王和他的民、他的城,并他的地,都交在你手里。

  惊慌。亚干的罪及其后果一定使约书亚非常灰心。但现在既然他已经执行了上帝的旨意,除去了营中的罪恶,上帝就赐给他新的勇气继续征战。

  率领一切兵丁。探子曾向约书亚建议不必派所有的人去进攻艾城(7:1节),结果他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人的智慧,指导了这一步计划,因过份自信,结果失败了。现在上帝似乎用间接的方法责备他们只是部分参与的计划。祂指示所有的人都要参与攻城,并分得一份掠物。今日上帝的圣工也是这样。所有的人都要参加福音的工作,并领取奖赏。

2 你怎样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当照样待艾城和艾城的王。只是城内所夺的财物和牲畜,你们可以取为自己的掠物。你要在城后设下伏兵。

  上帝亲自指示了战略的细节。约书亚本来应该在上一次攻城之前等待上帝这样的指示。我们常常跑到上帝前面去,走在我们自己点燃的火把中(见赛50:11),还以为自己是在执行上帝的旨意。在人生的每一步,我们都应恳切求问:这是上帝的旨意吗?

3 于是,约书亚和一切兵丁都起来,要上艾城去。约书亚选了三万大能的勇士,夜间打发他们前往,

  本章的确切人数很难确定,因为叙述十分简单。1和3节的“一切兵丁”似乎暗示上帝命令所有的战士都参加这场战斗。本节提到三万人“埋伏在伯特利和艾城中间,就是在艾城的西边”(第9节)。而12节则提到他挑了约有五千人埋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间,就是艾城的西边”。后一批人可能是专门安排的另一支伏兵。若是这样,这两支伏兵和约书亚所率领的主力部队就构成了参战的全部兵力。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三万人等待约书亚的信号放火烧城。另外五千人,圣经没有记载他们得到什么指示。有人推测他们的任务可能是要防备伯特利的敌人来增援艾城(见第12节注释)。

4 吩咐他们说:“你们要在城后埋伏,不可离城太远,都要各自准备。

5 我与我所带领的众民要向城前往。城里的人象初次出来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在他们面前逃跑,

6 他们必出来追赶我们,直到我们引诱他们离开城;因为他们必说:‘这些人象初次在我们面前逃跑。’所以我们要在他们面前逃跑,

7 你们就从埋伏的地方起来,夺取那城,因为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必把城交在你们手里。

8 你们夺了城以后,就放火烧城,要照耶和华的话行。这是我吩咐你们的。”

9 约书亚打发他们前往,他们就上埋伏的地方去,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间,就是在艾城的西边。这夜约书亚却在民中住宿。

  在民中。就是在主力部队所驻扎的吉甲。

10 约书亚清早起来,点齐百姓,他和以色列的长老在百姓前面上艾城去。

  百姓。按第11节的解释,当然是指战士。七十士译本为“掩护百姓”。也许约书亚暗暗地下达最后的指令,叫他们出发隐蔽,等待时机。他们那天晚上在城北安营。七十士译本为“在东边”。在艾城遗址泰勒(et-Tell)的北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峡谷。他们可能就是在这条峡谷的北面驻扎的。

11 众民,就是他所带领的兵丁,都上去,向前直往,来到城前,在艾城北边安营。在约书亚和艾城中间有一山谷。

12 他挑了约有五千人,使他们埋伏在伯特利和艾城的中间,就是在艾城的西边,

  五千人。见第3节注释。以下的话解释了这些人的任务。有两条山谷在艾城(现在的泰勒et-Tell)和伯特利(现在的拜廷Beit?n)之间汇合。放火攻城的三万人驻扎在靠近艾城的山谷中。当他们前去攻城时,必须有人在后面掩护,并阻击从伯特利出发增援艾城的部队。因此这五千人安排在另一条山谷,监视西面伯特利的动向。他们可能要对付来自伯特利的军队,防止他们从后面袭击约书亚的部队。第17节中提到伯特利人果然出来追赶以色列人,证明这五千人可能卷入了又一场战斗。

13 于是安置了百姓,就是城北的全军和城西的伏兵。这夜约书亚进入山谷之中。

  山谷。源于emeq ,一块宽阔的低地。这似乎不是第11节所提到的山谷(原文是gai)。圣灵没有告诉我们约书亚为什么要进入这个山谷。我们推测在战斗临近的时候,约书亚进入谷中祷告,以确认不会有什么东西阻碍上帝的祝福和最后的胜利(参撒上17:3)。

14 艾城的王看见这景况,就和全城的人,清早急忙起来,按所定的时候,出到亚拉巴前,要与以色列人交战;王却不知道在城后有伏兵。

  艾城的王看见这景况。直译是“根据国王所看见的。”他立即采取行动。可能艾城的哨兵发现了约书亚和他的部队,立即报告了国王。国王就下达命令,召集官兵出去迎击以色列人,希望再一次轻松取胜。

  按所定的时候(lammo`ed )。七十士译本为 “直接地”,叙利亚译本为“在谷中”。把mo`ed改为mored,就成了“下去。”

  亚拉巴前。原文`arabah 意思是“荒场”。加上冠词就特指约旦的山谷或平原。以色列人的逃跑可能把他们诱往吉甲。

15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在他们面前装败,往那通旷野的路逃跑。

16 城内的众民都被招聚,追赶他们;艾城人追赶的时候,就被引诱离开城。

  城里的百姓可能被传令官召集在一块。以色列军队的突然逃跑似乎使他们大为吃惊,因为艾城的居民没有料到这一点。艾城人自卫的勇气至少要超过他们的邻居耶利哥。他们敢于主动出击。上一次的胜利使他们对这次的成功满怀信心。但他们的热心被误用于敌挡上帝了。所有违抗上帝的人都是这样。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在为谁发热心?如果我站在错误的一边,唯一理智的选择就是投降。如果我站在上帝一边,我就是在用自己的全副精力“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提前6:12)。

17 艾城和伯特利城没有一人不出来追赶以色列人的,撇了敞开的城门,去追赶以色列人。

  伯特利城。它和艾城只有数里之遥。两城之间可能有一套报警系统。当一方受到攻击时,马上通知另一方前来援助。另外五千人的任务也许就是阻击伯特利的援军。伯特利城要到后来才完全攻取(见士1:22)。进攻艾城时所发生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伯特利人的征服,推迟了该城的攻克。

18 耶和华吩咐约书亚说:“你向艾城伸出手里的短枪,因为我要将城交在你手里。”约书亚就向城伸出手里的短枪。

19 他一伸手,伏兵就从埋伏的地方急忙起来,夺了城,跑进城去,放火焚烧。

  希伯来文的“放火”有“点火”的意思。这个词与第28节的“焚烧”不一样。他们点火烧城,但没有烧毁。第28节则有烧毁的意思。这两处的记录并无矛盾之处。

20 艾城的人回头一看,不料,城中烟气冲天,他们就无力向左向右逃跑。那往旷野逃跑的百姓便转身攻击追赶他们的人。

21 约书亚和以色列众人见伏兵已经夺了城,城中烟气飞腾,就转身回去,击杀艾城的人。

22 伏兵也出城迎击艾城人,艾城人就困在以色列人中间,前后都是以色列人。于是以色列人击杀他们,没有留下一个,也没有一个逃脱的,

23 生擒了艾城的王,将他解到约书亚那里。

24 以色列人在田间和旷野杀尽所追赶一切艾城的居民。艾城人倒在刀下,直到灭尽;以色列众人就回到艾城,用刀杀了城中的人。

25 当日杀毙的人,连男带女共有一万二千,就是艾城所有的人。

26 约书亚没有收回手里所伸出来的短枪,直到把艾城的一切居民尽行杀灭。

  有人认为约书亚举起的短枪上应该有旗帜或徽章之类的东西。他举起来枪就像四十年前他与亚玛力人交战时摩西举起手来一样。此外,这句话还暗示他决不收回战斗中伸出来的短枪,直至完成上帝所命定的工作。但也可能约书亚想起了在利非订亲自与亚玛力人(出17:8-13)交战时的情景。只要摩西手中高举上帝的杖,他就能取得胜利。

27 惟独城中的牲畜和财物,以色列人都取为自己的掠物,是照耶和华所吩咐约书亚的话。

28 约书亚将艾城焚烧,使城永为高堆、荒场,直到今日;

  指艾城永远成为荒场。希伯来文的“丘”是tel ,尤其指废墟。阿拉伯语的“丘”是tell ,常放在一些地名前面。

29 又将艾城王挂在树上,直到晚上。日落的时候,约书亚吩咐人把尸首从树上取下来,丢在城门口,在尸首上堆成一大堆石头,直存到今日。

  挂在树上。可能先用刀杀死,像对待五个亚摩利王一样(书10:26)。希伯来文“挂在树上”可能指一棵特别的树。耶利哥王和艾城的王可能先后被挂在同一棵树上示众,受上帝的咒诅。耶利哥的王很有可能被挂在树上,因为约书亚“怎样待耶利哥和耶利哥的王,也照样待艾城和艾城的王(书10:1;参书8:2)。凡犯了该死的罪并被挂在树上就是“被上帝咒诅”(见申21:22,23)。但基督并没有犯罪,却因我们而受咒诅,被挂在木头上(加3:13)。

  城门口。城门口是实施审判和商议其它重要公共事务的地方。艾城王过去也许经常坐在这里主持审判。现在轮到他自己受审了。城门口是最重要的公共场所,对国王的审判就这样当众举行。

30 那时,约书亚在以巴路山上为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筑一座坛,

  那时,约书亚为上帝筑一座坛。“那时”。该词原文不是一般译为“那时”的连词。它在这里强调时间概念,标志着鉴于上述的局势,从那时起开始为上帝筑坛。以色列已经取得了胜利,得到了上帝与他们同在,驱逐面前迦南各族的凭据。现在他们该暂停军事行动,与上帝重新立约了。上帝曾两次指示以色列人在进入迦南以后,马上就要在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召集各支派举行庄严的集会(申11:26-30;27:2-8)。要向以色列人要重申律法,把其中的规定写在石头上,放置在全国的中心,让以色列人和其他民族阅读。上帝用这种方法邀请所有的民族了解祂仁慈的旨意,并与祂的子民联合。

  从地理上来说,该处位迦南的中心和交通的要冲。一些历史学家不相信当时能够在敌人的领土上进行这样的行军。约瑟弗斯认为这个宗教仪式是在五年以后举行的。七十士译本把这段话放在书9:1,2之后。但所有这些改动时间的做法都是不必要的。以色列人在尚未征服的敌人领土上行军并不会受到伤害,因为上帝使周围的城市产生恐惧,就像从前雅各经过这里前往伯特利时一样(创35:5)。还有人认为,没有提到这个地区中在伯特利以北有什么要塞,以及其他经文的旁证(见书17:18),似乎表明这里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居住人的林区。南方各王联盟的中心远在南方。示剑和北方的要塞相距甚远。参撒上9:4注释。

  以巴路山。以巴路山离艾城只有20英里。所有的以色列人离开了吉甲的营地,也许在安排了警戒以后,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前往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参加这个神圣的礼节,并与上帝重新立约。虽然以色列人急于想定居下来,但长途行军中得有一个停顿,参加这次圣礼,再回到吉甲。这样,他们就明白了,要兴旺,就得把上帝放在第一位。耶稣后来重述了这条伟大的原则:“你们要先求上帝的国”(太6:33)。以巴路山在北边,基利心山在南边,它们之间的山谷大约有三分之一英里,东西走向。两座山的山顶相距约两英里。在两山相距的最近点,有一块500码宽的绿谷。两边山坡上石灰岩层形成了天然的阶梯形露天剧场。这是亚伯拉罕在应许之地筑起第一座祭坛的地方。百姓在这里聚集,两边各六个支派。每宣布一条福气,基利心山上的六个支派就说“阿门!”每宣布一条咒诅,则由以巴路山上的另外六个支派回应。山坡上突出的岩石成为天然的讲台,使宣讲者的声音可以传遍整个山谷。根据上帝的指示,要在宣布咒诅的以巴路山建一座坛(申27:4,5)。但为什么要建在咒诅的山上呢?这正合适。因为在宣读律法对罪人之咒诅的地方,必须有恩典和宽恕的标志。祭坛上的祭牲预表基督。

31 是用没有动过铁器的整石头筑的,照着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话,正如摩西律法书上所写的。众人在这坛上给耶和华奉献燔祭和平安祭。

  这符合上帝的命令(申27:5,6)。用“整石头”的原因是担心一动斧凿,以色列人就可能在坛上为自己雕刻图象,从而遭受拜偶像的诱惑(见出20:25)。

32 约书亚在那里,当着以色列人面前,将摩西所写的律法抄写在石头上。

  据申27:2-8,要在祭坛旁边立一块石碑,涂上石灰,刻上十诫和摩西的律法。这些文字,连同顺从的福气和悖逆的咒诅都要读给以色列全会众听。石碑在那里能经受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作为以色列人与上帝立约的见证,也作为给周围民族的见证。

33 以色列众人,无论是本地人、是寄居的,和长老、官长,并审判官,都站在约柜两旁,在抬耶和华约柜的祭司利未人面前,一半对着基利心山,一半对着以巴路山,为以色列民祝福,正如耶和华仆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

34 随后,约书亚将律法上祝福、咒诅的话,照着律法书上一切所写的,都宣读了一遍。

35 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话,约书亚在以色列全会众和妇女、孩子,并他们中间寄居的外人面前,没有一句不宣读的。

  妇女,儿童和喇合及其全家那样的外族人都在那里。所有的人,包括男女老少都要敬听上帝的话语。获得知识是基督徒成长的第一步。人处在无知中是不能与上帝和好的。真正的基督徒不会是愚昧的。所以上帝非常强调基督徒的教育。不能让任何事物干扰来我们按上帝的要求教育孩子。尽管前往以巴路山的旅途是艰难的,古时以色列的儿童还是要与父母一起去。